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泾州驾校科目三考场 泾县驾校科目二考场

泾州驾校科目三考场 泾县驾校科目二考场

时间:2022-07-19 02:47:55

相关推荐

泾州驾校科目三考场 泾县驾校科目二考场

夜瞰泾州(四首)

沉沉夜幕下银河,

灯火万盏似星罗。

纵使画圣可转世,

难描泾州半城阙。

一城回望夜如昼,

半掩璀璨车如流。

谁想华彩如今日,

冠魔重来神州愁。

壬寅春日正芳菲,

疫情燃起春不归。

若可明烛照天燎,

劫难一渡惊天雷。

二月华夜灯似火,

花样城上黄金垛。

穆王金马若巡游,

当惊仙界是泾州。

.3.12

#探寻非凡遗存 对话千年古县#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两省交界处,因地处泾河川腹地而得名泾川,现为甘肃省平凉市辖县。泾川,古称安定、泾州、泾县等,秦代属北地郡,西汉初就已置县,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制史,历史上也素为古丝绸之路要地,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镇。

泾川,古为雍州之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属西戎古国义渠国,战国末秦灭义渠戎国后设北地郡,今泾川县域为北地郡所辖。西汉汉武帝时,北地郡析设安定郡,安定郡辖二十一县,其中临泾、安定、爰得等位于今泾川一带,东汉时安定郡移治临泾县。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定郡沦为缓冲地带,建制、隶属等变化频繁,安定曾为雍州治,北魏时设泾州(治临泾),领有安定等六郡,西魏时临泾县废,泾州移治安定县。

隋唐时州制逐渐取代郡治,安定县曾数次为泾州、安定郡治所,安史之乱时安定县改称保定县,唐中期以后稳定为泾州。北宋时,泾州为节度州,先后为秦凤路、泾原路所领,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范仲淹、韩琦等重臣曾治于此。金时泾州隶属于庆原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保定县改称泾川县,仍为泾州治,此为泾川作为县名之始。

元初,泾州隶属于陕西行省平凉府,后升为直隶州。明初,泾川县省入泾州,泾州降为散州隶属于陕西平凉府,领本辖(原泾川县)及灵台一县。清初袭明制,康熙初“陕甘分治”,平凉府改属甘肃省,雍正时泾州不再领县。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泾州升为直隶州,领本辖及灵台、镇原、崇信三县。

到清末,甘肃省共有五大直隶州,分别为泾州直隶州、阶州直隶州、秦州直隶州、安西直隶州及固原直隶州,现分别为泾川县、陇南市、天水市、瓜州县及宁夏固原市,两县三地级市。民国初(19),泾州直隶州废为泾县,短暂为单字县,19因与安徽泾县同名而改用旧名泾川县,县名沿用至今。建国后,泾川县先后属平凉分区、平凉专区、平凉地区、平凉市所辖。

泾川文汇足球一战成名,现将泾川县概况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夫泾川者,郡属安定,府称泾州。

上临泾水之滨,史载双千。

端居陇东之腹,名成回中。

东锁秦塞,西出长安第一城,

北当崆峒,天下王母第一宫。

四水逶迤,三塬横艮。

水从六盘通河海,山随萧关接昆仑。

西望丝路三千里,东瞰海峡一脉通。

青史昭昭,胜迹煌煌。

夸父振履,王母宴仙;

秦皇西巡,汉武挥鞭。

张轨封土,胡后听政;

太宗征虏,子京鏖兵。

武皇敕造,大云藏珍;

义山诗远,右任墨浓。

天官佑民,令公领军;

武尚完颜,文发闾宗。

柳毅传书地,龙女牧羊滨。

华夏佛宝呈三显,远古智人名泾川。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琳宫贝阙,瑶岛月明。

百里石窟,万倾碧森;

湫池漱玉,温泉跃金。

华夏祖庙,母娘情深;

曲通两岸,谒祖寻根。

泾水秋歌,蟠桃焉红;

