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敦煌网跨境电商实训 敦煌网跨境电商物流模式介绍

敦煌网跨境电商实训 敦煌网跨境电商物流模式介绍

时间:2021-04-13 13:42:46

相关推荐

敦煌网跨境电商实训 敦煌网跨境电商物流模式介绍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生活在美丽的星球,每天被这方土地的人文故事感动着,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听。

闲暇之余,翻阅书籍,被书中一则故事感染着,不,是一则真实的事件。被主人公40余年的坚守,一种执着的精神感染着。

主人公是守护“敦煌”40余年之久的樊锦诗。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敦煌的守护神”。

她毕业于北大,一次敦煌莫高窟实习,让她与莫高窟结缘,这一眼就是40余年的坚守。

樊锦诗40余年致力于莫高窟的守护和研究。40余年从未离开过这方热土。

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樊锦诗深知身上责任的重大,从不敢懈怠,她怀揣着“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始终坚守莫高窟,保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腔热爱,给了莫高窟,给了祖国。

一种坚守给了这方热土。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扎根大漠40年,用生命让敦煌重生

196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迎来了一位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就是樊锦诗。

其实这已经不是樊锦诗第一次来敦煌了,她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就已经到过敦煌。因为体质不佳,加之严重的水土不服,樊锦诗实习期未满就草草离开了敦煌。

这次不成功的实习经历,让樊锦诗清楚的知道敦煌条件多么恶劣。可是樊锦诗并没有选择退缩,她选择服从分配,前往千里之外的敦煌工作。这一去就是41年,她把一生最好的时光献给了敦煌。

提起樊锦诗,也不得不提及她的丈夫彭金章。两人在大学期间就开始恋爱了,毕业后樊锦诗来了敦煌,彭金章则是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任教。1967年两个人在武汉举办了婚礼,此后开始了长达的分居生活。

因为樊锦诗忙于工作,两个儿子也是由丈夫一手带大。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彭金章年近50的时候放弃了自己在武汉大学取得了一切成就,来到敦煌选择全家团圆。

得益于丈夫老彭的全力支持,樊锦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之上。莫高窟现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樊锦诗能清楚准确地说出每一尊佛像的来历、每一幅壁画的年代、每一个石窟需要修复的问题。

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在樊锦诗的主持之下,莫高窟也开始了数字化重现的工作。“数字敦煌”正式上线,现在只要动动鼠标就可以在网上免费观览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全景。这如同置身石窟中游览一样,甚至比石窟中看到的更清晰更细腻。

樊锦诗扎根大漠用生命守护莫高窟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樊锦诗也被称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对自己的总结则是两句诗:衣带渐宽终不悔,我心归处是敦煌。

樊锦诗的贡献也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她以“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位列42位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之中。樊锦诗用自己的的一生谱写了,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北大才女为何抛夫弃子,宁愿身居大漠不肯回家?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因为她的出现,定格成了永远。

她叫樊锦诗,被众人亲切地唤为“敦煌的女儿”,扎根大漠,守护敦煌五十六年。

曾经住的是不通水电的土房子,喝的是盐碱水,睡的是土炕,甚至还常有老鼠“咚”的一声从天花板掉下来。

樊锦诗有过犹豫,却始终没有一句怨言。她说过:“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望人”。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北京。由于早产的缘故,她从小就多病多灾,常因低血糖而晕倒。

在中学时,她读到一篇课文,得知了在祖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美仑美奂的明珠——莫高窟。

高中毕业,樊锦诗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录取。1962年,樊锦诗被选去敦煌做毕业实习,这份幸运让她激动不已。

到了鸣沙山下,她震惊了:这满目荒凉、寸草不生的沙漠之中竟藏着如此的美丽。

由于樊锦诗体质不佳,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她没有完成实习,就不得不回到了上海休养。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当时敦煌急需考古人才,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她再次被分配到了敦煌。

