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跨专业北大物理考研 考研跨考物理学

跨专业北大物理考研 考研跨考物理学

时间:2020-02-16 09:14:12

相关推荐

跨专业北大物理考研 考研跨考物理学

陈创天,这个对美国实行技术封锁的中国人,牛得很!

在激光武器和芯片制造中,有一个核心部件叫KBBF晶体,很小很薄,看起来像冰糖一样。中国能拥有它,得感谢一个人,陈创天院士。

1937年,正值国内风雨飘摇、动荡不断的年代,而陈创天便出生于这年的春节之后,降临在浙江奉化的一个书香世家陈家。老陈家可谓是妥妥的学霸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上过大学,他更是继承了学霸基因,再加上自己的后天努力,19岁的时候便成功考入北大物理系。

毕业之后便被推荐到福建的物构所,在那里他遇到了卢嘉锡院士。刚到所里,卢嘉锡院士就让他尽快掌握基础化学。而陈创天不仅很快就掌握了基础化学知识,而且还自学了量子化学和结构化学,这些也为他之后的作为打下了浑厚的理论基础。

1965年的时候,陈创天在转入正轨的研究工作时,他选择了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发成功的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这个选择得到了卢嘉锡院士的支持与肯定,就此陈创天开始埋头于实验室研究。

然而,十年的动乱来临,实验室被关,无法继续进行实验工作,于是陈创天便将研究搬到家里,终于在三年之后也就是1968年,31岁的陈创天提出了著名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

但是因为特殊时期,这个理论不但没能期刊发表,就连讨论都不允许。不过光有理论也不行,需要实践来支持,于是,陈创天不想那么多便再次转身选择去实验室“拉晶体”,从理论转向实践。

1979年,陈创天带领的研究组发现了BBO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新型材料,并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生长出了大块BBO晶体,更是在1987年第一次向全世界报告了这种晶体,随之引起业界轰动。

紧随其后的第二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晶体材料-LBO晶体于第二年报告出来。就此,这两块晶体成为了中国的另一张“名片”,而且还为国家抢占了80%的晶体市场份额,可谓是功劳之高呀!

即使如此,陈创天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1990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又发现了一种新型的KBBF晶体,更在十年之后合成了这种晶体,陈创天真是再次创造了奇迹。

一开始的时候,中国很愿意与全世界共享这项科技果实,然而后来发现外国人竟拿这块晶体之后制造激光武器,而且还反过来对中国展开疯狂的技术封锁,于是在,中国全面禁止对外运输KBBF晶体。

就算在,美国宣布自己也研制出了KBBF晶体,说打破了中国这的技术封锁。然而在他们研发成功的前一年,陈创天团队就已经发现了性能更好的无毒材料LSBO,这也使得中国在光学领域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遗憾的是,10月31日,陈创天,这位中国科学巨匠走完了他默默奉献、伟大的一生,享年82岁。或许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是他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替代,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

太卷了!北大物理博士做城管,简直是天下奇谈,世上无双!

说明什么问题?就业难。专科生的饭碗,博士都去抢。

按理说物理学博士应该去科研单位,而不是去街道,北大物理学博士入职北京某街道城管,这不仅是双向选择的问题,更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学历大贬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情怀不能养活自己,不能当饭吃。

还要澄清一个事实,岗位竞争太激烈,博士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入围!所以能考取,足够幸运!

这很好理解:这与清北博士生去深圳中学当老师-是一样的,不用日夜拼搏,照样旱涝保收!

,中国华裔女博士李宁现身美国举办的高频引力波学术会议。没想到,会议结束后她竟消失了,是和美国有关吗?

李宁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便留在了美国的阿拉巴马大学从事超导引力方面的研究。

1991年,李宁博士和同事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发布了一篇名为《重力磁场对纯超导体的影响》的论文,在里面是这样说的:一个小的残余均匀磁场将遍及超导体,并相互“诱导”额外的微小内部干扰动场。

这里就提到了超导体这个概念。其实超导体是指当物质冷却到某一个特定的临界温度的时候,达到的零电阻超导状态,也就是说电流在超导体内不会有任何的热损失。

除了无电阻之外,超导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完全抗磁性,可以阻止磁场的穿透。

1992年,李宁博士又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力效应对超导体磁衰减的影响》的论文,紧接着1993年李宁博士再次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叫《通过超导电性进行的重力电耦合》。