高峰春雨,瑶草寿丰。

红军沃血,铭记长征;

凤凰于飞,青龙渊鸣。

回中风起,陇头云蒸。

初心垂丹青,使命催晓钟。

古道回望处,风烟裹征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到20天,东突厥颉利可汗看到大唐立足未稳,亲自率领20万大军攻破泾州、武功,到达距离长安仅仅40里路的渭水之边,几万唐军对阵20万东突厥兵,长安危在旦夕。

李世民临危不惧,领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来到渭水桥边。李世民独自上前,喊来颉利可汗对话。李世民说:“我大唐尽精锐之师,汝与我交战,不知西突厥在何位置?”

原来,昔日庞大的突厥帝国早就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突厥是嫡系,实力相对较强,但是西突厥完全有可能在东突厥与唐朝交战的时候,趁人之危,从背后攻击东突厥。

想到这些,颉利可汗犹豫不决,最终与李世民缔结“渭水之盟”。颉利可汗向唐朝贡献了3000头马匹,10000只羊。

三年之后,唐朝国力强盛,李世民派遣六路大军一举歼灭东突厥,剩下的就只有西突厥了。

从贞观十六年到高宗显庆三年,即公元642年到658年,整整,唐朝彻底歼灭西突厥,剩余残部逃亡土耳其。

从此,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东亚最强大的游牧国家彻底灭亡,中原王朝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大唐逐渐走向巅峰。

[雨楼微言]甘肃平凉泾川文汇足球队大胜国安之科普—— 泾川是我的老家,面对其名扬天下之时,谨对家乡人文作点科普以为回报:

(一)

1、泾川是甘肃东部的一个小县,和陝西接壤,全县大约20多万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典型的农业县,仅管在去年全国脱贫攻坚时宣布了全县脱贫,但许多地方仍是很贫穷的,黄土塬上基本靠天吃饭,网上说它是西部的贫困县并不为过。

2、泾川县城地处泾河岸边(也是泾河和其支流汭河的汇流之处),耳熟能祥的"泾渭分明″ "泾清渭浊" "泾渭不分" 这些成语都说的是这条河。《西游记》中的"魏征梦斩泾河老龙"和《柳毅传书》中的泾河龙王三太子也都说的是这条河,到陝西东部并入渭河,接近河南时归入黄河。

3、泾川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专拣大众感兴趣的说几桩: [1]有西王母祖祠王母宫,现为海峽两岸文化交流基地之一,王母宫山上有台湾王母信众捐资修建的"金母殿″(台湾信众称王母娘娘为金母),蒋孝严等台湾政界名人都曾到过泾川交流参访。[2]有隋唐时的大云寺,在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出土佛舍利一百多粒,第一次出土的佛舍利和其包装物金银棺的时间比法门寺出土的佛骨还要早十多年。[3]北宋中后期泾川归金国属地,老百姓都知道的四太子金兀术完颜宗弼封地就在泾川,称"汭王″(应该是和汭河有关),兀术及其子去世后,族人将其葬在泾川并为其守墓至今,其地叫"完颜家"和"完颜洼"两个村,我已去世的夫人就是完颜洼人,小时候我的许多同学就叫完颜某。完颜村现为旅游打卡地。[4]中唐著名朦胧诗派创始人李商隐青年时,因其岳父是泾州刺史,所以他在泾川生活过很长时间,写有许多有关泾川的诗,最著名的有《安定城楼》(安定是泾川的早期名称)。[5]红25军长征中1935年秋途经泾川在王母宫山上的四坡村和敌军发生激战,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军长徐海东带部队展转到陕北和刘子丹汇合,比中央红军早一年到达陝北,泾川现建有吴焕先烈士纪念馆。[6]泾川在清代时称"泾州″,19国民政府颁令改名为"泾县″,因和安徽泾县重名,一年后更名为泾川县至今。

(二)