此时的樊锦诗,已有爱人彭金章。他们是北大的同班同学,若前往敦煌,则意味着两人将分别数年。

后来樊锦诗决定服从分配,前往敦煌,二人从此开始了两地分居的日子。谁也没想到,两人这一分开,就整整异地了。

从此荒漠为伴,石窟为家,在黄沙漫天、渺无人烟的敦煌一待就是五十余载。

为了保护好文物,樊锦诗走遍了莫高窟大大小小七百三十五座洞窟,随便给她看一幅壁画的图片,都能准确地说出所属洞窟的朝代和风格。

一日日,一年年,凭借着一股信念,她殚精竭虑地去探索、钻研,撰写出了学术价值非常高的考古报告。

1984年,《敦煌的女儿》一文,让樊锦诗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如此美名,让樊锦诗倍感不安,她唯有倾注更多的精力在莫高窟上。

1998年,届时已六十岁樊锦诗,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花甲之年,对他人而言,是退休享福的年纪,但对樊锦诗来说,却要继续身肩重担。

这个担子,一接就是半个世纪,从青春年少,到垂暮之年,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留在了这片大漠戈壁,与莫高窟一同抵挡岁月的侵蚀。

莫高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由于自然因素作用,一直在缓慢地退化中。,她提出数字敦煌,运用数字技术,为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建立数字档案,为了让绝美壁画得以幸存。

,数字敦煌正式上线,全世界都可以通过网络全景漫游敦煌莫高窟,这座在风沙中沉默了千年的文化瑰宝终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无边无涯的岁月里,她忍受了风沙肆虐之苦,也忍受了亲人相离之痛。夫妻不能团聚,亲人不能相见,因分别太久,她曾经认不出自己的孩子。

有人曾问樊锦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她答道:“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一个人找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有意义地活着的理由,以及促成他所有爱好行为来源的那个根本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可以让她面对所有困难,让她最终可以坦然地面对时间,面对生活,面对死亡。”

既便是如今,在昼夜温差大,气候又十分干燥的敦煌,一般人待几天都想回家了,难以置信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樊锦诗是如何坚守下来?

听到她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968年,30岁的樊锦诗在分娩前一个月,向主任请假去武汉待产。没想到,主任非但不批假,还说:“哪里不能生孩子?”不仅如此,她还被安排去农村摘棉花。不久,她见红了。孩子出生时,连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没有。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和彭金章在北大相识。毕业后,樊锦诗去了敦煌,彭金章去了武汉大学。从此,两地分隔。

樊锦诗和老彭之间,没有说过我爱你或者你爱我,但他们却有一句最感人的话语,那就是老彭的那句:我等你。

北大毕业离别时,选择敦煌就业的樊锦诗对他说:“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

参加工作后,彭金章主动去敦煌找樊锦诗,当就要回武汉时,他拉起樊锦诗的手,轻轻地说:“我等着你…”。

1966年,两人正式结婚。婚后由于工作原因,仍然分居两地。

两年后,独居在敦煌樊锦诗怀孕了。

由于她从小到大患有低血糖,会不知不觉晕倒。到了敦煌工作后,也常因低血糖而昏倒过。如今快要分娩了,只有她只身一人在敦煌,家里不放心,考虑武汉的条件要比敦煌好,所以都劝她回武汉生产。

然而,就在分娩前一个多月,她去和主任请假说要去武汉待产。结果主任非但不批假,还说:“哪里不能生孩子?非要到武汉去生。”

樊锦诗还没来得及委屈,紧接着就接到通知,要去农村采摘棉花。敦煌的棉花长得很矮,樊锦诗挺着大肚子,艰难地劳作着。

她委屈,但她想表现好点,把棉花摘好了再去请假。

结果等回到单位后,她已经累得动不了。一上厕所,发现见红了。于是,她被送到了医院,慌乱中她只带了几块碎布当尿片。

孩子出生后,有人说:“你怎么连件衣服也不给孩子准备。”

其实,哪里是没有准备,两个家都给孩子准备了衣服、奶粉、鸡蛋等各种各样东西。只是全部往武汉寄去了。她婆婆还特地从河北农村去到武汉,准备照顾她坐月子呢。想到这,樊锦诗更是委屈,眼泪不住地往外流。

