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十篇精美短小的散文

十篇精美短小的散文

时间:2018-11-25 01:39:53

相关推荐

十篇精美短小的散文

本站精选10篇十篇精美短小的散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如果大家喜欢十篇精美短小的散文(精选10篇),记得收藏与分享哦。

望穿秋水的守望

文/薇子

秋风袅袅,木叶飘零。

秋水,长天:姥姥,念你如初。春和,景明。园圃中不知名的绿芽蓬勃生长,栅栏外面一群小鸡舞动着黄色的翅膀欢乐嬉戏。一个老人穿过鸡群走到院中菜园,踏着肥沃的土地弯下腰细心侍弄着绿芽,似在照顾她的儿女。忙完后,她便坐在院中石凳上手抱膝盖,眺望苍穹,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想念,想念自己的儿女,还记挂着儿女们的儿女,不论是夏蝉冬雪,抑或春花秋月。

儿时,几乎每逢周末就要回老家探望姥姥,她只要听到我们到来,便用清亮的嗓音应和着。纵使韶华褪色,晚钟不再鸣响,她的嗓音似一幅画仍然镌刻于记忆深处。一刹那,某种感觉向我袭来,恍惚间,仿佛时光之水逆流而上——应和声穿越岁月,又回到耳旁,那悠长的应和声余音绕梁,唤醒了衣柜上明净如新的镜子,唤醒了衣柜上我们折叠的花星星,唤醒了屋子这头的茶几和那边的老式钟表——屋子里似乎都不再那么沉闷,似万物复苏,如重获新生,声音虽没有质量和温度,但我却分明能感受它有多么厚实、多么温暖。"哎呀,我的小乖乖,可把你盼来啦!"说着便将我抱起,贴近其面庞一瞅,老人满眼透着望穿秋水的思念。这时的我依然清晰地记挂当时姥姥如何教我做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那时姥姥常会带着我和姐姐去教堂诵经并告诉我们长大要做个好人,懂得回报等生活的一些哲理。在她的世界里,孩子和善良便是其全部。

与姥姥共度的岁月仿佛都是对她日夜守望的回报,而我却无法将它拉长一些,再长一些。随着我们的离开,姥姥便又开始了一周甚至半月的漫长等待,孤独的守望。其实我明白,在我们不在她身边的日子里,姥姥一天一天划掉日历上的数字,一针一线地给我们缝制棉衣棉服,我更懂得姥姥一次又一次地和城里的我们通电话,倾诉着世间所有的天涯情思。

就在那些遥远而又亲切的岁月里,我在这头,姥姥在那头。

八年前,姥姥患重病住院,我们去看望她。进到病房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便扑簌簌地落下,厚重的呼吸器几乎覆盖了半张脸,她看见我们来了,便只是欣慰而又激动地望着,却没有力气说出一句话。我勇敢的心在灵魂深处撞击,决定用温情回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年岁岁,日日夜夜的守望。我走上前,扶住姥姥喂她水喝,我惊诧,寒冬腊月姥姥冰冷苍凉的躯体竟在我的怀中温暖了起来。蓦地,我发现她的眼睛依然灼灼,融化了一冬的寂静。

后来啊,姥姥在里头,我在外头。每次踏上老家那片肥沃的土地,都能感受到姥姥望穿秋水的守望,不论风雨晨暮。而现在,我仍会时不时地记起与姥姥共度的岁月,想像着等待的日子里,她是怎样的寂寞与孤独。而我会将这些想法小心收藏,暗自思忖:姥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爱与善良,还有那滚烫的回忆。

月上柳梢话人生

文/剑雨飘香

当你疲惫时,需要时间来慰藉自己那颗受了创伤的心,需要自我精神的安慰和自我心灵的抚慰!

是的,在极度拼死拼活的竞争中,人们大都感知活的"太累", 活得心力憔悴,活得十分忧伤;有些寄情于"世外桃园"的美妙生活美景,聆听那山泉汩汩流淌的悦耳美妙的意境,倾听山林深处那小鸟鸣叫悦耳的欢唱;让自己放松心情、舒缓心绪、陶醉其中!

其实,这种"美景"就在你的身边,只是你在于那些多余的"幻想",而忽略了身边所有的一切美好的景致,而不愿意尝试着去寻求身边的被你遗忘了的美好风景。

你看,春花月夜时刻,你若有心走出那间狭隘的"楼阁",闲庭信步,去游览欣赏一下那片鲜花争妍的桃花园,在月夜的微风吹拂下,是不是散发着浓郁、诱人的花香,是不是那么的清新、菲芳、而带着一股湿润的空气,是不是那么的沁人心脾,那么的令人陶醉呢?