泾川沿河西行70公里便是平凉市,古代称渭州,《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郑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不管故事真假,但北宋时的渭州确是现在的平凉。

1、平凉市地处六盘山下(六盘山是甘、宁、陝三省的交界山,主峰在宁夏),境内的崆峒山属六盘山系,又称小六盘。崆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5A级旅游打卡胜地。

2、六盘山系接近陝西时又叫"陇山″或“关山″,这里曾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国防企业的云集重地,平凉辖区先后有十余家三线企业和军工厂,也为现代西部工业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平凉文化传统深远,这里只说两件,[1]清末林则徐因禁烟而贬谪新疆,路过泾川、平凉、兰州时都留有诗歌和日记。[2]著名的"戍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年轻时因其父是甘肃总督,他曾多次从家乡湖南往返甘肃,留有描写兰州、六盘山和平凉的许多诗歌篇章。

(三)

泾川文汇足球队淘汰了北京国安队使泾川名扬海内,这是以上所介绍的任何一项荣耀都难所企及的,这即归功于文汇足球队的争气,也归功于现代传媒的力量。

1、泾川文汇队从级别上讲确实属于业余队(第4层级),但其主力队员却未必全是业余,泾川体协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已坦诚相告,球员来自全国各地,也在广西北海进行训练。但全国网友如是夸大其辞,喜笑怒骂,竭尽戏弄调侃之能事,显然是对现在的足球现状不满,是对一些俱乐部队养尊处优,金钱至上的行为的嘲讽,是对中国足协在净化足球环境和选拨国家队球员中的无所作为,思维僵化,甚至营私舞弊的愤怒,这怨不得网友,还是多多反省吧!

2、泾川队的胜利或者能为中国足球的起死回生打开一条缝隙,吹进一缕清风?希望为政者能注意到这一点,下决心重塑中国足球环境,不负民众的期望!

3、泾川队场上的表现确实不错,两粒进球都质量很高,含金量十足,胜利后的那种狂奔,兴奋,喜悦和激动都是正常足球环境所需要的。

如能由此达到重振中国足球的目的,才是泾川文汇队所创造的历史的真正意义!

(下图左起:1、泾汭两河交汇处的回山及山顶的王母宫。2、大云寺。3、泾川李商隐纪念亭。4、台湾信众捐建的金母殿。5、吴焕先烈士像。6、平凉崆峒山和金庸题崆峒武术碑。7、泾川籍画家郭志远所绘崆峒山全景图。8、平凉辖区内的52军工厂当年生产的反坦克40火箭筒及关山深处的国防企业遗址。9、本文作者创作的《林则徐过兰州诗意》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得知大唐帝国权力巨变的颉利可汗,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入主中原的机会,于是十余万铁骑,南下一路进攻泾州,一路挺进到武功,武功距离长安可以说已经近在咫尺,长安城戒严。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但是尉迟敬德在泾阳的小胜,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二十万铁骑,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此时,长安可战之兵不过数万人,长安人心惶惶。

李世民一生经历过大小上百战,伟人曾评价说,自古以来,李世民军事能力无出其右。16岁时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时便已经展现出过人的军事能力,晋阳起兵后,灭薛举,洛阳一战擒二王,灭刘武周,大破刘黑闼,百骑退突厥......。开文学馆,收拢天下文人。28岁,玄武门之变,称帝登基。可以说,到称帝之时,这位年轻的帝王从无败绩,但是现在面对刚刚登基就席卷而来的突厥,李世民犹豫了。

以房玄龄为首的文臣主张议和,而以李靖为首的武将认为,坚决主张。一时之间,这位天纵之才的少年天子陷入了犹豫。最后,李世民权衡利弊,采纳了文成的意见,“今日打未必赢,但是将来打一定赢,所以朕选择忍。”但是,李世民没有选择直接议和,而是尽力在糟糕的局势中让损失变得最小。于是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可汗见到唐军“军容大盛”,又得知执失思力被擒,由是大惧。双方在渭水斩白马盟誓,虽然是盟誓,但是实际上,大唐这次几乎搬空了长安的府库。对于太宗这样的天子,他不会像挫宋的皇帝,被大臣拉上牵线,花钱买了和平,然后便忘记了耻辱,继续奏乐接着舞。