医生接着问她:“你怎么是一个人?你丈夫呢?”樊锦诗说:“我丈夫还不知道。”后来,医院帮她发了电报告知老彭。

等老彭挑着担子到医院找时,孩子已经出生好几天了。见到老彭后,樊锦诗再也控制不住,放声大哭。

老彭接到电报后,马不停蹄赶紧收拾了一个担子,把所有鸡蛋,衣物和奶粉全部放进去。带着担子,坐上火车再转班车,跨越了几千公里路程,2天2夜,才找到了医院里。

后来,樊锦诗一直感恩说:老彭挑来了“百宝囊”,里面什么都有,几经周折,居然鸡蛋一个都没有碎,他真了不起。

小两口都是新手爸妈,老彭出于担心樊锦诗应付不来,所以在敦煌陪了她十几天。当武汉大学来电报催回去工作后,他虽不舍,可必需离开了。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产妇产假56天,丈夫陪产假仅有3天而已。

未满月的孩子,还有在月子期的自己。举目无亲,樊锦诗很难过。幸好给她带来了“妈妈手册”,教会了她如何应付孩子的各种需求,减少了她的忙乱无措。

樊锦诗出生在上海,读书在北大,工作在荒漠。她知道敦煌苦,可她没想过会这么苦。除了忍受温差大、气候干燥、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外,还得忍受这么痛苦的离别。

她也有过好几次想要离开,特别是二儿子出生后。她总觉得自己不是好妻子好母亲,在一次少有的一家团聚后,她试过离职半年,想回归家庭。可是,她始终无法忘记敦煌石窟上的壁画,无法忘记母校和老师们的嘱托。

年少时她就对敦煌,充满了美丽幻想,祖国西北的这颗明珠,深深烙印在她心上。念了大学以后,她关注所有和敦煌有关的展览,画片和明信片。她崇拜常书鸿、段文杰等人。

后来她带着兴奋,第一次去敦煌实习。她见到了幻想中,风度翩翩的艺术家。可没曾想,他们却一个个面黄肌瘦,灰头土脸,跟当地的老乡似的。樊锦诗傻眼了。

更让她傻眼的是自己的这次实习,竟然因为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提前结束了。她从精神层面喜欢着敦煌,但是身体条件却不允许。

可是即便是这样,后来毕业分配到她去敦煌时,她还是毅然前往了。因为母校教育他们:要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她毕业离校前,苏秉琦先生郑重叮嘱说:考古报告就像二十四史一样,非常重要,必须得好好搞。

思来想去,待在家半年之后,樊锦诗还是选择了带上二儿子回到敦煌。

老彭懂她,也支持她。1986年,在老彭提出愿意调往敦煌研究院后,聚少离多的1家4口终于可以团聚了。

@智者爱读书min

樊锦诗的一生是幸福的,艰苦的也是坚韧的。家人的无条件支持和理解,让她可以安心去从事富有价值的考古工作。

近几年,樊锦诗获得过无数崇高的荣誉与奖项,她把所有奖章、证书和奖金全部交给了敦煌研究院。她用一生的坚守,把自己奉献给了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告诉我们:有些爱,值得等待。有些向往,值得坚守。

1968年,樊锦诗分娩前1个月,向领导请假去武汉生孩子,没想到被拒绝:“哪里不能生?”樊锦诗又气又羞。领导不但不批假,还安排她去收棉花,没想到第二天她就生了孩子,可孩子连一件衣服都没有。

1938年,樊锦诗出生在北京,后来随着家人去了上海,在上海长大。

樊锦诗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工程师,他的父亲博学多才,尤其热爱古典艺术和文化。父亲对樊锦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樊锦诗对历史文物就尤其偏爱。

初中时,樊锦诗从课本上看到了关于敦煌的描写,她心里便埋下了敦煌的种子。

1958年,樊锦诗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大学时,樊锦诗遇到了爱情,她和同学彭金章相爱了。

