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苏州银行税银贷款 苏州银行贷款流程

苏州银行税银贷款 苏州银行贷款流程

时间:2023-02-12 01:52:41

相关推荐

苏州银行税银贷款 苏州银行贷款流程

这是高级黑吗?宦官在苏州盘剥,织机1张,税银3钱?这么一点“战果”对得起大明太监的“赫赫威名”吗?#明朝#

嘉靖末年,苏州爆发水灾,田禾颗粒无收。市上又米价高涨,一时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城外洞庭山有座寺庙,灾年无人布施,见米粮已尽,众僧愁叹不已。

僧人辨悟知寺中供有唐朝白居易所书《金刚经》一卷,乃无价之宝,便道:“何不将《金刚经》当些米粮渡日,来年再赎回来。”

住持道:“如今境况,谁肯出闲钱收这冷货?”

辨悟道:“相府中严都管与我甚要好。我携此宝去当几十挑米,想也不难!”

众僧赞同,住持只得捧出一锦包,揭开时,正是那《金刚经》,因多年未经装裱,看来十分破旧。

住持道:“若非灾年,断不敢当此至宝!愿寻善知识好生收藏,莫毁了才好!”

辩悟接经包,便乘船而去。

行至相府,正遇严都管,辨悟上前说了来意。

都管道:“我曾听老爷与宾客常说此经卷是宝贝,但不知何等样。”

辨悟将经包打开,都管笑道:“还道何等金碧辉煌,却是一卷破纸,还不如包袱好看。”他展至末尾,见盖有本地许多大乡宦印章,连主人也有题跋手书。方笑道:“我家老爷肯写字在上面,看来值些钱。就与你五十石粮。”

说罢,将经包袱捧进去。又写当票付与辨悟,随后便开仓,发五十石米出来。

辨悟谢了,寻脚夫将米装船载回寺中。

次年初春,相国夫人查账,得知经卷当米之事。她是信佛之人,便道:“一卷经当五十石米,莫非是那镇寺之宝!和尚既拿来换米,定无力赎回。不如奉还,那米权当斋僧。也算行个好事!”于是命都管去通告。

都管入寺对辩悟说知,辩悟大喜,忙到相府取了经卷,搭渡船回寺。搭船众人见他笑眯眯的,便道:“师傅捡了元宝么?”

辩悟笑着将前情说出,众人不信,定要将经卷取出来看。辩悟拗不过,只得解包袱,将经卷展开。刚展一半,湖中起一旋风,猛把经卷被扯去一半。那半卷经竟随风而去,辨悟懊悔不跌,众人也不敢则声……

回寺后,辩悟说了还经缘故,却不敢说湖中之事,主持接经包收好,也未察看。

一晃两年,忽有常州富商要买那卷《金刚经》。

主持道:“本寺至宝,岂可出卖!此经流通甚广,随寻一部读诵便是,何必执着。”

富商道:“休扯淡,此经到底价值几何?”

主持道:“价值千金!”

富商骂道:“你也不怕闪了舌头!”说完转身离去。

此后,接连有商人来问价,听说值千金后,又纷纷离去了。

住持疑心,但不知其中原委。

原来,常州府新任一位柳太守,此人贪酷异常,他听说苏州有白居易所写《金刚经》,乃无价至宝,便令常州富商将经卷买来,若做不成,便要多征三十万税银。

众商谁肯出千金买一经卷,纷纷回复道:“此事做不成,我等情愿纳银!”太守好生不悦。

一日,太守审问一群盗贼,见其中有个头陀。他便将头陀下在死牢内,命人前去叮嘱:“明日提审,你便说苏州洞庭山某寺是窝赃之所,若敢不从,便送你归西!”头陀连忙答应。

次日提审,头陀照夜间叮嘱而招。太守便行文到苏州捕盗厅,要该寺住持前去对质。

众捕快冲进寺内将主持绑了,也不说缘故,便要扯送常州,辩悟忙跟随同去。

行至常州,太守便将主持收监。又派人对辩悟说:“你速取《金刚经》献上,你师自然无事,否则便打死!”

辨悟使钱来到牢内,将太守之言告诉师傅。住持道:“原来如此,快取来送他,保我性命要紧!”

于是,辩悟连夜出发,赶回寺中取了经包。返回常州后,忙呈到太守面前。

太守大喜,将包打开:却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再一细看,竟是无头无脑。

他摇头道:“古董需完整才值钱。既是残卷,一文不值。还千金百金,害我空费心机!”

他自觉无趣,便下令放人。又将经卷丢还道:“酸和尚,破纸仍拿去高高供起!”