三年后,励精图治的太宗便灭了东突厥,昔日的可汗变成了长安的一代舞王。任何爷爷都是从孙子坐起的,关键是,不要做了孙子便屈从了孙子安逸。欢迎点赞,评论,关注,转发。

公元626年八月,突厥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根基未稳之际,亲率20万雄兵出现在长安城外四十里,剑指皇城。一时间长安城人心惶惶。

李世民派出猛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打出了士气,但还是没能阻挡20万突厥大军的进攻步伐,颉利可汗很快陈兵渭水北岸。李世民只得冒险设疑兵之计,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隔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责备颉利可汗不守约定。

李世民令数千唐步军列阵在前,又令骑兵在马尾绑草,驰骋数十里,尘烟四起。颉利可汗得知使者执失思力被扣押,又见唐军兵强马壮,心下生惧。

两天后,双方握手言和,签署了和平协议,这就是便桥之盟。虽然以空城计吓走突厥20万兵马,但对大唐及李世民来说,无疑是一场耻辱,被突厥踏入京城腹地四十里!此仇非报不可!

三年后,已经步入正轨的唐王决定兵发东突厥。公元629年11月,唐太宗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十万征伐东突厥。

630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骑从马邑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定襄城。颉利可汗诧异:“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颉利可汗认为唐军大部队就在后面,因此不敢作战,率部向北逃走。

这场胜利史称“定襄大捷”,是唐朝对突厥用兵以来,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意义重大。李世民十分高兴,称赞李靖:“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廷,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颉利可汗率部逃到白道,李勣早埋伏在那里等他,于是又被迎面猛击,突厥战死和投降的军士合计五万余人,获取羊马十万余头。

突厥颉利可汗只好狼狈而逃,李靖随后杀至,在阴山再破突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只能继续再逃。等他狼狈逃到铁山一带,才发现自己手上只有数万兵马,再打下去肯定会全军覆没!

不如先称臣,等牧草长出来,兵强马壮再报仇。于是,颉利可汗派遣心腹执失思力,进见唐太宗李世民:“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

李世民很高兴,派出鸿胪卿唐俭等前去抚慰,又令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

李靖召众将商议颉利可汗投降一事。苏定方言:“颉利虽败,其众犹胜,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携带)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

然而张公谨却不同意:“诏书已许其降,使者(指唐俭等人)在彼,奈何击之。”

李靖却有其他的想法:

其一,公元6,李渊建唐!然而,自唐立国时起,就过的是相当憋屈!李渊向突厥称臣纳贡,突厥仍然不断南下掠夺唐王朝的财富、人口,几成大患!李渊、李世民恨的是咬牙切齿!

其二,自己手中军权太重,有拥兵自重之嫌,而且“玄武门之变”没有站队,不如找个机会,降低功高震主的危险。

于是李靖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公然违抗李世民的旨意,继续突袭东突厥。

李靖亲自率兵一万,带二十日的军粮,在夜里秘密出兵。正逢大雾,唐军便乘雾而行,一直逼近到距颉利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李靖命令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去,……大肆掠夺突厥珍物、女子……”

果然,此一战而灭东突厥!史称“铁山之役。”

和李靖预料中一样,御史大夫萧瑀状告:“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

李世民对着李靖就是一顿狠批:“……,朕则不然,录公之功,赦公之罪!”

就这样,危机解除,李靖被“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苏定方也崭露头角。

史事部分均出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此次“铁山之役”,战果辉煌:“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

至此,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终于覆灭,史书上等于是“清零”了!