1962年,临近毕业的樊锦诗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她要去敦煌实习。

她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敦煌的艺术魅力,她说:“初见敦煌,惊艳无比”。

然而敦煌恶劣的生活条件,让身体本就不好的樊锦诗吃不消,吃不好睡不好,结果实习期没满樊锦诗就病倒了,她不得不提前返校。

1963年,樊锦诗毕业,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点名要樊锦诗去敦煌工作。

既然国家需要,樊锦诗便心甘情愿服从分配,樊锦诗再去敦煌前,对恋人彭金章说:“很快,也就三四年我就回来了”

彭金章说:“我等你”,彭金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工作。

两年后,彭金章来看恋人,看着樊锦诗工作的环境,他很心疼,临离开敦煌时,彭金章再次向樊锦诗深情承诺:“我会等你的”。

1967年,樊锦诗趁着假期来到武汉,她和彭金章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两人开始了婚后分居生活。

1968年,樊锦诗怀着孕在艰苦的环境里工作,就在她怀孕期间,她的父亲去世了,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想有个人能够让她依靠,她有了离开敦煌的念头,可当时她的调度问题却迟迟没人给落实。

当时樊锦诗和丈夫已商量好,樊锦诗去武汉生孩子,毕竟武汉的条件要比敦煌好很多,彭金章也已经备下了妻子产后需要的东西,还有孩子的衣服和用品。

眼看着预产期还有一个月了,樊锦诗和领导请假去武汉待产,可当时正是收棉花的季节,领导不愿意放人,他对樊锦诗说:“哪里不能生啊?”

请不下假,樊锦诗被安排去摘棉花,一天工作下来,樊锦诗感到特别疲惫,让她措不及防的是,她见了红。

她被同事送到了医院,医院的护士帮忙给彭金章发了电报。

彭金章收到电报后,他恨不得能插上臂膀飞到敦煌,他把为妻子和孩子准备的东西放进了箩筐里,然后挑起扁担飞奔到了火车站,当时从武汉到敦煌需要先到郑州转车,然后再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敦煌,然后再转汽车。

当彭金章历经颠簸赶到妻子身边时,他的儿子已经出生了一周,他看到儿子没有穿衣服,被裹在妻子的旧棉衣里。

虚弱的樊锦诗看到丈夫后,她放声大哭,彭金章心酸不已。

然而没能等孩子满月,彭金章就不得不回到武汉大学工作。

丈夫离开后,樊锦诗独自照顾孩子,没出月子,她独自到冰冷的河里提水。产假结束后,樊锦诗开始工作,她只能把孩子一人留在家里,孩子稍大些,樊锦诗开始担忧孩子的安全,她用被子围住床,防止孩子跌落。

每次出去工作樊锦诗都提心吊胆,下班后她恨不得飞回家,到了家门口,如果能听到孩子哭,她反而安心了,如果屋里静悄悄的,她就会很害怕。

意外还是来了,一次她下班回家,看到孩子跌落在离火炉不远的地方,这把樊锦诗吓坏了。

一番思想挣扎后,她把孩子送回了丈夫的老家,让丈夫的姐姐帮忙照看。

1972年他们的二儿子在武汉出生,出了月子后,樊锦诗又回到了敦煌工作。

后来两个儿子都由彭金章照看,他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但他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1986年,领导终于同意把樊锦诗调到武汉工作,然而樊锦诗却犹豫了,她说:“这个石窟,好像我还应该给它做点什么”。

她对丈夫说:“我走不了了”

彭金章没有生气,反而对妻子说:“看来我得过去跟你腻在敦煌了”

1986年,彭金章放弃了武汉的一切,来到了妻子身边,两人结束了的分居生活。

此后两人携手一起工作,两人为敦煌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樊锦诗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80岁的彭金章因病去世。他曾和妻子约定,等工作任务完成后,两人就一起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然而他没能等到那一天,他的一生等待了太多。

丈夫走后,樊锦诗说:“他还在我身边,没走,还在支持着我,看着我”

@玫瑰与暖风 :在每个荆棘地的路口,樊锦诗都选择了坚守,丈夫是她能够义无反顾坚守的后盾。

她说:“他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丈夫,没有他的支撑,这个家庭可能就散了……”

他宠了她一辈子,爱了她一辈子,支持了她一辈子,他说:“我乐意跟着她”。

在他“乐意”的支撑下,她怀着一腔爱,进行着她的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她无怨无悔,即便白发已苍苍,但她心归处仍是敦煌。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当地一些人趁机想将莫高窟跟旅游捆绑,打包上市,他们期待着莫高窟能像摇钱树一样摇来大量金钱。可这个计划却被一个女人用一句话终结了。

这个女人就是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

她说:“莫高窟可以搞旅游,但窟内文物很脆弱,需要保护,绝对不能当作摇钱树过度开发!”