你再漫步走向那片盛开着洁白如诗的梨园,你看,在月夜的微风轻轻的抚慰下,是不是那么的娇艳羞怯,洁白如雪的花朵,是不是也和桃花一样,散发出倾盈而又淡淡清香,摇曳着动人的舞姿,在月影下,跳动美丽的身姿,舞动着迷人的风姿,让你无法脱离她美丽的倩影,是不是让你流连忘返呢?

是的,夏日的到来,夜的月光是那么的皎洁,那么清盈动感,你看,那月光时时刻刻,在原野里浮动着光的微波,不停地跳荡着柔情似水的光艳,进入你的视野,洒满银灰色的光芒,扑进你的怀抱,抚慰着你飘逸的乌黑的秀发,为你披上白茫茫的薄似蝉翼的轻纱,为你梳妆;当你沿着乡村的柏油小马路,款款走向那一片散发着荷叶幽香的莲花池旁,你看,那如伞的荷叶,在月光下,显得多的幽静和温雅,那盛开着精美的莲花花瓣,有的托起粉红的娇艳面容,有的绽放着艳红的姿容,有的展开洁白的素装,婉艳绽笑,有的在月色映照下"才露尖尖角",是不是那么的优美妩媚的动人心魄呢?正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予(我)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的杨万里曾有诗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月光下,芙蓉之可贵,婀娜又多姿,你再看,水岸上,舞动着轻盈的露珠,在月光的照耀下,是不是仿佛系在水岸上晶莹剔透的夜的珍珠?

你怎能说这不是"世外桃源"的美景呢?

这是不是排解烦闷情绪最好美景的精神享受呢?我想,这就最美丽最得意最醉人的美好风景!

那么,到了秋月夜,你可以去欣赏盛开着的千丛万朵金菊,唐代的诗人元稹也曾有诗曰:"不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那么,到了冬季的月夜,你可以去观赏冷寒中傲骨的冬梅花。宋代的大诗人林逋曾写下了万古流传的《梅花诗》曰:"疏影横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代的诗人王安石也留下脍炙人口的《梅花诗》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其实,无论遇到多么难过的意境,都要尽情地去畅想一下、

遥想一下过去和未来的美好时光,就会很快解开了内心的疙瘩和不愉快的心结情绪,人贵在放开胸怀,敞开心扉,去面对所有的压力和不幸,只有在自我解劝中,消除惆怅和郁闷,解除悲伤和痛苦,什么烦闷和苦恼,都会在快乐的想象中,烟消云散,拨云见日,云开日出。

月上柳梢夜阑静,赏月开心四季中。春花秋月冬梅夏芙蓉,赏花吟诗赋词香蕊吐。

是的,感慨时,就是人生一场浪漫澎湃的激情,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困境和逆境,你就走出那段困扰着你痛苦阴影的氛围,去赏月赏花赏景赏情,会尽快消除内心的寂寞和惆怅,让自己生活得洒脱、激情快乐、欢悦轻快一些,这样,你就会慢慢发现你的生活周围,是那么的迷人和诱人,你一直是生活在美丽的"世外桃源"中,朝着美丽的人生挺进!

五月的小城

文/李梅

在这个五月的清晨,我穿过一条长长的街道,路边绿植一丛丛茂盛地垂下来,刚刚醒来的花草是清新的,我经过它们的绿意葱茏,也经过之外的他们,以及她们。

商贩们早早地打开门市,早餐店门前热气蒸腾。在五月的十字街口,你有时会喜欢上清早的人来车往和川流不息,勤劳的人们往来穿梭,摩肩接踵,城市的道路纵横交错,寻觅生活的人们东来西往,劳作是艰辛的,又隐隐暗藏一些诗意,阳光明媚如常,每个人都在编织自己的存在。

我想到忙碌的蜂群。出发,归来,忙碌,休憩,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我们多像一只只小的蜜蜂,嘤嘤嗡嗡。如同蜜蜂爱恋着花朵,这个城市林木挺拔,花朵无数,为我们提供了宜居的生存环境,我们得以在舒适的空间里,欢乐地采集生活,辛勤劳作,诗意栖居。

五月的小城,充盈着熟悉的气息,早晨醒来的城市,像是骤然盛开的花朵,暗喻为蜂,我隐隐嗅到一些花蜜的味道。从清晨到黄昏,我们背负着一天的期冀,薄翼乘风,好似掠过一些未知而芬芳的花朵,采集寻常的日子。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酿蜜点,看蜂蜜的生成,蜜蜂们飞出去,飞回来,密集地劳作,嘤嘤嗡嗡。这是蜂的工作,也是蜂的生活。我不知道养蜂人怎样造就了蜂的勤劳和坚韧,会有逃避生活的蜂吗?