太上皇李渊自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就不再搭理他。此次灭突厥,李渊兴奋地出来“大宴群臣”!李世民更是“大赦天下”!

这便是大唐开疆拓土第一战,横扫漠南草原,从此拉大唐开疆拓土的序幕:

公元635年,李靖灭吐谷浑;

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

公元644年,唐灭焉耆;

公元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

公元660年,苏定方、刘仁轨平百济;

……

苏定方将唐朝的疆域向西开拓至咸海,直抵波斯;向东开拓到百济,朝鲜半岛南端,他的足迹纵横远超两万里。

曳咥河之战(今额尔齐斯),苏定方以少胜多,九千人大破西突厥十万大军,生擒阿史那贺鲁。

平葱岭一战,顺手灭了吐蕃八万大军,杀了吐蕃国相。到了叶叶水(今中亚锡尔河),葱岭国君都曼自缚投营请罪。

跨海越洋,灭百济,将国王扶余义隆擒到洛阳城门之下献俘。

大唐何其威武,威震宇内!

无怪乎李世民很自豪地说:“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这就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的盛世大唐。不仅有李靖、苏定方这样的盖世猛将,也有英明神武的君主李世民。#我要上微头条# #历史#

#隋太祖杨忠是怎样的一个人#

隋太祖杨忠,隋太祖是被杨忠的儿子追封的,他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

隋太祖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小名奴奴,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北魏到北周时期名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隋文帝杨坚之父。

杨忠的祖父杨烈,弘农华阴人,东汉太尉杨震十一世孙,北魏平原太守,龙骧将军(专家学者把杨震的后代说法否定了,其实是山东寒门,在当时有追认祖先的说法,大唐李氏还追认过道家老子)。

杨忠的父亲杨祯(?~526年),汉族。东汉太尉杨震的十二世孙,北魏太原郡守。因军功被封为建远将军。后率军征讨鲜于修礼,阵亡。

杨忠史载:“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沉深,有将帅之略”。

杨忠作为一个官三代,不仅没有长歪了,而且武功高强,样貌俊美,有着这样的家世,武艺有传承,武功高强没得说。

隋太祖杨忠先后在北魏、南梁、西魏、北周各大阵营效力。

杨忠和独孤信相识,独孤信职位比他大,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是跟随独孤信转战四方。

尔朱家族被高欢举兵平灭,杨忠和独孤信一起追随北魏孝武帝元修西迁,得以进封侯爵。后来两人还成了亲家,独孤信的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此女便是后来的独孤皇后独孤伽罗。

此后生平事迹:

护送孝武帝元修迁都长安,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

参与潼关之战、沙苑之战,大败东魏和南梁军队,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受封陈留郡公。

参与攻破江陵,灭亡梁朝。

北周建立后,拜小宗伯,镇守蒲坂,迎接司马消难归顺,多次打败齐军,拜大司空、柱国大将军,册封随国公。不肯依附太师宇文护,出任泾州总管。

天和三年(568年),杨忠病逝,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保,都督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赐谥号“桓”。其子杨坚承袭封爵。

杨忠的一生可以以惊心动魄来形容,他又是杨氏家族的振兴之主,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以一己之力打造了杨氏家族的辉煌。

在五胡乱华后,他儿子杨坚建立隋朝,虽然有点“躺平”的意思,轻松登上皇位,要是没有其父杨忠打下的基础,估计是没人相信的,杨坚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混乱局面,形成了大一统,其父杨忠怎么也占三成功劳吧!

杨忠的一生驰骋疆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为了生存征战,也为了家族而战,杨忠作为官三代英勇无畏,官四代杨坚才有了很好的基础,建立隋朝,而官五代杨广也是大力改革的先锋,可惜触动了关陇集团及世家大族的利益(开科取士,关陇集团的柱国权利被杨广削弱了,成了虚职,没有了私兵,土地缩水),加上天灾人祸,起义不断,政权二世而亡!