莫高窟开凿和绘制历经南北朝到元代,延续约1000年。735个洞窟里拥有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2400余尊彩塑和5座唐宋木构窟檐,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艺术宝库。

但从宋代停建至今的一千多年里,莫高窟不时遭战乱、偷窃等毁坏,还饱受当地千年不断风沙的侵蚀,窟内满目疮痍,墙壁起酥。人进入窟内呼吸声大一点,都会震得壁画纷纷掉落。

樊锦诗是世界上最了解莫高窟的人之一,毕竟她精心呵护这儿几十年。

1962年,上海姑娘樊锦诗在北大历史系读大三,偶然看到一篇常书鸿先生守护敦煌的文章,她被深深打动,心中不禁对敦煌非常向往。

恰好不久,敦煌文物研究所到系里招实习生,樊锦诗立即报名。

尽管樊锦诗早就知道敦煌莫高窟很美,但到了敦煌,走进莫高窟,她还是被窟内大气磅礴的美给震撼到了。

石窟内,一尊尊眉目如画的菩萨对着她浅笑,绚丽恢弘的壁画让她如痴如醉。这里让樊锦诗领略到千年历史的鲜活,也感受到艺术冲击带来的愉悦。

可是,石窟外的敦煌却没有一丝绚烂,河西走廊漫天的风沙吹得周围一片灰暗破败。

在那,樊锦诗只能住在破庙土炕上,门窗里每天都会吹进一层沙土。

那里没有通电,半夜上个厕所都要点着蜡烛去外面远处的土厕;没有通自来水,只能从井里打来盐碱水烧开喝,一嘴的苦味;吃得更差,每天只有土豆、萝卜和白菜这三样儿,而且一天只有两顿。

莫高窟是在崖壁上开凿出来的,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外部建筑,敦煌研究院的人因地制宜用杨木搭建了一个蜈蚣梯。樊锦诗很害怕爬这个梯子,为了少爬,她只能每天揣上几个馒头,尽量少喝水,爬上洞窟内一工作就是一天。

樊锦诗在那身体很差,营养不良和劳累让她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返校。

1963年,樊锦诗大四毕业面临分配工作,敦煌研究院向北大点名要她去。

这可把樊锦诗的父亲急坏了,他不想女儿再去受苦,于是写了一封厚厚的请求信希望学校照顾一下。可樊锦诗却拒绝将这封信交给老师,她选择了服从分配。

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离开。

在敦煌,樊锦诗走遍了所有洞窟,看遍了每一寸壁画和塑像。

她和同事们在西北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抢救性保护着莫高窟里面的每一件文物,耗尽了全部。

1968年,樊锦诗在分娩前1个月,向革委会领导请假去丈夫工作所在地武汉生产。没想到却被呵斥:“哪里不能生?”。

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是她北大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武大。他俩计划婚后申请将樊锦诗调到武汉工作,可一直没有如愿。

樊锦诗怀孕后,丈夫不放心她在敦煌那么差的条件下生产,坚决让她回武汉待产。可她假不仅没批,还被安排下地摘棉花。

大着肚子的樊锦诗弯腰摘了一天棉花,当晚就见红,被同事紧急送到医院,第二天就分娩了。可她给孩子一件衣服也没准备,只能拆下自己穿的棉衣裹娃。

等丈夫挑着两筐给母子准备的衣服、奶粉等从武汉赶了两天两夜火车、汽车,才来到她身边。可丈夫假期有限,没等樊锦诗坐完月子就走了。

56天后,樊锦诗产假用完继续上班,没有人带孩子,她只能将孩子的襁褓放在床上,两边摞上被子防止他翻身摔下来了。四个月后,樊锦诗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婆家。