二人收了残经,忙找船返回苏州。住持询问经卷残缺之故,辨悟这才把原委说出。

住持道:“若非吹去半卷,太守怎肯归还。虽是残本,仍要好生供奉。”

行至枫桥时,天已昏黑,又天降暴雨,船不能行。二僧忙上岸,见一草堂透出烛光,便前去借宿。

屋内老者见和尚投宿,忙请入屋内。

那壁上一幅字纸,首行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二行是《法会由由分第一》,正是被旋风吹走的《金刚经》上半卷!二僧不由惊叹。

老者询问原由,辩悟忙将前事说了,又取包内后半卷与之相合,竟严丝合缝,只字未损!老者也自惊奇,随后说道:“老汉姓姚,原是此间渔民,中年后家业充裕,便弃了本行,也随村中几个居士吃斋修行。

前年大风刮下这幅文字在我门口。我不识字,故十分敬惜字纸。虽不知写得什么,只觉好看,便拿来粘在壁上。后有个书生讨水看见,说是《金刚经》。

他亲写一份完整的送我,又教我念一遍。我跟念一次,心中竟豁然明了,经文也都记得。于是更加顶礼,每日都念诵。方才正念时,二位就来了。”

辨悟道:“莫非上天知太守心邪,怕夺了全卷,故先吹去一半,飘至善人之所。今全卷完璧,实是不可思议!”

老者感慨不已,愿将残卷归还,二僧感激涕零。

次日,姚老汉随二人一同乘船,送《金刚经》回归本寺,又出资请人将经卷精心装裱,供于佛前。

此事流传四方,竟成一段佳话……

改自《二刻拍案惊奇》

江苏不得了,招标项目数量全国前几名,正在寻找承包方

文章末尾有查看该项目招标详细信息的方法

江苏最新发布的部分项目如下

江苏省烟草公司徐州市公司徐州市公司直属分公司零售客户培训服务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扬子江中路551号建筑改造工程EPC总承包

国家税务总局盐城市税务局金税三期信息系统运维服务竞争性磋商

镇江市中医院磁共振维保服务

怡园四期经济适用房项目桩基检测

某单位某部涉案成品油收储单位选取项目更正公告

洋河新区厂城共建街具氛围打造项目招标公告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鞋及护士毛衣采购比选公告

(3次公告)JJGYQY013靖江市华汇渡运有限公司职工通勤车辆采购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治理服务平台公开招标公告

HASC032901计算机网上竞价项目竞价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盐城市税务局其它多功能一体机电子卖场采购项目成交公告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电梯运维服务项目竞争性谈判成交结果公告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关于医用被服洗涤租赁服务招标公告(SZWK-G-002)

宿迁恒力国际酒店会展厅设计搭建项目招标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社保费税银征收子系统运维公开招标公告

关于东海县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服务机构的公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技楼6F PET-核磁室前期配套改造项目成交公告

沙沟镇崔垛东村公墓道路两侧填土工程发包公告

常州瑞和化工有限公司及周边地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应急处置工程延期开标公告

招标流程正逐步透明化,评分标准和要求明确,评审专家都是随机分配,对中小企业参与投标也有政策支持,投标单位凭实力中标已占绝对多数。少量消极人员未参加投标凭以往印象或仅参加几次没中标,就怀疑有黑幕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所有公司都是凭借多次投标积累的经验。如果只投标几次就能就中那才不正常,甚至有少数人,不负责任散布负面消息鼓动别人不要参与,减少竞争对手,自己却积极去投标。

标探长每天发布全国近10万条招标信息,查看“标探长”头条介绍,即可查看招标详细,了解更多招投标动态。

江苏招标

1661年,金圣叹被斩首前,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藏着200两银票,等我死了,这钱就归你。”刽子手喜上眉梢,赶紧执行。一刀下去,金圣叹的耳朵里果然滚出两团纸,刽子手捡起一看,气得破口大骂。

那两张纸并非刽子手心心念念的银票,而是两个字:“好”“疼”。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文学批评家。但同时,他又以爱开玩笑闻名,不仅在临死前给刽子手开了一个大玩笑,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时,更是连着给考官开了四次玩笑,以至于次次落榜。

一次,金圣叹参加考试,题目为“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这句话出自孟子。

金圣叹眼睛滴溜一转,大笔一挥,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写完,他又在后面一口气写了39个“动”字。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答,金圣叹慢悠悠的说:“孟子不是说,自己‘四十不动心’吗,那前39岁,还是可以动心的。”