在城市里生活,劳作者的群像朴素而令人感动,每一滴生活的蜜都来之不易。为着生活,为着家人,也为着自己,即使常常疲惫,即使日子并不完美,眼前的人们坚持着,活成五月里的明媚,在这样的早晨,在城市的路面上,步履从容而执着,节奏平稳而清晰。

我跟在一个小男生身后,这是个清瘦的男孩子,中学生的模样,发型四六分开向后梳得整齐,扎了个一寸左右的细发尾,我看到他的头发,就在心里笑了。这若是我的学生,我怕是不会让他进教室的,可这孩子多么欢乐,他迎着阳光向远方走去,在人群里有些不同。

我想他要去的地方,也许是五月的花海。我猜想着,他一定在自己的世界里飞,又想起我们在这样年少的时候,何曾有过这种个性的装束?发型是简洁的统一,步履要的只是稳重。我就这样跟着他走,像是倒回一段完全不同的年少时光,走在时间的万花筒里。

有时我会被匆忙赶路的司机训斥,他像是从车里斜伸出来的枝条,从窗户里探出头来,将头颈微微后仰,他大声地催促,你怎么回事啊?啊?!他拖着长腔,语气有些强烈,又有些怨怒。我想他是飞累了,拿我当出气筒呢。我笑笑,说对不起,然后继续赶自己的路。

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包容,年轻时的那些心里的小刺,被一点点拔出了,或者没拔出,它就退化了。在有所期待又有些滋味的日子,只要那些重要的人和事在心头安好,你会想原谅世间的一切,原谅所有的辛劳和周折。

生活是一种采撷,不为相思,却也不知疲倦,如一只蜜蜂的忙碌,在花间的朝与暮。我们在各自的世界里飞,总是希望采摘一些生命的果实,一些心形的叶子,而不是积怨、痛苦,不是劳顿和伤怀。

记得有一天乘公交车,男司机很有精气神,正是上早班的时间点,车里人满满的,车厢里的音乐声很大,很热烈,很煽情,歌词通俗热烈,是俗世里人的欲望,毫不遮掩。车厢里的人们各自望着一个方向,异常平静。这样宁静的早晨,和这样奔放的音乐,也是有趣的对比。嘹亮乐曲之间,男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大声跟着唱和,他的方向盘和换挡的动作,划出节拍的样子。

音乐并不影响车厢里七个月孩子的眼神清澈。他圆润、饱满、眼神通透充满好奇,他的嘴巴濡湿着。他悄悄打量世间的一切。人们在心里伸出双臂来,想要拥抱他。

世界一片柔软。日子的丛林,有花瓣也有荆棘,即使平常的生活,也会让你尝尽苦辛,也啜饮甜蜜。我们不断地采集生活,在飞翔中拉近与世界的距离,祈愿会有一些丰收,少一些坚硬的抵触,保持心灵的柔软,读懂七个月大的孩子。他是这世界里最柔软的一粒,我们采集了他眼里的清澈与甜蜜,一路回味。

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

文/陌陌

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说最近一段时间忙,不能回家了。在瞬间的失落后,我在心里笑了笑,儿子真像当年的我啊!

人到中年回想当年,每段记忆都刻骨铭心。越是假期越是迷恋故土的味道,越来越在时光匆匆中感到人生易老,可是重回故土就像牵起前任恋人的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那时候,我被好多幸福包围着,路上有大树为我遮阳,路过的风送来清凉,嫩绿的垂柳亲吻我的额头。那个时候,我以为朝夕相处的人就是全部,水乳交融的土地就是我全部的世界,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开它,离得那么远,回家一次那么不容易。

去过很多地方,到过很多城市,学习,工作,居住,雾霾的天气,灰蒙蒙的天空看多了,总会想起家乡那片蓝天,就会觉得此生可能再也看不见那么美的云朵了,那是家乡的名片,像母亲的脸一样美。看过无数美景,总以为故乡的山山水水是最普通不过的,它低调得令人不忍打扰它的平静。故乡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无论世界在我们眼前怎样延伸,它永远静止在那里,纯真如水,滋润故人苦尽甘来,繁华落幕。

如果人能永远不长大,一直天真下去该有多好,依然做那个乖巧踏实、令人心安的孩子。

很怀念妈妈每天做的早餐。一碗大米粥,几片馒头,一盘小菜。日复一日,十几年来已成为一种习惯,使人总在出门在外时有种失落感。后来只愿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愿意用美满的早餐来安抚我的人,几经波折,过了许久,才懂得我在潜意识中寻求的,不过是家一样的温暖安宁。

故乡就是当你每天都见,但有点儿烦它的地方;当你每天见不到,却在夜晚常常梦到的地方。原来渴望外面的世界,现在却想回到它安逸的怀抱,随着日出日落,终老一生!

有多久没回家了?又有多少次回家,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不像回家,更像是住客栈?

