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山西吉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启示

山西吉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启示

时间:2020-03-04 19:34:57

相关推荐

山西吉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启示

这里,因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壶口瀑布而著称;这里,因以高亢激昂、粗犷豪放的黄河唢呐而闻名;今天,这里的“小苹果”开始崭露头角,走出黄土地,走向大江南北,迈进中南海,步入人民大会堂,飞向东南亚、俄罗斯等海外国家,成为与壶口瀑布齐名的“中华名果”。

“小苹果”做出了“大品牌”。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苹果,成为撬动吉县县域经济的杠杆,这是吉县十万干部群众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用汗水和聪明才智书写出的贫困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辉煌篇章。

家家都有摇钱树

曾经,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片适宜居住的土地,满眼黄土,山大谷深,沟壑纵横。吉县,这个黄河岸边的小县城,虽然从春秋时期就已建城,但囿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几千年来似乎并无令人瞩目的变化,“靠天吃饭”是当地老百姓对生活最常用的一种描述。因而,这里被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让吉县农民吃饱了肚子,农民有饭吃了却依旧没钱花,数万农民依然不能摆脱贫困。针对这种现状,从80年代开始,被吉县人铭记的领导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提出了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

吉县地处北纬35°、东经110°,海拔780――1200米之间,年无霜期172天,年均日较差11.5摄氏度,年均日照时2653小时,年均降雨量579毫米。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无霜期长,加之土层深厚,节令分明,特别适宜苹果生长和果品糖分、营养物质的积累,具有得天独厚的苹果生产优势。

然而,吉县的“苹果政策”进行的并不顺利,被采访的几届县领导都还记得那时的情景:在研究栽苹果树的四套班子会议上,总有人绷着脸叹气、摇头、不发言。

在农村,由于苹果成果期长、见效慢,不少思想保守,惜地、惜粮如命的农民也很不能理解县上的这个决定,许多人说,刚刚吃饱肚子就胡折腾,吃粮还是吃苹果呢?据人们回忆,当时县里都是免费发给农民树苗,然后,发动他们种植苹果树,但是,不少农民敷衍了事,有的学古人揠苗助长,把刚栽下的苹果树悄悄往上揠,故意让苹果苗死掉;有的耕地时故意犁断树根让其死掉;有的紧贴着苹果苗种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让苹果苗在“歇凉”的状态下困死、荒死;有的甚至干脆把免费的苹果树苗扛回家烧火做了饭……好在历届县领导班子都不约而同地以接力赛的精神,把种植苹果树作为吉县农民脱贫的产业持续地抓了下来,历经千难而不退却,一任接一任地将“大栽苹果树”进行下去。随着一些农民从苹果产业中受益后,亲眼看到实惠的农民才开始主动认真地种植果树。

进入90年代后,吉县苹果进入了第二个大发展时期,全县的苹果树栽种面积由第一阶段的8万亩增至23万亩。苹果树也从边缘地带的坡地里堂而皇之地逐步走进平整肥沃的基本农田。从此,苹果不仅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商品,小小苹果更给山区群众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大希望。

之后,吉县的苹果生产品牌效益日益凸显。这个阶段,新任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大力扩规模、提品质、创名牌、上效益、走高端、深加工,推进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变,经营模式由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两年的时间,使果园种植面积扩大到28万多亩,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3.5亿元,苹果品种也由红富士、水晶富士发展到贴字苹果、文化艺术苹果及富硒、富锌、富钙、SOD等功能保健苹果等,果农人均果品收入提高至6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苹果成为全县9万农民的富民产业。

吉县苹果走出了大山,开始崭露头角。凭借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和绿色无公害的优势,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第三届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称号、北京果品鉴评会头名金奖和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中国食品市场名优品牌认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9项认证、12项奖项;吉县也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国家标准委员会验收命名为苹果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吉县苹果以“中华名果”的荣誉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在这一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苹果政策”已由发展经营一种产品转变为一项富民工程,已由单纯的经济支撑点升华为一种执政理念――“关心苹果树,就是关注民生”这句口号,已经在吉县所有干群心中扎根。

吉县县委书记毛益民说,吉县果品产业能够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快车,关键在于五轮驱动,即行政持续推动、干群协调联动、项目和典型牵动、科技推广驱动、建办龙头企业拉动。

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浩说,右玉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真抓实干,硬是把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从而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吉县的苹果产业也是历届领导班子一任一任干出来的,这也是一种历经艰辛、排除万难、传承不变的“苹果精神”。

启示:几任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变调、不松劲、不停步,推动了全县苹果产业的大发展。苹果,不但成为了吉县百姓的摇钱树,更成为吉县干部群众最为自豪和骄傲的一张名片。

躬身为民谋富路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接过果品接力棒的同时,也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果农在生产、技术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了困难,县上的主要领导都会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他们成了果农的服务员和推销员。

在吉县采访时,干部群众说的最多的就是毛益民书记。果农们说,“毛书记在我们县虽是大人物,但他是那种身居高位仍懂得去做平常人的人。他亲民爱民,肯帮老百姓!”果农们回忆说,毛书记到任的第一个元旦,就是在三堠村的果园里和果农们一起度过的;干部们还记得,7月份东城乡的果树遭受冰雹时,毛书记第一时间组织管理部门赶到现场,看到果树受到伤害,他比果农还心疼,整理完树枝,亲自给果树喷药;百姓们没忘记,前段时间下雪时,毛书记从外地赶回来连县城也没进,就直接跑到了中垛村的果园……当有人调侃县长刘浩为“苹果县长”时,他会心地一笑,感叹地说,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苹果产业巩固下去。他告诉记者,为了维护果农的利益,政府在购买苹果时,主动把价格抬高。为了方便苹果的储存,近两年,县上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和鼓励果商建设了一大批冷鲜库,使苹果的库藏量猛升到8万吨,这样,吉县所产的苹果一半都进了冷库。

