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怎样分辨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怎样分辨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时间:2023-03-28 21:07:31

相关推荐

怎样分辨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说不是绝症,但是也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所以日常朋友们应当注意远离此病的多发因素,此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减少,表现为骨髓增生不良,与白血病的骨髓活跃度高截然不同。 病因: 多数患者的

1再障应该采用什么样大的办法治疗呢

再生障碍性贫血虽说不是绝症,但是也是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所以日常朋友们应当注意远离此病的多发因素,此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减少,表现为骨髓增生不良,与白血病的骨髓活跃度高截然不同。

病因:

多数患者的发病原因查不出,称为原发性再生障碍贫血。部分病例是由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对骨髓的毒性作用所引起,称为继发性再障。

1.药物及化学物质:药物多为氯霉素,苯是引起再障的主要化学药物。

2.电离辐射:X线、γ射线可干扰DNA的复制,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

3.病毒感染:风疹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均可引起再障。

4.其他因素: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例最后逐渐演变成典型的再障。

表现: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贫血、出血、反复感染,而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按病程的长短将再障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

1.急性:症状较重,早期突出的症状是感染和出血,表现为高热、畏寒、出汗、口腔溃疡、肺部炎症、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败血症、颅内出血。贫血早期较轻,发展较迅速,可有轻度浮肿。

2.慢性: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劳累后气短、心悸、头晕,面色苍白。各种症状逐渐加重。如有出血较轻微,感染、发热一般也比较轻。

治疗方法:

1.去除病因:

寻找并去除诱发再障的原因,不再接触有害物质。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2.止血和输血

(1)止血:对皮肤、黏膜出血者,可用糖皮质激素;对颅脑、内脏出血应输浓缩血小板或新鲜血液。

(2)输血:严重贫血可输血治疗。慢性贫血病人症状不明显,应尽量减少输血,避免输血的并发症。

3.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雄激素(丙酸睾酮)、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碳酸锂等。

4.中医治疗。

5.骨髓移植。

健康网温馨提示:上述内容就是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仔细阅读,能给自己带来帮助。更多内容可以咨询我们健康网的在线专家,他们会为大家做详细的解答。

2怎样分辨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国际上分为重型与轻型,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大多数属于原发性,也有一种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先天性再障,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名为范科尼贫血。虽说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不是绝对的,详细的问题请看以下简单介绍。

根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诊断为再障之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还可进一步分为急性再障或慢性再障,如何划分呢?急、慢性再障有着各自的诊断标准。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I型)诊断标准如下: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以下3项中2项:

①网织红细胞小于1%,绝对值小于15x109/L。

②中性粒细胞小于0.5 x109/L 。

③血小板小于20×109/L。

骨髓象

①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

临床表现 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骨髓象

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

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问题就给您介绍到这,希望患者朋友们多注意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相信对您的病情会有很大帮助的,最后祝您早日康复。

3再障的发病是有哪些原因引起的呢

很多人听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名字都害怕的要命,在这里提醒大家,再生障碍性贫血并不是像白血病一样的近乎绝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可以治愈的,临床治愈率很高,患病后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办法,请看以下健康网的简单介绍。

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1、化学毒物:苯及其衍化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关系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肯定,苯进入人体易固定于富含脂肪的组织,慢性苯中毒时苯主要固定于骨髓,苯的骨髓毒性作用是其代谢产物所致,后者可作用于造血组细胞,抑制其DNA和RNA的合成,并能损害染色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兴起,由于不注意劳动保护,苯中毒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有所上升。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可呈慢性型,也可呈急性严重型,以后者居多。

2、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不到1.0%,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3.2%。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约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居多数,起病急,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间期平均10周左右,肝炎已处于恢复期,但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生存期短,发病年龄轻,大多系在非甲非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慢性型属少数,大多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发病,病情轻,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间期长,生存期也长。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还可致染色体畸变,并可通过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尚可破坏骨髓微循环。

健康网专家呼吁: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患者认真认识对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以免加重病情导致疾病恶化。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