我也人到中年,也深深体会到父母的心情,他们是很容易满足的。儿女能常常回家在他们眼前晃悠,大快朵颐地吃家常菜,晚间依偎在一起看电视剧,哪怕是短短的几天,也能让他们心满意足了。

不必非要等到节假日,当我们哪天心血来潮时,拿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劲头,买张回家的车票,给他们一个惊喜吧!

皮影戏

文/潘新日

突然间对皮影戏这个用牛皮做的小东西有了贴心贴肺的好感。古人有诗云: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那些活灵活现的小皮人因了艺人的说唱而赋予了它们生命,进而打动了我的心。

人是个奇怪的动物,到了中年不觉中便开始喜欢起一些旧日的东西来,比如:说书的、唱戏的、变戏法的、街头摆摊算命的……

实际上,之前很多年,我都不喜欢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觉得没有意思。现在喜欢它是因为有了视频,可以下载下来,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看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也喜爱起来。

那些封存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世代口口相传的传说,现代市井中的笑话、典故,无不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每一刻的闲暇,都是它们存活的当下,那些人和事,生命力极强。

幕布之后,古人与艺人完美结合,他们的心相通,喜也罢,悲也罢,谢幕之后,一切归于平静。人,有忠有奸,事,有好有坏。都是笑谈,都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学着哼几句,竟能着调,村人说,好听!听多了,自然就会了。许多时候,他们也会和我一样会沉迷其中。

曾经,皮影戏作为民间最流行的说唱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乡民的精神追求,戏里戏外,都是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喜欢的,曾经,屏幕之后的那片亮光,点燃了乡间多少人的梦想,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灯盏。

那片世界,有光明,有黑暗。

其实,我十分清楚,是那些古老的技艺滋润了我,杨家将、铡美案、水浒传、说唐、红灯记、沙家浜。古时的现代的都可入戏,都活生生地穿越在不同时代的记忆里。他们由书香的禁锢里走上幕布,与孤独、与落后、与贫穷,与我共同在心树上打一个个红色的结。好多次,我都会默然地与他们对视。披一身月光,将星星的光芒定格在他们的命运里。有时候,会怀念一些人,东庄的王秃子,西庄的赵四爷,南门的霞姑、北门的麻铁匠,这些人与皮影戏里的人物命运都是相通的,结着缘,彼此映照,坎坷中平添了一些传奇。是的,皮影戏是幽深而古老的技艺,永远地属于过去,那一份风雅,寄存在简单朴实的民族记忆里。

祖父在世时曾说,皮影本身没什么,因着了七彩的色,便生动起来,而置身世外的艺人们,成了它们的魂,生命之外是一种互通,彼此连心,在悲与喜中融化,融化在农闲时节的草木香里。

爹说,皮影戏是流落在乡间的贵族,他们混迹于普通百姓间,成为下里巴人精神世界的王土,那份享受是在心里的。

天还早,场院上有很多看戏的老人们。这些在土里刨食了大半生的老汉们、老太太们钟情于这些古老的技艺,虽然他们都不年轻了,穿着那么简单,可看戏的精神头足足的,心里早敲响了开场的锣鼓。

街上的老电影院里白天也有专场,十块钱一张票,还有茶水供应,坐着也不挤,只是要往返几里路。有一次,我和八爷去赶集,他买了票,非要我陪他一起看,等皮影戏散场,街上也罢集了。

草根儿永远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天地,其实皮影戏早落后了,可还是拼死命地喜爱着,乡下人一旦得了空,准会溜进电影院,什么庄稼、牲畜、小孩,都不管了,和茶香一起徜徉在剧情里。

场地是熟悉的,戏文是熟悉的,唱腔是熟悉的,方言是熟悉的,就连在幕后演绎皮影戏艺人也是熟悉的,很多年过去了,谁都不在乎听过了多少遍,只管爱看、恨着、激动看,屏幕后那些盈盈然的小人儿,活跃在枯燥而冗长的时光里,如淡淡的流水,慢慢流过他们的心,掠过一丝清凉。

八爷没事的时候爱说,皮影儿是跳动的岁月,爱上它的人不觉中便被它掠走。

到了这个年龄,我还能说什么,我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他们……

那撩人的年味儿

文/孙守名

年节是味道,是情结,是传统,是文化,它穿越千年,行走于乡村街头巷尾中和都市高楼大厦间。只要滚烫的血脉里氤氲着华夏民族的情感,你就永远也抵挡不住那撩人的年味儿。

童年时节,每至除夕,全家人总爱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边守岁。爆竹声渐渐稀少,我的眼光开始迷离。这时父亲常拿"年"这种怪兽来吓唬我。说"年"其实是面目狰狞、凶恶强悍、生活在荒原中的野兽,专吃各类飞禽走兽,小至瞌睡虫大至活人,如若一眨眼,就可能把你的头咬去。这话奇效无比,我立马警醒起来,睁大了眼睛。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关于"年"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我在乡村度过了22个年节,灵魂深处对年的理解全是那时的记忆。买爆竹,送灶神,贴门神,祭祖礼,送火神,赶庙会,听大戏,拜大年,吃五花八门的年夜饭,走亲访友……这些活灵活现的场景就像"年"这棵大树上的枝枝节节,实在让人心驰神往、情醉神迷。总之,乡村的年味儿浓,浓得化不开,让人能赏玩到十足,体悟到深透。

