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小学弟子规课文 弟子规课文内容

小学弟子规课文 弟子规课文内容

时间:2023-08-11 05:58:28

相关推荐

小学弟子规课文 弟子规课文内容

校本教材教什么

唐河袁丁

校本教材是一个学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如何选择、如何编写校本教材至关重要。

大多数的学校选择的是背诵“国学”文章,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其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据我的调查,往往是事与愿违。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会熟练的背诵一大段的《三字经》或《弟子规》,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出则悌”中的“悌”是什么意思?一半以上的学生回答不出来。到了小学六年,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些模糊了,基本读诵不出来了,到了初中,大多不知所云了。

这样的教育是有问题的。首先,《三字经》、《弟子规》之类本身就是封建社会、封建文化的产物,到底承载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是一些糟粕也附带学习了,这些都不好说。其次,有些名人故事不可提倡,例如:头悬梁最刺骨,这种自残的学习方式是应该反对的;凿孔借光,有害于学生眼睛是不值得提倡的;爱迪生用镜子给妈妈做手术的故事(这可是小学课文)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往往把名人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其缺点、不足用很委婉的方式掩盖过去,例如李白,诗仙者也,“仙”者,飘飘然也,说白了就是一个十足的酒疯子,他的人格是有缺陷的,只有傻子才让高力士去脱鞋。这些教给学生,是说明李白有骨气呢还是说李白不会与人交往,不会与上司相处呢。其三,我不赞成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去看四大名著。作者宣扬的东西有些过时了,对辨别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会理解偏颇,例如:《水浒传》,除了文字优美外,宣扬的是暴力和“哥们义气”。

我们教授传统文化,无非是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和道德素养。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能够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矫揉造作,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一个学生的道德素养不可能从《三字经》、《弟子规》上产生,她来源多个方面:一是父母的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二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基因;三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信心教育;四是学生身处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学习历史,培根说,历史可以明智。二是关心时政。三是学校要进行科普教育。四是学校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五是动手操作和社会调查。六是会独立思考。

校本教材的选择与编写,一定要从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兴趣、树立信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我们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僵硬的、没有活力的,五彩缤纷的背后是没有效果的效果。

打卡十七天 继续写字

二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字词 第四页

今天孩子还是继续读古诗和论语还有弟子规,古诗这四篇差不多都能读下来了,弟子规又换了几句新的,第一天读,总是生涩一些,多读两天就会有所改善。论语比昨天读的通顺多了,继续练习。

数学二十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还是不错的,偶尔会错一道题,大部分还是都能做对。

大侄女的四下字词已经练到第四页了,错的也不多,半页半页练习,基本上能错一到二个。

四下的必背课文已经完成了,反复练习两遍了,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英语单词开始练习第六单元,整体上也是可以的,错的都不多。

对此感到很高兴,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了。

今天开始预习数学四下的第二章

图形的分类,整体上还是比较简单,看完书,画了几遍图形,这都能认识了,下午练习册做一下,看看能会多少。

随着假期越来越少,孩子们收心收的也都差不多了,已经从假期以玩为主回归到已学习为主的状态,上学后应该很快就能适应学习的节奏。

我这二年级下册的字词差不多在开学前也能写完了,然后就研究下一步写点什么[呲牙]

春节在家没事乱翻书,在一本刊物上读到温哥华学前班的一篇小课文,觉得挺有意思,就把它抄录下来:

我很高兴我就是我

没有人看上去

和我一样

我注意到

这是真的

没有人像我这样说话

没有人像我这样走路

没有人像我这样玩乐

没有人像我这样叙述

我很特别

我就是我

我不想成为

其他任何人

这是给五六岁的孩子读的。咱们五六岁的孩子读什么呢?记得前几年我去青少年宫,从一家作文辅导班里传来孩子们朗读《弟子规》的声音。当时校长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每次正式上课前,老师都要带领同学们读上一段。

现在不知道他们还读不读弟子规。在我的印象里,咱们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学这个学那个,虽然随着时代不同,学习的对象会有变化,但学习榜样的调子是不变的。

两相对比,看得出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启蒙方式。一个是教你发挥个性,做不一样的自己。另一个是让你按照时代的标准向优秀分子学习,争取做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

一直在纠结该不该让孩子"超前学习"?

我家有两男宝,一个三年级,一个大班。老大在幼儿园中班起开始识字,一直到一年级已识字两千多个,我想在之后的无障碍阅读中打下了很好基础。并且还喜欢上了阅读。从大班开始我们试背《唐诗》丶《弟子规》,学会复述看过的故事,我想可能在这里将孩子的背诵记忆能力挖掘出来了。现在三年级老师反映,课内中篇课文,他的背诵速度最快的。孩子在家时,我也发现他看过两三遍后,就记住了。

这个假期,我们开始尝试《小古文》的学习,本以为有难度,但又令我喜出望外,孩子很容易接受文言。

是否超前学,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毕竟我们在三年级时期锻炼了记忆背诵能力。而这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岛屿读书#我是九零后,记忆里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

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那时候的农村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部分的家庭还是务农,没有太多收入。不像现在的小孩子,幼儿园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绘本,课外读物。

记不清那是一个夏天还是秋天,只记得我从家里的角落里翻出了一本皱巴巴,纸张泛黄的书。看了一页就深深地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一口气看完了整个故事。惊叹于强盗们的贪心,阿里巴巴的聪明,兴奋地给小伙伴讲芝麻开门芝麻开门。

多年以后,我还记得当时读完故事之后的开心,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小学时期课外书籍非常匮乏,每次开学发过新书就特别兴奋,迫不及待地打开语文课本,把有故事的课文统统看一遍。连睡前读物都是语文课文。印象深刻的一次,我睡觉前非缠着爸爸给我讲故事,哪有那么多的故事可讲呢,无奈之下爸爸拿出来哥哥的语文课本,给我读起了课文《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爸爸声情并茂,读到老班长为了让负伤的小战士活下去牺牲自己的情节,我感动地留下了眼泪。

上了中学,学校开始有了图书室,每个班级每周可以借一次课外读物,每次一本。《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一本本的名著书籍打开了我小小的世界。

高中时期课业繁重,更多的是看《读者》《青年文摘》那时候住校,有了自己的伙食费。周末会省吃俭用留出来的零用钱去书摊上买杂志。好朋友互相借阅分享。短短的文章普通心灵鸡汤,滋养着青春的心灵。

我的学生时期,学校教育还不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以后,慢慢开始重新读中国经典文学,从《三字经》《弟子规》到《道德经》《大学》感叹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丰富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眼界。

打卡十八天 继续写字

今天继续写二年级下册语文字词

大侄女的语文预习只剩下字词练习了,课文一直在读,背诵内容已经进入第三遍复习。

数学开始预习第二单元,相对来说慢一些,基础差一些,一边预习一边复习。

英语单词每天都在背,反复复习,前六单元差不多了。

我儿子的学习也在进行,每天的日记都在写,古诗还是在继续背着,这四首已经差不多通顺了,再有两天可以换了,弟子规还是不通顺,需要继续练习。论语通顺多了,开始慢慢诵读了。

每天在头条记流水账,看看每天完成的内容,很有成就感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