这张卷子当然被作零分处理,不过金圣叹也不在乎,下一次还继续开玩笑。四次之后,当地考官终于被惹毛了,下令不许他进考场。

金圣叹本人压根无所谓,可这却愁坏了他的父母。

无奈之下,金圣叹只好改了个名字,再去参考,这一会,他正儿八经的做答,结果一举夺得榜.首,亲戚邻居顿时对他另眼相看。

但是金圣叹对做官也不感兴趣,他拒绝出仕,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点评书籍上,不但提出了“六才子书”的概念,经他批注过的《水浒传》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

1660年,顺治帝偶然间看到了金圣叹点评的书,当即表示十分欣赏,还对翰林说:

“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这让金圣叹十分意外,且感动。

然而次年,金圣叹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1661年,金圣叹家乡,苏州吴县来了换了一个新县令,刚一上任就挪用税银,中饱私囊。

为了填补窟窿,县令推行苛政,逼迫百姓上交更多税银。一时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很多人经受不住县令的毒打,纷纷殒命。

金圣叹义愤填膺,恰逢顺治帝驾崩,金圣叹于是和一百多个士人聚到孔庙泄愤,同时又向当地巡抚朱治国上诉,要求朱治国罢免县令,为民做主。

谁知朱治国和县令沆瀣一气,不但帮县令打掩护。还指责金圣叹此举惊动先帝之灵。结果,金圣叹被判斩首,这就是震惊当时的哭庙案。

金圣叹没想到,自己一心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看着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和痛哭流涕的妻子,他心酸不已。

然而即便到了这一步,他也不忘开玩笑,还借机戏弄了县令一把。

金圣叹在狱中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却被县令截获,县令还以为信里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谁知打开一看,上面写着:“给我大儿子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了无遗憾了。”

此时,县令才反应过来,原来金圣叹算准了他会截取信件,就等着拿他开涮,骂县令是“大儿”,然而县令也无可奈何。

这还不算,行刑当天,金圣叹对刽子手又开了一个“玩笑”,他谎称自己耳朵里有银票,等自己一死,钱就归刽子手所有。

刽子手贪财,根本顾不上多想,手起刀落,给了金圣叹一个痛快。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刽子手自知被戏弄,也只能认了。

只可惜,一代文学大家就此陨落!

[以读为镜]

金圣叹这一生,有很多离经叛道的地方。

他将文人们尤为重视的科举考试视为游戏。在考取之后又不走仕途,宁可把心思放在点评小说上,这在当时,是妥妥的不务正业。可谓是怪才一枚。

然而他却没有忘记文人士大夫的责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怕有那么多的段子,也不能掩盖他的人格光辉。

你怎么看?

关注我@以读为镜 ,更多有意思的故事,等着说给你听。

中国苏州阊门内铁瓶巷有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顾宅大院,它不仅以布置精巧的怡园闻名于世,更以享有“收藏甲天下”的过云楼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过云楼的藏书分别入藏上海博物馆、南京图书馆和苏州博物馆等。这些藏品包括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秋兴赋》等。

过云楼藏书源于他的第一代主人顾文彬,受父亲的熏陶,顾文彬自幼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擅长书法,诗词娴熟,30岁时就不负众望,一举考中进士。

顾文彬的祖上是从安徽到苏州经商的徽商,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顾文彬这一代时,顾家在苏州已是名门望族。

顾文彬因此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徽商巨贾和社会名流交往密切,如红顶商人胡雪岩、晚清名臣李鸿章等人都是顾家的座上宾。

李鸿章算是顾文彬的安徽老乡,说起他们两人的缘分,还要从1860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城说起。那年10月,李秀成率领太平军进攻苏州城,城里的乡绅纷纷逃到上海,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顾文彬带头向朝廷上了一道折子,恳请准淮军进入江苏剿灭太平军。朝廷恩准了顾文彬的请求,因此李鸿章率领的淮军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李鸿章也由此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对顾文彬一直心存感激,直至后来他出任总理大臣,也一直与顾文彬保持着良好的私交。

顾文彬曾把为官期间与家人子女往来的书信编辑成册,起名为《宦游鸿》。其中一段文字颇耐人寻味:“昨接李中堂扎子并信,为劝捐事,信中甚灌米汤。”从来信可知,李鸿章让顾文彬劝说当地的乡绅们捐税银。然而,当时战乱频繁,数不清的苛捐杂税已经让江南士绅们苦不堪言。

顾文彬左右为难,于是在信中表露出谁都不想得罪的复杂心情。他因为看不惯官场的是是非非与尔虞我诈,逐渐产生了厌倦,萌生了退意,想去做一件一直以来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建一座藏书楼。