城里也有年味儿,只不过像天边飘飞的云朵,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让人不会产生太多的情趣。不串门,不寒暄,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只有寒风夹杂着从乡村飘来的火药香味儿穿巷口而出,清闲得很,缥缈得很。当然,聚餐是有的,公园里也能走出零星的三五个人,但这些与熙熙攘攘赶庙会和浩浩荡荡拜大年,自不可同日而语。

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门之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李世民不久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种传说,但却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大概起源于桃符,贴春联当然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算作我国最早的春联。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过年的习俗当然也各不相同。老舍回忆中就说北京那地儿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棕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故乡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年节还是一种人生的体悟。异乡游子,每到年节总有忧思忧愁萦绕心头,这种羁旅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唐代的高适就有一首《除夜作》,他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欲归不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不是王安石的《元日》诗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他说:"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中。

年节怎样去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幸福。

"爆竹声声一岁除",其实,年节对我们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就会从你的指间溜走。把握当下,惜时如金,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在浓浓的年味中能生出如此的感想,应当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年节是味道,是乡愁,是温馨,是幸福,是文化,是一首洋溢着浓浓思绪的恋曲。只要你是中华儿女,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躲不开那撩人的年味儿。

筒车记忆

文/黄柏桂

孩提时的宜水两岸,有如伊甸园般美不胜收,记忆中湾村前每日咿咿呀呀不停转悠的筒车,也便成了这伊甸园的精灵。

老家洋泉大河湾其实根本没有大河,只有宜水潺潺绕宅而过。相邻村子的农田由于地势低矮,均能在小河上塞堰引水直灌,唯独我们小湾村这片不足二十亩的稻田高高挂在河岸上,人们眼巴巴地望着河水在田垅下汩汩流过,而稻田却缺水严重,十年九旱。

不知祖辈们从哪一代开始便在河边架起了两架筒车,将河水从河床提到河岸的田垅、灌溉稻田、滋润万物,让小湾村十来户人丁度过饥荒,延续生命。

有记忆时父亲便告诉我筒车这东西是鲁班发明的,父亲这话我一直无从考究。

父亲一介农夫,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腰臂上均能见到块块肌肉。

父亲农时在田里地头劳作,闲时常在宜水里撒网捕鱼,凭着小河过着亦农亦渔的日子,扛起养活一家几口人的担子。

父亲既不是铁匠又不是木工,由于天资聪明,每凡开春湾里制作筒车,他既是设计者又是娴熟的操作工。

一架筒车的寿命最长就是一周年,经过大半年的劳作后,旧筒车便基本骨肉分离散了架,而新筒车必须赶在春夏之交制作就绪,以便夏旱时能引水灌田。

其时宜水尚是一条原生态的小河,从莽莽大山中流淌出来,蜿蜒曲折如一条长长的玉带,遇滩涂便跳跃着如雪般的浪花,经平川便留下泓泓沚水,河的两岸傍水处是清洁的白沙和大小不等鹅卵石。沿岸是两条漫无尽头的茂密水草和葱茏岸柳。

筒车的制作场就设在宜水河岸傍水处的滩涂上,人们头顶蓝天,脚踩沙石,幕天席地,场面壮阔。

一架筒车有上百个竹木部件,各式部件按顺序摆成满满一个河滩,每个部件都有好听和好记的名字:如神桩、雷公、答子、筒管、车边竹、箭杆、龙篾、塞子、车尖、天笕、长笕等等。

开工时由一位长者执斧,把一只活公鸡的头一斧砍断,鞭炮一放,香纸一烧,酒杯一泼,叫声"开工大吉",于是十来个壮汉便手持各种工具咣咣当当地干起活来。

整个制作完全有条不紊地按程序推进,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先装哪里,后装哪里都有讲究。经过大家起早贪黑地劳作,七八天工夫这筒车的制作便大功告成。

借着小河的潺潺水流,筒车做成后便转悠起来,唱着咿咿呀呀悠扬动听的歌,满满当当一个竹筒接着一个竹筒的河水从轮盘顶处连绵不断地倾泻下来,装入天笕,再从天笕注入长笕,引入水渠,最后流进稻田。

清晨,太阳出来,转悠的筒车从河里撩泼上来的水珠撒落在阳光里,看不清那无数的缕缕虹霞,南风吹来阵阵水珠的清香,伴着潺潺的水流声和筒车咿咿呀呀的歌唱声,使人如醉如痴,心驰神往。