这种家人分离的生活持续了,但樊锦诗没有怨言,因为她内心总觉得对莫高窟的文物研究保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她的牵头带领下,先后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早期分期断代的研究,这一批学术成果至今影响着该领域的考古研究。

1986年,樊锦诗一手推动敦煌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她更是为了保护敦煌不被过度开发伤害,到省里和中央各部门不停奔走劝告,并拿出一套科学的开发和保护敦煌的方案才叫停上市。

为了平衡好莫高窟的保护与敦煌的旅游开发,樊锦诗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更是率先对莫高窟旅游进行限流。

在她的带领下,研究院与国内外机构合作,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花了为窟内所有文物建档,并创建了“数字敦煌”,让文物容颜永驻。

在她的倡导下,敦煌旅游中心创新了旅游开发模式,计算出游客承载量,并建立旅游集散中心,解决了壁画被游客看坏的问题。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直到77岁的樊锦诗才退休,但她却退而不休,担任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继续着自己的使命。

樊锦诗为守护敦煌文化奔走大半生,用数字敦煌延续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她将人生书写在戈壁大漠深处却无怨无悔,当得起季羡林先生对她的评价:功德无量!您觉得呢?

作者:Rachel

20岁时,樊锦诗考上了北大。

她生活上时常晒的被子、晾的衣服忘了收,结果被子也会不翼而飞。

她最喜欢泡图书馆,在图书馆认识了彭金章。

彭金章每次早到,在他旁边给樊锦诗留给位置。

他看到樊锦诗总在手腕上系个手绢,他就送给他更好看的。

彭金章经常给樊锦诗带河北家乡的特产。

樊锦诗24岁,和同学到敦煌实习。

第二年毕业分配她去了敦煌,彭金章去了武汉大学。

27时,樊锦诗和彭金章在武大宿舍办了简单的婚礼,便开始的两地分居生活。

敦煌没水没电,卫生条件差,吃白面条加上盐和醋,这样的环境,没有阻挡樊锦诗对敦煌的热爱,她一辈子都守在了莫高窟。

两个儿子都出生在敦煌,樊锦诗一个人照顾孩子实在难,一个孩子被送到河北老家,一个孩子在武汉由彭金章照顾。

大儿子读初中时在信里说:“妈妈没调来,爸爸又经常出差......”

樊锦诗为敦煌文物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73岁还坚守在岗位上。

1996年,彭金章来到敦煌,此后,一直留在了敦煌做研究。

,彭金章在上海去世。

他生前说:“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也不会来;如果不是喜欢这里,我来了也会走。”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因为爱这里,爱敦煌,他们舍弃自己的家庭,坚守着那份热爱,把毕生献给敦煌。

因为爱,所以可以为她付出,可以放弃一座城。

#樊锦诗#

1968年,樊锦诗分娩前1个月,向主任请假去武汉生孩子,没想到被呵斥:“哪里不能生?”樊锦诗又气又羞。更没想到,领导不但不批假,还安排她去收棉花。她因劳动强度过大,一回单位就见了红。好在孩子安全出生,可是连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没有

1958年,樊锦诗自作主张报考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她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赴学校报到,然而由于北大延迟开学,她无处可去。

只好在地板上睡了一夜,幸好第二天遇见一位历史学系的学长,请她在历史学系办公室抄文稿,这期间,她第一次听说考古这个专业。

于是分专业时,樊锦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古了。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成立了考古学专业。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它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学长学姐的描述里,考古很好玩,既能饱读诗书,又能游遍古迹。

之后樊锦诗在北大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彭金章,樊锦诗喜欢叫他老彭,因为当时彭金章白发很多,樊锦诗心想:这个人怎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白头发呢?