公元1875年,顾文彬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苏州,全身心投入到收藏书画和古籍的乐趣中。他给藏书楼取名为过云楼。中国古人认为家有藏书可教子。顾文彬当初修建藏书楼的目的是希望为顾氏子孙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现在我们仍然能够在过云楼的每一根柱子上看到上面雕刻的劝学故事,都说盛世藏书,乱世藏金。顾文彬却是在乱世之中散尽千金,换来了万卷藏书。当时因为太平天国战乱,不少私家藏书流散到社会上,人们急于逃命,纷纷抛售多年的收藏。顾文彬一方面收购太湖石,用来修造怡园;另一方面殚精竭虑,多方搜罗古代书画和版本书籍。

在顾文彬的苦心经营之下,过云楼的书画藏品一天天丰富起来。到晚年时,顾文彬积累的书画墨迹已有上千件之多,作品的时间自晋唐至明清连绵千年,其中不乏传世名迹。

对于自己的毕生珍藏,顾文彬精选所藏书画250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著录了他一生搜集、赏析、研究历代法书名画的成就。

人生不过百年,面对自己收藏的已经存世数百年甚至千余年的古版书画,顾文彬深知它们的珍贵和价值。临终前,他告诉子孙后代一定要珍爱这些藏书,并定下家规,过云楼藏书概不外借。

顾文彬离世后,顾家子孙在过云楼原有收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到顾文彬的孙辈顾鹤逸手中时,过云楼的收藏进入全盛期,其字画收藏多达二三千幅。

然而,顾家对家藏的善本书籍是秘而不宣的,以至于外界对过云楼的藏书情况并不了解。直到20世纪初的一天,一个叫傅增湘的人敲开了过云楼的大门。傅增湘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藏书家,曾出任教育总长。作为过云楼第三代主人顾鹤逸的朋友,了解到顾家藏书之丰,傅增湘提出要借阅的请求。

看着傅增湘一脸的期待,顾鹤逸非常地为难。因为过云楼收藏的书籍从来秘不示人,何况祖父顾文彬曾有遗言,藏书概不外借。

看到顾鹤逸为难的神情,傅增湘降低要求说:“可否到楼内观书。”碍于情面,顾鹤逸答应了傅增湘的请求,同意他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

于是,傅增湘每天都去过云楼看书,看书时把书目默记于心,回家后赶紧记在纸上,后来整理写成了《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上。

从傅增湘开始,世人开始了解到过云楼的藏书之丰,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放在这个密室里,密室里的这些珍贵藏书,不乏宋元明清历代善本和名人的稿抄校本,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宋刻本的《锦绣万花谷》。

这部类书相当于古代的百科全书,承载着中华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直到宋朝,几乎所有的文化信息,是当年文人参加科考的必备书籍。

除了《锦绣万花谷》,过云楼保存的古代善本书籍都极为完好,如今大部分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无论是文物价值还是文献史料价值均无法衡量。

过云楼藏书能够流传至今是幸运的。然而在这幸运之中,却隐藏着顾家几代人的辛苦传承。

1661年,金圣叹即将被斩首。行刑前他小声地对刽子手说:“一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票归你。”手起刀落,从他耳朵里滚出来2个纸团。刽子手打开一看,瞬间目瞪口呆。

提起金圣叹,我们都知道他以《水浒传》和《西厢记》的批注闻名于世,但是对于他一生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了解。明万历三十六年的3月初3,金圣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大户人家。

可惜由于后来家道中落,他9岁才得以入私塾学习。但金圣叹天资聪颖,从小便显露出与普通孩子不同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以金圣叹才能他以后必定会大有作为,官运亨通。

但是金圣叹却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他只希望自己能够每天都过得开心。金圣叹的父母看在眼里,虽然嘴上没有多说什么,但他们的心中还是有些遗憾。所以二老在临终的时候,特意嘱咐金圣叹去参加科举考试,也好光宗耀祖。

虽然看不上朝廷的考试制度,年仅15岁的金圣叹还是听从了父母的遗愿去赶考。不管是家里人还是乡亲们,都觉得凭借着金圣叹超凡脱俗的实力,一定可以一举夺魁。就连金圣叹自己,对这次科举考试也是志在必得。

可等到放榜的那一天,却出现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结果,金圣叹居然落榜了!其实也不怪他落榜,当年岁试的题目是:如此则心动乎!金圣叹一看这题目,就来了兴致,这有何难,一番奋笔疾书,5分钟就交了答卷!