每逢久旱无雨,宜水的水流便小了许多,加上上游层层筑堰引水,小河便成了涓涓细流。

没有水流的推动筒车便转得极慢,每转一圈都会发出一串串沉闷的吱嘎声,最终会停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时候,人们便会在河床里塞堰引水导流,以推动筒车恢复工作。

此刻,我们这群光着屁股的玩伴们便也自觉地加入了塞堰大军。

大人们在河床中用大小石头垒成的石堰密实度极差,水流透过石缝筛米似的直往下漏,小孩们便帮着大人们搬来草皮和泥巴堵塞石头之间的缝隙,直到把水流全部引到筒车的轮盘底下,推动筒车恢复如常的转动。

炎炎夏日是稻田的需水高峰,玩伴们走过田边,仿佛能听到禾苗抽穗拔节的吱吱喝水声。

知了在岸柳上长鸣,酷热难耐的小伙伴们便光着屁股来到河边。记得有一次,玩伴们趁大人不在便搬来一坨泥巴堵在筒车的木笕里,让筒车舀上来的笕水又从木笕里洒回河床,那景致就像一面明晃晃的镜子在太阳底下放起五颜六色的光芒,好看极了。

赶来放水的大人们一眼就发现了我们的机关,便飞身操起竹条追赶过来,来不及逃脱的玩伴身上便有竹条阵阵落下,无情的竹条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条条痕迹,虽说竹条伤皮不伤骨,然而它却不仅让我们饱尝了皮肉之苦,而且更让我们深深体味到父辈们"野田禾稻半枯焦"的心头之痛。

蔬菜之美

文/张金刚

每至乡村、郊野,总会被那一片片、一畦畦葱茏繁盛、精致优雅的菜园所吸引,不由驻足细细观赏、品味。

春雨如细密的鼓点,催醒沉睡的田地。农家肥与新翻的泥土融合,便是蔬菜萌生的温床。菜籽,似一粒粒正待启程的活力宝宝,从农人手中蹦跳至田垄,沐着春雨暖阳,生根、发芽,不日便一簇簇、一丛丛,将暗黄的菜园点缀得嫩绿蓬勃。哪怕是初秋,还有一拨耐寒的菜籽,接续时令,迈向深秋,让日渐荒芜的田野依然生机洋溢。时令指挥着农人,应时播种;蔬菜应着时令,循时生长。春食菠菜、韭菜,夏食豆角、黄瓜,秋食白菜、萝卜;不同季节,食不同蔬菜,称得上是美事一桩。

菜苗,需要精心呵护。间掉柔弱的,留下茁壮的,或移栽至他地,只为培育一园好苗。施肥浇水,同步进行,菜苗亦可一夜之间,猛地长高寸许。豆角、黄瓜很累人,需要搭架。农人早备好树枝,待长茎招摇,便一根根深扎下去,搭成屋脊状的架子供其攀附生长,爬得高高。生虫的蔬菜,农人并不打药,而是弯腰一只只捉虫;要疏花的,便毫不吝惜地一朵朵摘掉。秋后的白菜,一棵棵用草绳绑好,才会裹出硬梆梆的菜心。辛勤侍弄菜园,菜园不负农人,次弟奉上满园的菜苗、缤纷的菜花、丰硕的菜蔬。

蔬菜旺盛成长,一天一个样。菠菜、韭菜、油菜、生菜,最先示人,绿油油一片,泛着微光,分外可人。豆角、黄瓜顺架而上,今天刚是紫花、黄花初绽,明天便顶花长出萌萌的豆角、黄瓜;开花、结果轮番上演,好不热闹。西葫、南瓜,就地而生,绿叶中先是黄花一朵,后是瓜儿滚地;茄子、辣椒,并不高大,一株上先是小花数枚,后是果实垂挂。土豆、萝卜,甚是低调,地上其貌不扬,地下肥硕深藏。白菜、香菜,甚是坚强,待霜打寒冻,方可停止生长,只待储冬。蔬菜悄然成长,释放生命不息的力量。

菜园炫彩,我乐用相机珍存。从鹅黄到嫩绿,再到翠绿、墨绿,直至枯黄、风干,色彩标志蔬菜的生命旅程,每一段都是精彩,都是经典。花与果,各色、各样,精妙、美妙。豆角,花儿嫩紫,似展翅的蝴蝶;豆荚翠绿或白楞,长短、鼓扁各异。黄瓜,花儿嫩黄,似绽开的五星;瓜身墨绿或白黄,长刺、顶花挺拔。茄子,花果皆紫,圆茄子有丰腴之美,长茄子有苗条之美;萝卜,花果分离,白萝卜有纯洁之美,胡萝卜有娇艳之美。番茄、辣椒,由绿到红,华丽转身;芹菜、香菜,翠绿一生,不改初衷。光影留存的菜园,记录蔬菜成长、成熟的瞬间,美不胜收。