冷库的建设,不但提高了苹果保鲜度和储存期,而且有力地打击了一些商人恶意压价的行为,维护了果农的利益。

为了切实把苹果这一主导产业做大做优,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今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中国苹果之乡”的总体部署,及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工作重点,确定了苹果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引导果农推行绿色、有机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按照县上规划,为了提升品质,果树中心已在全县推行苹果转型发展‘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这样,全县的优质果率可以达到70%以上、一级果率达到85%以上。”12月8日,在吉县果业管理中心,丁春刚书记告诉记者,随着苹果树的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今年,果业管理部门制定并发布了《苹果“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等,并引导实施了以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十百万”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确定城北垣、三堠、白额、永固等10个垣区为全县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覆盖果园面积20万亩;创建100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培训1万多名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兵,带动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整体推进。

在吉县,果业管理中心要算是全县最忙的职能部门之一。刚刚进入农闲,果树中心就特邀请了省农科院留美博士、市果树站站长、病虫害防治专家上门给农民讲课培训。丁春刚说,现在果农的培训需求非常大,每年光大型培训就要搞十几次,每次培训班经常是人多的不得不把课堂搬到操场上。老百姓的积极性非常高,平日里,天天都有果农叫管理人员上门服务。

“在吉县,农民只要种好苹果,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用操心。产前、产中、产后,政府部门都会派专业人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销售更不用愁,政府帮着建冷库,帮着果农推销,现在吉县的苹果名气可大了,产销供不应求。”走进吉昌镇上东村曹小林的家,庭院宽敞、窗明几净,屋内装修时尚考究。

听说,曹小林本有一个不错的“铁饭碗”,1995年毕业于某校经贸管理专业后,19岁的曹小林到临汾的一家大酒店当了会计,月薪300元,包吃包住。老板说,年底还可以加薪发红包。就在加薪的前夕,曹小林却不顾父亲的反对“炒”了老板――辞职回村经营家里的8亩承包地和新买的30亩荒地。沉醉于苹果树中的曹小林发家致富了。致富后的曹小林用现身说法去影响别人。现在的曹小林不光自己种苹果,今年他还收购了20多万公斤的苹果。曹小林是村委会副主任,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家家都有果园,都盖了新房,买了小车。下一步,他还打算到南方各省调查,开辟吉县苹果直销渠道。

启示:因为一份责任,因为心怀一颗公仆之心,吉县领导干部扎根百姓,躬身为民。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感召下,吉县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在感恩党和政府关怀的同时,淳朴的果农们也因苹果而哺育出了新的文化道德准则――民间评判干部的标准是“热爱苹果就是好干部”。有人在销售苹果时以次充好,吉县的果农警句产生了“苹果是个好产品,没有好人品,就变不成好商品”、先做好人,再来种苹果”。

一业兴得百业旺

“吉县是贫困县,但是百姓却很富裕,种苹果虽然对全县财政收入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却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80%的财富都集中在80%的农民手中。”吉县财政局局长李百灵说,在吉县,因为有了苹果这个拳头产品,近10万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了共同富裕。以前,是吉县人下山打工,现在每到农忙时节,他们都要到平川县招人到果园帮忙。

苹果,不仅鼓起了吉县农民的口袋,而且成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于品质的提升,吉县苹果的价格也一直在扶摇直上,果农、果商的效益不断提升。在寒风习习的冬日,记者走进大山果库,这里热气腾腾的景象驱走了冬日的严寒。一排排妇女正在紧张忙碌地对收购回来的苹果进行分拣包装。果商白水娃说,他今年收购了25万公斤苹果,全部储存在这里,等候着来年销售。

“苹果效应”还拉动了吉县相关的科技服务、肥料、包装、运输、加工、餐馆、旅游、通信等行业的发展。目前,该县已开工新建两个果品加工厂,每年可消耗农家肥1600吨,化肥2000多吨,果箱200万个,果实套袋6亿多个,苹果贴字2000万个。每年苹果收获季节,全县参与苹果运输的车多达4000余辆,直接或间接从事苹果种植、分拣、装运、销售的农民多达三四万人……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治安、风气、信访等情况的变化。李百灵告诉记者,从前,农村穷,村民们常为地里的一点菜不见了、村里为公益事业收了几元钱之类的小事上访不止。这些年,大家都在忙苹果的事,上访的人数越来越少。特别是以来,基本上没有上访的了。他解释说,衣食足,礼仪兴。谁愿意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闹矛盾上访呢?在吉县新城区,记者看到,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让这个曾被人们误以为“大村庄”的县城也有了大城市的味道。如今,吉县新城恒安小学、幼儿园、初中建设工程一一启动,城市供气、农村安全饮水改造工程相继完工……一项项民生工程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人祖山、狮子滩古人类遗址、克难坡等遗址开发正紧锣密鼓,桑峨、明珠两个500万吨煤电、煤化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顺利引进,中石油等大公司煤层气开发一期工程都如期进行……一个个重点项目让全县的经济蒸蒸日上。

小苹果,让吉县百姓的目光看到了大世界;小苹果,正拉动着全县经济的大车快速奔跑。

启示:临汾是资源大市,多年来,煤炭工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我市的部分县(市、区)、尤其是产煤大县,农民与政府或与那些煤老板处于一种金字塔式的经济结构。而吉县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呈倒金字塔结构,即绝大多数财富都掌握在农民手中……在吉县,你经常可以听到果农自豪地说:我的收入至少可以超过五六个公务员。

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引导农民在广袤的田野里去拓展致富道路。吉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引导农民共同致富的探索和引导,也许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