别人都认真作答,可是他写得是:在空无一人的山谷之中,有黄金万两,在白露绿苇地之外有一美人,试问孟夫子心动否?不仅如此,他还在《孟子·公孙丑上》有一句:我四十不动心,后边故意写了39个“动”。这样就表示,孟子心动了!

考官一看,别人都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他却写了39个“动”字,这样的答卷让考官情何以堪?所以不出所料的,金圣叹的第一份科举答卷当即被判为零分。之所以说第一次,因为他后来又参加了两次科考。

第二次的题目是“西子来矣”,也是材料作文,根据越国西施救国之史实做文章。金圣叹又是5分钟完成,他答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

好家伙,一首打油诗应付了事,还自问自答。考官看了,又是你?于是批注:秀才去矣,秀才去矣!金圣叹再次落榜!本以为他会吸取教训,哪知道第三次就用60秒解决了问题。主考官一看四个角都写了“吁”字,更是似懂非懂,再次落榜也在情理之中。

一直到金圣叹成年之后,明亡清兴,他也改名金人瑞再次参加考试,才一举中了秀才。可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而已,清朝政府于他有灭国之恨,因此他拒绝入朝为官。

其实,对于金圣叹而言,科举考试再简单不过,而之前的考试,只是自己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看看能不能遇见寻找千里马的伯乐罢了。而他耿直大胆不计后果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

顺治十八年,吴县突然换了一个新县令。这个县令行事无所顾忌,刚上任的时候就私自挪动收取上来的税银来满足自己的贪欲,甚至后面为了填补这个窟窿,还将百姓需要上交的税银提高了许多,而一旦有百姓迟交税或者没有能力交齐税,都会遭到他的报复。

可惜其时康熙刚刚上位,哪里能顾及吴县这一小地方的事宜,可终究不能由着他自己自生自灭,金圣叹便第一个站了出来,带着和他同心的百位文人墨客一起孔庙哭丧,一次来求得外界的关注,解救这黎民百姓。

那县令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慌张,他知道如果此事曝光之后,自己一定会丢官送命。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他便重金贿赂了自己的上司,江西巡抚任维初。任维初表示,自己一定会替县令解决掉这个麻烦。

没多久,任维初将这18个核心人员关进大牢,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罪”为名,判处死刑。临刑前,金圣叹看着台下为自己痛哭的一双儿女,不仅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还安慰他们不要怕,并即兴做了对子:“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巧妙地谐音“怜离”表达此刻的心境。

等行刑时间一到,金圣叹看着旁边那个刽子手便偷摸着与其商量:“大人,我身上有二百两银票,一会儿你先砍我,这钱就归你。”这刽子手一听还有这等好事,连忙答应。果然,等行刑时,刽子手第一个砍向金圣叹。

只见手起刀落,金圣叹人头落地。他两个耳朵里还真跌落两个纸团,刽子手慌忙捡起来,兴奋地展开,却见一个写着“好”字,另一个写着“疼”字,组合起来就是“好疼!”砍头能不疼嘛!

看到这,刽子手也不禁哑然失笑,自己行刑多年,这种临死前还有心开玩笑的人,确是头一回见。这是幽默至死的金圣叹留给后世的最后两个字,宁愿枝头报香死,不叫吹落北风中,他以一生傲骨,存活于后人敬仰之中。

回顾金圣叹的一生,当真应验了古人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圣叹的一生可谓是成也批判,败也批判。他靠批判获得盛名,但他又靠着批判丢了性命,他的勇敢令人肃然起敬,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1661年,砍头前,金圣叹神秘兮兮地冲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这钱就归你!”刽子手行刑这么些年,从没遇到过这种要求。麻利的一刀下去,捡起从耳朵里滚出的纸条,脸色大变。

金圣叹原名张采,字若采,苏州吴县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所谓批评家,就是看谁不舒服就要说两句的那种。估摸着由于职业病的关系,养成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

他有多桀骜呢?16岁参加江宁的院试,主考官给出的题目是:“西子来矣”,也就是指当年勾践与范蠡派出西施实行美人计,迷惑吴王夫差的故事。

遇到这种题目,学子们或是歌颂西施的深明大义,或是歌颂勾践的卧薪尝胆、聪慧机智,或是讥讽吴王夫差耽于美色以至于大败而归……主考官看到这些卷子,拈须点头的同时,不免觉得没有新意。

很快新意就来了,“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文末落名:金圣叹。

很有新意,十分有新意,主考官心疼的摸着自己被拈断的胡须,咬牙切齿的写下几个字:美人来矣,秀才丢矣。

那一年,金圣叹名落孙山,并因为自己的狂悖之举,被禁考三年。

金圣叹不服气,改名张人瑞又考了一次。这次他认真作答,竟金榜题名第一。馆驿的人来报喜让他去领奖。他却淡淡说:“我只是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其他的不稀罕。”

还有一次,金圣叹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去给舅舅钱谦益祝寿。

宴席上,宾客们个个点头哈腰阿谀奉承,金圣叹却在一边像泥塑一样不动。

一位宾客晃到舅舅面前奉承道:“听说令甥诗词俱佳,何不现场写首诗为大人祝寿,也让大家开开眼?”