隋朝末年,薛举,李渊先后称帝,为了夺取天下,双方征战不断,公元6,薛举的儿子薛仁杲率领大军包围李渊的势力范围泾州,大败泾州守军,斩守将刘感,李渊得到求援报告后,派儿子李世民率兵去救援。

李世民进入泾州城,他的第一道命令是坚守不出,为了诱使泾州城的唐军出战,薛仁派出手下去挑战,并在城下百般辱骂,李世民的一些手下听不下去,要想出战,就对李世民说:“如今我们兵强马壮,而敌军如此轻侮我们,让我们和他们决一死战。”

李世民听了摇摇头,说道:“我军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不振,贼军接连取胜,士气旺盛,如果贸然出兵,必败无疑,为今之计,唯有坚守城门,以逸待劳。如此下去,贼军必然狂妄,必然因为骄傲滋生出惰性,待我军士气逐渐恢复,到时候再寻求战机,必然大获全胜。”

几位将领听了,自然是一百个一千个不愿意的,他们还想出战,建功立业,不过,未等他们多说,李世民就把话说死了,他说:“从现在开始,谁要再敢言战,斩!”

自那以后,任凭薛仁杲的军队如此挑衅,唐军就是坚守不出。

就这样,时间飞逝,如同白驹过隙,眨眼间,两个月过去了,薛仁杲的军队开始减粮了,加上薛军将领对官兵严苛,动辄鞭打,辱骂,薛军的士兵们士气一落千丈,又过了几天,薛军的一些将士偷偷溜到李世民营中投降,要吃的,再过几天,成群结队的薛军士兵在偏将的率领下来投降李世民。

李世民意识到战机到了,他派出庞玉在无险可守的浅水原南边布阵,吸引薛军主力去进攻,自己亲率大军从薛军背后发起偷袭,薛军遭到前后夹击,一败涂地,李世民乘胜追击,将薛仁杲包围在高土庶城内。当时的薛军早就断粮了,加上前方败仗,所以,薛军士兵纷纷在夜晚爬下城头,向李世民投降,薛仁杲见大势已去,也只得投降。

现代很多人质疑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但从上面这段话,看得出,李世民绝对是杰出的军事将领,只不过,他后来皇帝的身份掩盖了这些,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可谓将兵法运用得出神入化。

他明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所以,在敌军士气正盛的时候,选择避战,以逸待劳,薛仁为逼迫唐军出战,就在城下辱骂,但李世民和司马懿一样,任凭对方如何辱骂,就是坚守不出,为的是消耗贼军的粮草和士气。

果然,两个月后,贼军出现了断粮,士气不振,李世民知道此时是贼军最虚弱的时候,于是,主动出击,在战斗中,他采用了韩信在井陉之战之中的技巧,让一部分军队背水而战,同时率军抄贼军后路,双面夹击,背水而战的唐军,在绝境中爆发出惊人的战力,加上李世民的抄后路,士气不振的贼军一败涂地是板上钉钉的。

#百家姓# #宗祠# 安定堂,有两个大姓的总堂号都是它。

安定堂,以望立堂,来自安定郡。

安定郡,古代区域划名,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设置,治所在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县),共辖治12个县。从东汉到北朝时期,定定郡先后归属于凉州、雍州、秦州、泾州。到隋朝时期独立成郡,却又在唐武德元年(6)废止。

历史上,安定郡出了两个望族,一个是胡姓,一个就是梁姓。在现在的百家姓排名中这两个都是特大姓,千万人口以上。胡姓全国排名第十五位,梁姓全国排名第二十二位,其中梁姓在广东排名第七位,人口三百万左右,主要聚居在西江流域,白话区。安定郡与天水郡相连,天水郡也有许多外族梁姓。除了这两个姓氏,还有一个平时也能遇上的姓氏也是这个堂号,那就是蒙姓。

梁姓宗祠楹联:安定流徽,夏阳延续。

蒙姓宗祠楹联:望出安定,姓启蒙山。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