但是看到她眼里的这位老彭,跟他们班的同学关系都很好,而且办事认真,热心诚恳,给樊锦诗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彭呢,对樊锦诗也格外的照顾,每次去图书馆去学习,老彭就给樊锦诗占座,每次还给樊锦诗带礼物,有年夏天,他买了块手绢送给樊锦诗,樊锦诗发现原来老彭非常细心。

因为他见过自己用过白色蓝色的手绢,老彭就送来一条不一样的黄色手绢。手绢上面还有红点点,不过她觉得老彭对她关心是关心,但是送的手绢实在是太俗气了。

同时老彭老家爱吃腌臭鸡蛋,于是老朋友给樊先生送了臭鸡蛋,樊锦诗一方面觉得这玩意能好吃吗?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个人朴实的可爱。

有一天老彭突然提出带樊锦诗去见他大哥,这个事情意义非凡,60年代女孩是不能随便去人家家里的,所以当老彭提出来带樊锦诗回家,她就知道了老彭的心意了。

后来樊锦诗家里说给她找对象,她也推辞说,我已经有意中人了,那个时代的恋爱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俩人就是约着去未名湖畔散散步,去爬香山。

1962年学校带领北大学子辗转3000里奔赴莫高窟,樊锦诗就在其中,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莫高窟98窟内对病害壁画进行修复,洞窟中斑斓瑰丽。

早期壁画,热烈的土红色调与唐代的金碧辉煌,这些极富表现张力和奇幻色彩的壁画与雕塑史,让这群学生惊喜,同时,现实条件的艰苦程度,也打破了他们此前对敦煌的浪漫幻想。

飞沙走石,缺电缺粮,水都带着苦味,国宝的守护者们身穿洗旧的干部服。各个面黄肌瘦,在这里樊锦诗和同学选择典型洞窟,做全面的实测和文字记录。并将考古类型学创造性地用于石窟调查。

不过因为体质弱,适应不了当地的恶劣环境,实习期还没有结束,樊锦诗就离开了敦煌,坐在去往火车站的汽车上,她想,我再也不会回来了。

然而当时研究所,看中了这些来敦煌实习的北大学生,希望招揽这些专业人才,这届学生毕业时,北大决定派两名学生奔赴敦煌,樊锦诗名列其中。

父亲得知立即写了一沓厚厚的信,陈述了小女自小体弱多病等许多困难,希望学校可以改派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去敦煌,信被樊锦诗扣下了。

学校承诺她,只要去敦煌工作三四年之后,便可以调到武汉,和男朋友彭金章在一处工作,他想,这不是很好吗?

在未名湖边上一起合影留念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樊锦诗去了敦煌,那时候,他们比较乐观,在北大分别时,樊锦诗对老彭说,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

到了敦煌后,她住在马房改造的宿舍里,宿舍用废报纸糊住了天花板,四面土墙,刷刷落灰,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大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点亮油灯,伏案夜战,整理白天记录的资料。

冬天晚上,冷炉子的火又容易灭,樊锦诗就穿上所有的衣服御寒,半夜有老鼠掉在枕头上,她只是起个身掸,掸灰接着睡。

这里的水碱性大,洗不干净头发,她便剪了个短发,从此再未留过长发,西北大漠的生活使樊锦诗逐渐忘记了繁华。她决定留在敦煌。

老彭为此常常往返于武汉和敦煌,来看樊锦诗,樊锦诗和老彭1966年结婚。

1968年,樊锦诗分娩前1个月,向主任请假去武汉生孩子,没想到被呵斥:“哪里不能生?”樊锦诗又气又羞。更没想到,领导不但不批假,还安排她去收棉花。

她因劳动强度过大,一回单位就见了红。好在孩子安全出生,可是连一件能穿的衣服都没有,樊锦诗生下了老大的时候,放声痛哭。

而丈夫彭金章在得知后,经过车马劳顿才匆匆挑着两个担子,来到相隔2000多公里樊锦诗和孩子身边。这才让她得到一丝安慰。

之后,樊锦诗继续投入到壁画研究中。这一转身就是57年。

她捐出了所有个人所得奖金,用于对敦煌的保护,没有为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穿衣服只求舒适便可一键,结婚时置办的外套穿了40多年。