宾客们一听纷纷附和,舅舅也红光满面,转头期待地看向金圣叹。

金圣叹的这位舅舅钱谦益在明末清初可是个名人。他本是明朝的官员,明朝灭亡之后,他的夫人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自尽,钱谦益本来答应的好好的,可是到了水边,刚伸下去一只脚,他却直呼“水太凉,跳不得”。

清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几次三番让人寻访明朝的遗臣到新朝做官,当时许多明朝的遗老遗少都断然拒绝。钱谦益装模作样的拒绝了两次之后,便爽快的剃了头。有人问起他只笑说:“年纪大了,头皮痒。”

在江宁这个明朝遗老遗少聚集的地方,钱谦益的名声可想而知。

金圣叹作为一个大明朝忠心耿耿的遗民,混在这群清朝官员里本就已经满心不顺,一看这情景,微微一笑,让人送上了笔墨纸砚,提笔便写:“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汉奸。”

这把舅舅气的脸色铁青,手脚冰凉。众宾客也面面相觑,后悔不已。

明以前的诗文注解,往往只在精彩处画圈或者横线。金圣叹批注文章,开创性的用白话文,站在读者角度去解释,引人入胜。

在评点的同时,也对原作加以修改,除词句外,还会做全局性的删削。比如《水浒传》他大刀阔斧砍掉了后50回,遂成今传的七十回本。

顺治帝看了他的修改文章也忍不住称赞他是古文高手,还叫大臣们不要用八股文的眼光衡量他。

金圣叹听到了顺治的话,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他还对着北方叩了三个头。

1660年顺治帝驾崩。吴县的新县令任维初上任。有乡民因为拖欠了政府的税银,就被他活活打死。这位县令老爷不仅暴虐,还经常通过职务之便中饱私囊。

金圣叹便联合了百来个同样的愤青写了一篇《卷堂文》向孔夫子哭诉官吏的污浊。并把任维初告到了巡抚那里。

江苏巡抚朱国治并没有处置任维初,倒是把金圣叹一众读书人给抓了起来,给定了一个对先帝顺治“大不敬”的罪名。

在狱中,金圣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愁眉苦脸,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行刑那天,金圣叹的两个儿子过去送刑,看到刑场上的父亲后泣不成声。金圣叹却突然问了句:“今天几号?”

两个儿子哭着说“八月十五”。

金圣叹此时竟然高兴地说:“那个下联有了,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原来,之前金圣叹去庙里借佛经,主持和尚曾出了一联刁难他。“半夜二更半”,他当时没对上来,书也没借成。

临刑前,金圣叹悄悄地对刽子手说,“我身上有二百两银票,一会儿行刑的时候,你要是先砍我,那这钱就归你了。”

刽子手行刑这么些年,从没遇到过这种要求。麻利的一刀下去,捡起从耳朵里滚出的纸条,脸色大变。“好疼”!

金圣叹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此坦然乐观,不得不说是个奇人。

@活泼小西说故事

金圣叹为人孤高,率性而为,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羁。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然而,他又直面现实,并孜孜于述作。是个思想充满矛盾的人。

所以,在现实中,他一面厌恶舅舅钱谦益的背主行为。一面又哭庙期望政府有所作为,最终落的人头不保的下场。

或许,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放浪不羁的狂生,只有一个用放浪不羁来掩饰家国伤痛的明代遗民,他用尖锐刁钻的嘲讽化成的利剑,狠狠插进了每一个不忠不义之人的心脏。#头条创作挑战赛#

《五人墓碑记》是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一篇文章,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对文章中说的就义的五人是非常佩服的,同时也感觉天地之间自有一股正气在,这股正气能够打败一切邪恶。

只不过心里面,还是有疑惑,既然有如此一股正气在,怎么十几年后明朝就亡了呢?