餐桌之上,蔬菜最美。一盘大丰收,绿绿的生菜、红红的番茄、紫紫的甘蓝,切段的黄瓜、择净的小葱,鲜嫩嫩摆上,甚是养眼;蘸酱生食,原味鲜美。或将其与蒜末、糖醋、鹌鹑蛋一起凉拌成碗菜,当别是一番风味。冬季涮锅,蔬菜亦是主角。菠菜、生菜、油麦、茼蒿、萝卜、白菜、菇类,不一而足,荤素搭配,美味鲜香。黄瓜可切成蓑衣,土豆可切成细丝,萝卜可雕成花鸟,南瓜可做成器皿;无论是简单的家常小炒,还是考究的精巧细作,蔬菜与配料、调料、火候、厨艺、餐具完美结合,形色香味俱全,亦荤亦素,亦软亦脆,亦咸亦淡,亦繁亦简,皆堪称艺术,扮靓了生活。

父母在老家有一片菜园。每年蔬菜应时而种,错落有致,细心打理,绿色生态,供我们兄弟几家一年餐桌无虞。这蔬菜,是父母劳作的成果,更是他们爱的寄托。自然,对蔬菜,更有了一种乡情与亲情的深刻。

城郊一处平房的屋顶,被主人打造成了菜园。每每路过,见主人有时在浇水、施肥,有时在疏花、抓虫,有时在采摘、送人,有时在静坐、养神,恬淡静静鸦,陶醉其中。我羡慕更感谢这屋顶菜园,让我在远离故土的小城,亦可寻得满目蔬菜,排解田园情结。

蔬菜之美,是时令之美,劳动之美,更是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令我深深地迷恋、沉醉。

年味

文/蚌埠韩国光

每年我们都过年。小时候过年多热闹啊,街上处处可见玩旱船踩高跷的。年前,我常跟着父亲忙着刷白墙,然后贴上精心选购的年画。大年初一,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人家会端出糖果、花生、瓜子让我们吃。吃着人家还往口袋里塞。一圈邻居家拜年回来,口袋装满了,还要用褂襟子兜着一些回家。但是,不知从哪年起"挨家拜年"变得不时兴了,只给亲戚朋友同学拜年了。

虽然拜年的方式变了,可过年的主题却一直没有改变,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富裕或贫困,都要赶回去过年,回去团圆!老父亲老母亲早在家里等急了,妻子和孩子已把最好的酒菜摆好了,就等着那个思念了很久的人跨进家门。过年可以没有鞭炮没有压岁钱,但绝对不可以没有亲情。亲情像一只吉祥的鸽子,一直在人们的心间飞翔。我见过大年三十仍在寻找亲人的外乡人,也见过为一张车票回不去家泪流满面的农民工。过年了,为什么家这么有着诱惑力?为什么家在寒冷的日子里,会这么有热度?我觉得就是因为家中散发的是亲情,还有那年味。年味它到底是什么呢?它是那飘着火药味的爆竹声,是过年期间的一桌桌酒菜,我想它肯定还有着更深的内涵。

去年大年三十中午,我急匆匆去老母亲那里吃团圆饭。当开门看见她的腰弯得如虾一般的刹那间,我难过得心里哭了,脸上却笑着。我的老母亲身体不好,在过年前又摔了一跤,就这样,她仍要坚持自己动手给我们做顿团圆饭。我吃着老母亲做的几个菜,喝着酒,就觉得这酒既香甜又有点辣,甚至心头还泛着几许说不清的味道。

年味它不仅是贴在门楣上的春联,也不仅是街上热闹非凡的人流,它更是在亲人面前禁不住滴进泪水的那一杯酒!这杯酒里装着一年的相思,这杯酒里更承载着对父母亲人无尽的爱。过年了,父母身体安康,这杯酒就喝得喜乐痛快;父母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从前,这杯酒甚至就喝得有些惆怅。我在去年大年初五的下午,又挤出时间去了母亲那里,我进屋就问:"俺妈,你摔跤后这几天胸口疼好些了吗?"她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撑着灶台说,贴了膏药好了一些。老母亲接着就要煮杂粮稀饭晚上自己吃——她满口牙几乎掉光了,过年做的菜却"吃不动了".我晚上坐在老母亲身旁吃饭时,她说你喝点酒吧!我拿出酒杯倒了一杯酒,橘黄色灯光下,老母亲的影子顿时映在了酒杯上。我侧脸看看老母亲苍老的样子,酒杯端起来又放下了,说:"俺妈,我不喝酒了,我陪着你一起喝杂粮稀饭吧!"我盛了一碗杂粮稀饭吃着。过年了,我坐在老母亲近旁,吃着这杂粮稀饭也觉得很香,心里也觉得温暖。