这三篇论文证实了李宁博士一直在潜心研究超导体与反重力方面的课题,并且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此,她给自己的理论起了一个名字——交流重力。

但是,这些理论却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很多人都不认可李宁博士。

有人说:反重力根本就不存在,这就是伪科学。

也有人说:这是在打擦边球。

但是,李宁博士毫不在意地回应道:如果是假的,也不会通过审核。你们觉得是谬论的话,也可以用证据来反驳我的观点。

这话一出,很多质疑者都纷纷哑口无言。毕竟她的论文也是经过审核才发表的,并非信口雌黄。

只是,为何大家反应如此大呢?这是因为真正的反重力是靠物体自身的重力场,来消除外界对物体的重力。如果真的能解决反重力的问题,那么人类科技将会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到时,我们的房子、车子都可以自主漂浮,我们能建造悬浮的城市,甚至移居火星的计划都能提上议程。

所以,简单来说,控制反重力,我们或许会迎来外星文明,有机会进入星际时代,能不激动吗?

如果说李宁博士之前的论文只停留在理论环节,那么在1996年的芬兰坦佩雷大学实验中,这一理论竟被得到了证实。

就这样,李宁博士的论文再次被关注。

与此同时,李宁博士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在199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向人们介绍了最新研制出的超导体反重力装置,只是最终效果与理论构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李宁博士选择离开了阿拉巴马大学,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一年之后,她拿到了美国国防部的50万美金拨款,这足以说明李宁博士研究的课题已经引起了美国官方的关注。

可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李宁博士消失了,大家都不知道她到底在做什么。

直到5月,李宁博士现身在一场高频引力波学术会议上。当时的她并没有异样,依旧淡定地向人们介绍交流重力场测量方面的内容。只是短暂的现身之后,她又消失了。

在离开之前,她还给同事留下了一封邮件,里面提到她已经成功测量出了11千瓦输出效应的交流重力场。

这数字代表着什么,大家都不敢妄下结论,只能说明李宁博士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但这和她的消失有关吗?

有人猜测与美国有关,毕竟这项研究引起了他们的高度关注,或许李宁博士有了新的突破,而被美国控制住了?

也有人猜测与她成立的工作室有关,或许是因为资金链紧张。只是至今她的工作室仍在运转中,又与这猜测有所矛盾。

事实的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我们能肯定的是,反重力技术如果成功,那世界将会呈现全新的面貌。

大家都希望李宁博士能够平安归来,可在7月27日,美国公开了李宁博士的讣告。

众人震惊又遗憾,只希望不久的将来李宁博士的研究成果能公之于众,还人间真相大白!

参考资料:《神秘消失的中国华裔女博士,因为发现“反重力”技术被美国封锁?》

作者:尤宝

编辑:剩草

#历史人物##头条历史#

邓质方的家族世系简表

邓质方是邓小平最小的儿子,1952年出生,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三哥姐姐。

1977年恢复高考后,25岁的邓质方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从北大毕业后,邓质方又前往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邓质方与同学刘小元结婚,并生下儿子邓卓棣。

邓质方现任某金融机构董事长,儿子邓卓棣曾任广西平果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现任北京市桥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北大的“物理卓越计划”第一次招生,明确规定“严格程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初审报名需要的程序和需要的材料跟强基和综合素质评价相似。材料再多,含金量最高的无非还是五大学科竞赛奖(这次主要要求物理和数学),其次是平时记入档案的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排名。物理、数学竞赛国集生可直接进营。现在知道的通过初审的基本都是国赛金银牌得主,最低也是高分段省一+综合成绩校排名前10的学生。清北从来不缺优秀的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程!

北大物理博士,有几位毕业后一生都从事科研的呢?