五人墓碑记所记述是天启年的苏州民变。

民变的导火索是周顺昌被逮捕……

天启年间,周顺昌得罪魏忠贤被罢职回乡。回到苏州之后,周顺昌与南直巡抚周起元为友。

提督制造太监李实弹劾周起元“背违明旨,擅减原题袍叚数目,又掯勒袍价,以致连年误运”“将皇上急需之袍价尽入私囊,致机匠苦于陪累”。

简言之就是周起元欺上瞒下、贪污枉法,既没有按时按量把税银输送入京,又压迫普通织户敛财。

周起元逮捕入狱,而周顺昌也受到牵连,一同被逮捕,罪名是参与贪污,宣扬邪说。

在锦衣卫抓捕周顺昌时发生了民变。事后,五个草莽英雄承担了罪责,被朝廷斩首。

数月后崇祯继位,杀魏忠贤,平反冤案。

张溥写作《五人墓碑记》纪念此事,此文一出在当时就名传天下,人人感念五人忠义。

晚明政治的核心是党争,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看做是党争的一部分,而党争持续不断的原因则是明廷日益困窘的财政状况。

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公公之所以能够权倾一时,就是因为皇帝要用他来敛财。

天启苏州民变不能说是百姓抗税,但却是官员士绅在抗税。

而明朝灭亡的原因就在于,明廷财政破产。

很多人对于东林党抗税大加挞伐,认为东林祸国,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明之亡,在于他的统治机器整体性的腐朽。

直白的说,拒绝给朝廷交税这件事,不是江南东林党一家,而是全天下人都在这么干。

北方边军养寇自重,南方士绅偷税漏税,全部都拒绝为大明的天下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且更加尴尬的是,这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崇祯坐困北京,既不南迁,又不逃到吴三桂军中,临死前大骂“臣皆亡国之臣”。崇祯坐在北京城等死是对天下人最邪恶的诅咒,而且灵验了。

江南东林想方设法偷税漏税是事实,而且还勾结倭寇海盗,但是四川、湖广、两广同样不交税;北方的边军和士绅们,养寇自重、走私违禁品,更是半公开行为。

相比较而言,东林江南对大明的贡献反而多一点呢!至少北京百万军民的粮食一直是南直隶供应的。

而面对日益困窘的财政,明朝皇帝并无大刀阔斧的勇气,只想糊墙,因为南直最富,所以就想要南直多出点以缓解难关。这当然会让南直士绅不满,天下是大家的,大家都应该出力,凭什么南直一家出?

大家说,南直隶最富,就应该南直出,等南直出钱出力了,我们再出。

同时明朝皇帝又没有挟持天下,逼着南直出钱的本事和勇气,所以只能左右摇摆。所以崇祯会干出不加南直士绅的税,反去加西北农民的税的蠢事。

这就是晚明党争的本质和真相!

天下人互相干瞪眼看着,都想要叫别人先出钱出力,自己后出或者不出。因为南直最有钱,最太平,最安稳,所以东林最遭人恨。

明朝的覆灭,是完美演绎了封建王朝为什么必然覆灭,和地主阶级的反动性。

至于像张溥这种人,就是特别可恶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明明是在搞党争,但是用五个小人物的悲惨死去,来证明自己的正义性,给自己加光环,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来让别人闭嘴。

人人都有怜悯之心,五个小人物死的这么惨,谁还能、还敢指责什么?

自此之后,南直输送到明廷的税银就更加少了。而且还理直气壮……

崇祯的诅咒应验了,南直隶士绅的胡作非为得来了报应,清军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五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不过最终结果却是这个,他们的大义凛然带有一丝荒谬。

明亡之前张溥就死了,如果张溥活到扬州十日的那一天,不知又会作何感想?会反思自己的过错吗?

恐怕不会,大概会和钱谦益一样,头皮太痒,所以要剃发……

涛哥讲古708(清):乾隆六下江南

其实不只乾隆,康熙也曾六下江南,乾隆只不过是学习爷爷好榜样罢了。

为什么清朝皇帝都热衷于下江南呢?真的是妹子美,山水秀吗?其实都是有所目的的。下的江南一般为南京,苏州,杭州,海宁,扬州,全是江浙一带。

看看下列数据你就明白了:江浙二省只有2%的全国土地和人口,税银却为全国20%,粮食全国30%,盐收入70%。顺治到乾隆年间,全国科举的87%的状元,68%的榜眼,77%的探花全部来自这二省,是不是人杰地灵。

可以说,清朝国力所依,人才所靠,没了这二省绝对不行。所以必须照顾好这二省的世族和文人。而清兵入关时,曾大肆屠杀过该地区的人民,所以该地区反清复明的力量也非常强大,清廷必须消除负面影响。