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我说这话也对,也不对。年味,不仅是那些表面看着热闹的一些事,深层次来说,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不由自主地奔向父母和亲人,感受一种和家人团圆的温馨,更有许多平常日子累计的牵挂情怀萦绕其中。今年过年,我真想趁着年味抱抱老母亲,即使我不喝上一杯酒,我也会为母亲还健在而陶醉。

沮丧时刻

文/闻石

人都难免有沮丧的时候。大到人生中的不得志、事业上的挫折和失意,小到家庭琐事引发的小吵小闹,甚至在菜场与小贩讨价还价的争端,都会让人感到沮丧,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来。

沮丧,属于一种灰色心理,词典上的解释指灰心失望。

沮丧需要化解,方法各不相同。比如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捧本书看,很快能把一切烦恼和沮丧忘掉,那是我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看得进书的习惯和能力,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当然,能找个知心知己的人,说说心中的烦恼,即便对方不能帮上什么,只是倾听也足够了,诉说过程本身就具备化解沮丧的功能。然而,上述方法只适合对付小事引发的小沮丧,大事件引发的大沮丧,远不是此类"小儿科"办法所能奏效。

去年底的一个晚上,我每晚散步的搭档、一个中学同学诉说道,儿子在外打工,心野了,和一个女孩好上了,要离婚。他沮丧至极,一来是真离婚了孙子的抚养权和成长都成问题,二来对儿媳妇无法交待,媳妇嫁过来五六年,靠美发手艺挣钱,孝敬公婆,老夫妻俩早已视同己出。"儿孙自有儿孙福"之类的道理,我说了一晚上也没能使他的沮丧有所减轻,一直唉声叹气。在城郊的一段无人处,朋友说到动情处竟然放声哭了起来。一个60来岁的人痛哭流涕,那种撕心裂肺的震撼,是我平生所仅见,我无语了。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散步10公里左右的时间里,就那么海阔天空地聊。他是教师出身,很健谈,话题自然就比较广泛。随着他儿子没再提离婚的事,他的心境才慢慢好起来。

电影艺术家谢晋去世不久,我读到余秋雨的一篇悼念文章《门孔》,其中有个细节让我久久难忘,印象深刻。

文章中说,谢晋为人不势利。再高的官,在他眼中只是他的观众,与天下千万观众没有区别。但他对于受到挫折的人,却特别关心,包括官员。

有一年,余秋雨认识的一位官员因事入狱。他以前与这位官员倒也没有什么交往,这时却想安慰他几句。正好监狱请秋雨先生去给犯人讲课,他向监狱长提出要与那人谈次话。监狱长说谈话是不被允许的。他就问能不能写个条子,监狱长说可以。他就在一张纸上写道:"平日大家都忙,没有时间把外语再推进一步,祝贺你有了这个机会。"写完,托监狱长交给那个人。

余秋雨回来后给谢晋说了这个过程,谢晋笑眯眯地动了一会脑筋,然后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说:"有了!你能送条子,那么,我可以进一步,送月饼!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你告诉监狱长,我谢晋要为犯人讲一次课!"

就这样,谢晋为了让那个官员在监狱里过一个像样的中秋节,居然主动去向犯人讲课。提篮桥监狱的犯人,有幸一睹他们心中的艺术偶像。那个入狱的官员,其实与谢晋也没有什么关系。

4年以后,那个官员刑满后,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余秋雨,说听了他的话在里边学外语,现在带出来一部50万字的译稿。然后,他便急于通过余秋雨表达请谢晋导演吃饭的意愿。他说,谢导的那次中秋节行动,实在把他感动了,使他的狱中4年从此不再有一日沮丧。

读后的那晚散步中,我把故事讲给那位同学听,还就这个话题和他做了一番交流。其实,对于经受挫折的人,这两个人的做法都很高明。余秋雨的纸条正话反说,用"祝贺"一词勉励入狱官员,非大智慧难以出此"怪招".显然,这一招对当事人所起的作用是振聋发聩的,出狱时那50万字的译稿就是明证;而谢晋的送月饼之举,则充满人文关怀的善良。

这个故事对我那同学触动很大很深,他先前担心并为之沮丧的儿子的婚变,即便有一天真发生了,他也许能够坦然面对了,至少不会再像当初那么沮丧。

生活从来就不是充满阳光。你,我,他,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失意、沮丧的时候。那么,在失意并沮丧着的时候,我们不妨向前看、向远看,从容、大度地化解沮丧;在亲朋好友沮丧的时候,我们不妨用智慧和善良来化解,让他们坦然度过沮丧时刻,走出阴影,走向光明。社会也好,家庭也罢,都将会因为沮丧的被战胜、被化解而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这不正是我们大家所期盼的么?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