做城管是不多,转行华尔街倒是不少,如果说不做科研就是浪费的话,为什么只看见你们冷嘲热讽北大博士做城管,反过来却很推崇甚至是羡慕那些转做投资的北大博士呢?[大笑]

又想骗我去当城管

公考,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女博士王梦珍成功获得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的城管执法岗位。

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硕士研究生顺利将崔各庄城管监察岗位收入囊中。

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两名硕士则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队员”。

原来编制的真的太香了。

原子核物理的博士,研究到最后发现了一个规律,宇宙的尽头是考公[捂脸][捂脸][捂脸]

一次,氢弹之父于敏回家探亲,三岁的儿子于欣张口就问“叔叔,你是谁呀?”于敏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于敏,“两弹一星功勋榜”上排第 一,曾为新中国的氢弹事业隐姓埋名30年。

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之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而他所有的动力,来自于年少时的一件事。

有一年,14岁的于敏骑着自行车外出兜风,眼看一辆日本汽车朝他冲过来,他来不及避让,只能绝望地看着日本车要从他身上碾过。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日本车突然打了个方向盘,车头和于敏擦身而过,于敏侥幸保住一命。

日本人很生气,他们本想撞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但是身处闹市区,日本人担心引发民愤,所以临时改变主意,留了于敏一命。但为了撒气,把于敏狠狠地揍了一顿。于敏遍体鳞伤,恨透了侵略者,也对国家的贫穷和积弱深感悲哀。

抗日救亡运动越演越烈,于敏发誓,他要从学术上改变祖国的悲惨命运,他要用学术拯救同胞。

于是,本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的于敏,立志要读书,父母自然是很欢喜的。在父母省吃俭用地供他念书下,他勤奋刻苦多门成绩都是满分。老师甚至坦言,于敏是他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1944,18岁的于敏考上北大物理系。

在北大,人才济济,可于敏依旧是最 亮眼的那个。有一次,北大的代数考试非常难,数学系的平均成绩不足20分。然而物理系的于敏却考了100分,这轰动了整个北大校园。可以说,于敏是一位让天才们也心服口服的天才。

1951年,于敏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但由于他专心致志地搞学术,再加上性格内向,开会不爱发言,不爱表态。他对“三 面 红旗”、反 右 斗争等运动想不通,对全民大搞超声波也委婉表示不可能,被看成不关心政 治、政 治上粉红色的人。

当时,他正在兼职读副博士学位,因为“粉红色道路”问题,学业只能终止。

于敏想不通为什么会被扣上“自私、骄傲自大、个人主义、用‘粉红色’欺骗年轻人”等帽子,觉得很冤屈。

但每次批判会结束后,他都能很快静下来,专心搞科研。但也有人在小组会上仗义执言,说于敏并不自私。

钱三强力排决议,不理会“左”的阻挠,决定启用于敏,他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于敏一定能够填补该领域的空白。

在研究所,于敏和同事精力合作,专精覃思,在原子核结构模型这一领域,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在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的同时,也震惊了世界。

1957年5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朝永振一郎 ,带队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他指名要见于敏,想要看看写出那些论文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期间,朝永振一郎得知于敏并未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而有如此高的学术造诣,让他大为惊叹。访问结束后,朝永振一郎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盛赞于敏,是“国产土专家一号”。

但氢弹的研究还是一片白纸,当时我国只有一台算力在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95%的时间,要用于原子弹的计算,留给于敏的只有5%的时间而已。

一个算盘,一把计算尺,于敏这些前辈科学家们,就在这样的研究环境下,废寝忘食,举一反三地探索这氢弹的设计方案,4年里,这个简陋的办公室中一共拿出了69篇学术成果报告,每一篇都是对氢弹研究进步的脚印。

期间,于敏多次晕倒,累到休克。研究遭遇瓶颈后,面对落后的进度,于敏强行给同事们放了3天假。

但他却没有给自己放假,因为他深知新中国研制氢弹的窗口期有限,力争要抢在法国前面研制成功。

妻子孙玉芹操持起了全部家务,她甚至都不知道丈夫具体在做什么工作。直到1988年,公开身份后,她才知道,氢弹的研发成功离不开丈夫。

一次回家探亲,三岁的儿子于欣已经不记得爸爸长什么样了,他张口就问“叔叔,你是谁呀?”

于敏看着儿子天真纯洁的大眼睛,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

,于敏的妻子孙玉芹因病去世,于敏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孙玉芹。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巨大的火球让天空出现了“两个太阳”。

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一向被认为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制造氢弹的国家,赶在了法国的前面,从此跻身于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浅笑yi嫣然 纵观于敏的一生,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要努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砥砺自我,才能走向成功!