乾隆下江南,目的一是寻找人才,二是减免赋税,讨好百姓。三是巡视河工海防,做了很多水利。四是宣扬皇威,游山玩水之时让民众臣服。

不过乾隆好讲排场,每次南巡四五个月,每次耗用军力3000多随从,6000匹马,500艘船,几千名纤夫,共花去百万两白银。加上途径各地,地方的上贡和民夫调用浩大,反而人民怨声叹道,清朝国力由此下滑。

野史说乾隆并不是雍正的亲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是汉人,被王府调包的。这种说法无可考证,但乾隆六下江南,四次都专门住在海宁陈家,是有点意思。

“皇上,念在已薨逝的慧贤皇贵妃的份上,免高恒一死,好吗?”妻弟傅恒恳求乾隆道。

“是吗,”乾隆冷冷的看了小舅子一眼:“照你这么说,那么要是皇后兄弟犯法,更应该宽容啦?”

傅恒一听,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跪在地上认错。

本来打算赐高恒自尽了事,可小舅子这一掺合,乾隆帝又改了主意,命人将他诛杀。

高恒是谁,乾隆皇帝咋就这么恨他呢?

正如傅恒所说,他是乾隆宠妃高佳氏的亲弟弟,属于特牛的皇亲国戚。

《清史稿》记载:“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初,为贵妃,晋皇贵妃。薨,谥曰慧贤皇贵妃。”

高佳氏在乾隆未登基时就他的侧福晋,位仅次于富察皇后。乾隆刚刚即位,就册封她为贵妃,后又晋封皇贵妃。

也就是说,她是乾隆朝首位贵妃、首位皇贵妃,其地位可想而知。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妃的父亲叫高斌,他便随着女儿的得宠而官运亨通,历任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官居一品。

而高妃只有一个弟弟,名叫高恒。靠着姐姐的贵妃身份,高恒也弟凭姐贵,不需科考直接当了官,被姐夫乾隆皇帝授了个两淮盐政(两淮巡盐御史)的肥缺。

大家知道,自古以来,管理盐政向来都是肥的流油的差使,谁管这个,谁都会赚的盆满钵满,高恒也不例外。

当时的两淮盐政负责巡视监督辖区内(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江苏)的盐务官员及所有涉盐事务,权力很大。高恒当了8年两淮盐政,赚的金银财宝用一艘船都载不完。

1765年,高恒的堂兄高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两人的辖区有了交叉。依照惯例,高恒需要回避,被朝廷调回来干户部侍郎。

高恒一走,可就茶凉了,继任者抓住他的把柄,举报他“官商勾结,侵吞税银千万两之多”,将奏折寄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大怒,立即派军机大臣、嫡小舅子傅恒前往调查这个庶舅子。结果查出,高恒贪污银子计467万余两。这些银子按现在的重量计算,得有一百余吨,要几辆汽车才拉得完。

卷宗递到乾隆皇帝手里,他龙颜大怒,发布上谕:“高恒受盐商贿金,伏诛。”准备让高恒自尽。

傅恒是乾隆皇帝富察皇后的弟弟,也有“当朝国舅”的身份。可能是同命相怜吧,他请求乾隆皇帝看在已经去世的高贵妃身上,饶恕高恒不死。

乾隆皇帝冷冷地说:“如皇后兄弟犯法,当奈何?”这摆明了,是在说傅恒多管闲事。

傅恒听了此言,不敢说下去了。结果,高恒被处以斩刑。

这还不算完,因为高家人就不知悔改。

高恒的长子叫高朴,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当时的左副都御史为正三品衔,级别相当不低。

1776年,他被派到新疆叶尔羌公干。到那里之后,他以开采玉矿的名义,大肆敛财,结果被人告发贪污受贿。

经过查实,共贪银一万六千余两,金五百余。

天下还有这样的事:老爸刚因贪赃枉法被处斩,儿子又前赴后继地贪,是可忍孰不可忍!

乾隆气得胡子都快抖掉了,立刻下令将他家产籍没,然后斩首示众。

不过,就在谕令刚下达不久,他又后悔了。但他并不是念在高贵妃的面子上把她侄子轻判,而是变本加厉——下令将高朴处死后,尸骸抛到野外任狼犬撕咬,就算只剩下骨头,也不可入殓携回内地。

结果,贵妃这个侄子,真的叫“死无葬身之地”了!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乾隆想起了杀高恒时傅恒的劝说,想杀鸡儆猴。

皇亲国戚算什么,这么多妃嫔,沾亲带故的多了去了,能顾得过来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