勤俭朴实的樊锦诗,用与家人20多年的分居生活,用自己的寂寞与坚守,换来了繁花似锦的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让它得以在世界领域继续熠熠生辉。

#情感#

【高原帐篷城老茫崖】1956 年 7 月,我们西安石油学校的 20多名同学被分配到青海石油勘探局。我们坐着大依发卡车,用行李当坐椅,途经玉门、安西、敦煌 3座县城及索尔库里、金鸿山、拉配泉到老茫崖。一路的颠簸, 加上高原反应,我们一个个腰酸背疼、头晕恶心,沿途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认真看一眼。

到茫崖的第二天,局里来人向我们介绍了勘探形势和发展远景,说这里有希望成为“中国的巴库”, 同学们听了都非常振奋,小声地议论着:“聚宝盆,我们来对了。”

为了更好地在聚宝盆生活、工作,必须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我们约定每天早晨跑步,进行适应性锻炼。在每天早晨的锻炼中,我们跑遍了茫崖的各个角落,感觉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帐篷。

我们住的招待所,是几座帐篷围成的一座小院;局本部除食堂和餐厅是木板房外,宿舍、办公室、仓库等都是整齐划一的帐篷;其他单位,除发电房、汽修总装车间、钻修、内燃机修理车间等是木结构和包铁皮外,均是清一色的帐篷。为了增加室内的面积,有的用几顶帐篷对起来,有的用几顶帐篷接起来。一次,我们相约去距本局西北约3公里的山沟,山梁的北侧有一座医院,除了山脚的几眼窑洞,也全都是帐篷,就连手术室也是用帐篷搭起来的。现在我们路过这里,还能看到窑洞的残迹。

我被分到总工程师下属的机动室工作。所谓机动室,实际上就是一顶帐篷。后面三分之一是董家宝工程师夫妻的卧室,前面三分之二摆着董工和另外一个同志的 2 张办公桌,我们刚来,就在床板上办公。其他同志的帐篷,也都是中间用报纸或布帘子隔起来,后面当宿舍,前面办公。第一任局长张俊,曾任师参谋长的党委书记陈寿华,曾获战斗英雄称号的副局长杨文彬等领导同志也不例外。

国庆节到了,大家正为如何度过到盆地后的第一个节日犯愁,不知道谁提出到清明山去玩。这个似乎山清水秀的地名,立刻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们从清明山的西北坡爬上去,到山顶一看,来时的兴致顿时一扫而光。地质家也真会取地名,到处是同茫崖一样的风蚀残丘,也取这么个清秀的名字。突然有人叫了起来:“帐篷城——茫崖”。我们回头望去,啊!茫崖尽收眼底。它的南面远处,是白雪皑皑的莽昆仑,雪水顺北坡湍流而下,到茫崖南边不远处形成一汪小湖,湖水滋润着一片草地,也养育着茫崖城。帐篷城南北约2公里,东西约1公里。在地表蒸气的映衬下,一座座帐篷,就像遍地雪白的羊群,朝着那片肥沃的草原奔去。

正是在这座帐篷城里,我们这些年轻人从各级领导身上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益。张俊局长专门给我们写信,嘱咐我们这些学生们要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走好自己的道路;总工程师刘树人经常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教育我们,要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柴达木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事业服务;我的直接领导董家宝工程师,对我们分到机动室的几位学生倾注了又严又慈的关怀,亲自为我们拟实习大纲,为我们出到探区的调查题目,要求我们每月交一份实习总结,帮助我们修改调查报告和设计。在他的指导下,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先后做出了一些成绩。由我设计的B2—300型柴油机防腐器现场效果较好而被推广;曾风礼完成了机电设备防风沙静电装置设施;陶祖宁完成了钻井泥浆泵电压稳定装置设计被推广使用……

正是在这座帐篷城里,青海油田的先期指挥员们指挥千军万马,在“八百里瀚海”南征北战,先后发现了冷湖油田、尕斯库勒油田,才有了今天的“三项工程”,三个基地……

帐篷城虽然早已在戈壁滩上消失,但它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税为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