,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李永乐毕业后在北京求职的时候,却是屡屡碰壁,外企不要他,世界500强也不要他,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回到老家吉林,应聘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师,结果校长问他,给你4000元工资,你愿意吗?没想到李永乐说出的一句话,让校长记了一辈子。

《我不是药神》热播后,全民关注起了白血病人吃药难的问题。

身为物理老师的李永乐在7月发了一条短视频,讲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再到“特效药格列卫的作用”,以及它的仿制药。

12分钟的视频,囊括了生物、化学和法律多学科的背景,每一个点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这已经不是李永乐第一次发视频了。他似乎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讲。他能把高深的物理讲的通俗易懂,网友们不禁感概:“如果早点碰到李老师,我就不至于学成那样了。”

李永乐是谁?1983年,李永乐出生在东北吉林,父母都是老师,天资聪颖的李永乐从小便在数学和物理上表现出了天分。

在各种的数学和物理比赛中,李永乐表现出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超高姿态,最重要的是,受父母的影响,李永乐还非常的擅长演讲,口才极佳。

高二那年,李永乐就被保送进北大物理系,几年后参加考研的他又被清华电子工程系录取。

李永乐成了清华北大这两座最高学府的双料才子。也成了家乡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可就是这样的“天才”,毕业后,却在找工作的路上遇了冷。

每每到了面试环节,李永乐就被“打了回去”,最后不得不又回到了吉林老家,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李永乐决定“投身学校”。

于是他来到人大附中,他的到来让校长为之一惊,李永乐如果能在学校任职,无疑是给校长的脸上刷了一层金,人大附中也将会有不一样的意义。

校长弱弱的问道:“如果工资只有四千元,您愿意么?”也许是李永乐已经确定了自己这辈子要从事的事,他没有思索当即就答应说:“工资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我想为学生答疑解惑”。

李永乐不是个只懂学术而没有情商的书呆子,相反他非常的健谈,之所以会在企业的应聘中屡屡被拒,是因为李永乐不想把时间花在资本家的铁蹄下,而是想放在他所热爱的学术研究。

初登讲台,李永乐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天职”一样,他痴迷于对真理的探索和对学生的答疑解惑。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他的课堂从来没有学生打瞌睡的现象,9年的执教生涯,李永乐输送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就高达300多人。

李永乐成了当地的名人,看到自己的知识被更多的人认同,李永乐开始扩大自己的受众面,在网上做起了视频。

“闰年是怎么回事?”

“自闭症,来自星星的孩子,你了解么?”

“疫情中的救命神器——呼吸机你了解么?”

"牛奶是必需品还是阴谋?"

这些一个个存在我们身边日常的事,背后却有一大堆的科学道理,李永乐善于将这些知识链条一个个打通,然后用简洁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出来。

李永乐的同学大多是企业高管、政府要员、海归学子、创业精英...在自己的领域中各有各的成就,只有他一直在默默无闻的笔耕知识,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

然后他就发现很多学生是从初中才开始接触物理的。“这就有点晚了,毕竟物理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学科。”

如果能从幼年阶段,在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们正确的引导,那将来的学习肯定会更轻松,而且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说干就干!李老师集中所有精力,精心编写出一套《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来帮助6-12岁的孩子从小培养物理兴趣,更好地认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女儿今年刚上小学四年级,一看到这套书,差点就读了个通宵。

“这书里的知识,帮我解开了好多之前想不懂的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李永乐的本事。

曾经有人问他为何仍然坚持在网上免费教物理。而李永乐总是笑着说:“我不是为了钱,我就是想教好学生们物理。”

毕竟,书的作者是北大清华毕业的,给孩子看这套书,不仅内容权威,而且就相当于给孩子找了个清华北大的家教,简直太划算了!

全套书共有十册——《力学》、《热学》、《光学》、《振动和波》、《电磁学》、《流体力学》、《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光学史》、《相对论》、《量子力学》。

几乎涵盖了基础物理的各个领域,拿来给孩子拓展视野,打基础绝对是够够的!

而且书的编排也非常讲究,它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用通俗化的语言搭配漫画,既讲知识,又能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

如果您想让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妨点击下方“看一看”,更多地了解这套书的详情。

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女博士考取北京朝阳区城管执法岗,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就业多元化,个人选择不可厚非。

但是,竟然有那么多人冷嘲热讽,一个人,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不匹配,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啊,更何况,一个事业编,而且是北京的事业编,对一个女孩来说,很不错啊,为啥那么多人心里不平衡啊。#头号周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