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 凉山彝族博物馆观后感合集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 凉山彝族博物馆观后感合集

时间:2023-06-25 23:28:11

相关推荐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 凉山彝族博物馆观后感合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活动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活动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活动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总结活动,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和凉山彝族博物馆观后感合集”供大家参考。相信这些范文都会对你有所启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不同的 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在彝族年长假期间,我们在政治实践课老师的 号召下,参观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对彝族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 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我谈谈凉山彝族的服饰。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凉山不 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 常年皆着。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耳环,领口别有 银排花。下身都穿长裤,彝族少女 15 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 独辫,满 15 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 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 岁以后,要穿中段 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 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称为“天 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 尔”--汉语 称“英雄髻”。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 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 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凉山地区,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荞麦。居住 在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凉山彝族历来十分好客,有客必有酒,来客须有肉。

在饮食上,客人为上,客人唯尊。彝族人喜欢传统的包谷酒、荞麦酒、杆杆 酒。现在受汉文化的影响,啤酒也非常受彝族同胞的欢迎。彝族人视酒为天 下食品之首以酒为大,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以酒待客。家里来了客人, 首要的是喝酒。招待客人,最大的礼了是宰牛,其次是宰羊,再次是杀猪, 杀鸡。但如果没有酒,一切的招待都会显得冷清,表现得不够真诚。

因此,以酒待客,是最大的礼节。酒为大礼。彝族人请客送礼、婚丧嫁娶、宗教活 动、调解纠纷、过年过节等都离不开酒。假如相互之间发生了矛盾或者结下 了冤仇,但如果有一方大度一点,打上一坛酒主动赔礼,将会奇迹般的得到 和解。因为,酒是彝族人中的最高礼节和最纯真的感情,无酒不成席,没有 酒,一切都会淡如清水。当你要款待客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用真心和情 感酿造的那坛美酒。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2

凉山彝族一对男女婚姻的缔结要经过一系列繁文缛礼,这也是每个人, 所有家庭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一大人生仪礼。

凉山彝族严格实行同等级内婚,家支内禁婚,也就是说择偶婚配的 范围要在同一等级内择配。凉山彝族分为黑彝和白彝,在解放前黑彝为贵族, 白彝为平民,他们是不能通婚的。在凉山, 订婚是一件极有约束力的大 事。订婚时需男方需支付女方高额的聘礼。订婚仪式上确定了双方婚姻关系 的成立后,双方亲友就会进行泼水活动,女方的年轻姑娘们尽情地泼撒,男 方的人也可反泼他们,使订婚仪式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男方订婚的 人回到家,人们看到湿淋漓的,便证示订婚成功了。彝族家的婚礼非常隆重, 接亲时会抢亲,男方接到新娘后会大摆宴会庆祝几天几夜。

宗教具有浓厚的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有、和。 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神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

物质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灵“吉尔”(含有“福气”之意),认为它具有保 护家人的魔力。

解放前,以为核心,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为一体。 “”和“苏业”是彝族的主持者,特别是毕摩,不仅是的主持者,而且是彝 族文化的传播者。毕摩属世袭,传男不传女。他们一般都通经典,熟知关于、、 伦理、史诗、等及文献,他们是彝族在人神之间的沟通者,生死、年节、集 会、病灾等都请毕摩到场念经作法。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3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风 光区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 的建筑,它背依青山,面临邛海。凉山 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 1985 年 8 月 4 日建成开放。阿谁地址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唯一反应 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这是 现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整个建筑群 依照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各陈列厅内从纵向和横 切面用实物、文字表达、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彝族奴 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形式主义、历算、宗教、历 史、军事、法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适应等内 容。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 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翔实而丰硕的内容令中外专家和学者观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被誉为“专题博物馆 的典范”。

博物馆占地 45 亩,总建筑面积 5000 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 之鹰”。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分三大部份:富裕漂亮的凉山、历

史悠长的民族、民主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改革前的凉 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设有 8 个陈列“序厅”: “社会出产力”、“品级、阶层”、“家支顺应”、“宗教仰、婚姻 家庭、文学艺术”、“风尚顺应”、“奴隶和劳动大众对奴隶制的 斗争”、“民居院”和“国家带领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4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提出的红色资源“三个好”理念,也为了让我们认识彝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新发展内容,本次社会调研活动小葵花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泸山历史景区,以彝族历史文化为基点,了解当前彝族本地红色文化的发展情况。

为了充分了解彝族百年发展历史,我们来到了位于泸山半山腰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认真学习从中了解到大量彝族服饰、文字、习俗等各部分的文化知识,特别是彝族习俗部分。

队员李子平向我们介绍:“彝族的神话传说极为丰富。神话是彝族民间口头述讲中最古老的形式,涵盖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万物产生、洪水泛滥以及人与鬼神斗争等方面的内容。许多神话还涉及到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氏族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工具的发明、婚姻制度的流变及婚俗的形成,可以说神话是彝族先民关于宇宙、万物、社会、自然现象等史谈。”

通过本次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凉山彝 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在1956年以前,彝族还是奴隶社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 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正式给彝族广大人民带来了伟大且全面解放。

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后,凉山彝区的奴隶社会制度枷锁才得以打破,黑彝奴隶主特权被废除,土地和生产资料被分给无地少地的奴隶,特别是数以万计毫无人身自由的锅庄奴隶。获得了自由和权利,分得了土地和房屋,凉山彝族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彻底瓦解。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5

在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小葵花团队在参观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时也发现了描述着国家和党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的公示区域,并认真学习。作为新青年,我们必须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彝族作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特别是在中国处于四方割据与抗日阶段,1935年战略大转移时护送红军北上抗日;彝族人民积极参军;著名将领数不胜数,如国民革命军60军统帅龙云、军长卢汉等,还有许多彝族同胞为抗日救亡的民族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长眠于中原大地的无名英雄。

在1935年5月,发生了一件关系到中国革命与彝族历史进步的重大事件—“彝海结盟”。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以水代酒,“彝海结盟”。此后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不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也在彝区埋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帮助彝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

今天的调研使小葵花团队的成员对彝族文化与红色文化有了综合性认识,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不仅要高举红色文化的火炬,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核,还要让红色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中国的每一处土壤。全国各族人民上下一心,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6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彝族历史文化,领略彝族传统文化的魅力,20xx年11月24日上午,任课老师杨梅带领彝语言文化学院20xx级民族学1班全体学生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此次参观也是民族学班本学期的第一次教学实践活动。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两组逐一参观了“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历史沿革厅”、“天文历法、生产技术厅”、“毕摩文化厅”、“文学艺术厅”、“漆器厅”、“民俗厅”、“金银首饰厅”等7个展厅。整个参观过程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员解说,全面了解了彝族基本情况、彝族历史发展、彝族文化、彝族祭祀、彝族习俗等相关历史文化。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观后感,均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彝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次参观博物馆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民族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 “走出书斋,走进田野”的特点,这为同学们未来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意识到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因此,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7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成员们了解到,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行民主改革后的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们先后参观了“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八个展厅,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历法、习俗、宗教以及农牧业、手工艺等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学习了彝族文化和彝族风俗,也看到了彝族人民是怎样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们更加了解了凉山过去的奴隶社会,认识了彝族社会发展历程和彝族的历史,增强了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坚持爱国主义的信念。实践过后,团队成员录制历史讲述视频对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进行宣传。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8

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xx年7月16日上午,市人防办组织干部职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整个建筑群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展览从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等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9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绚丽多彩,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通过这次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观的参观,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了凉山彝族的发展与进步,一个民族从奴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艰辛,一个民族一步跨千年伟大的民主改革,从而弘扬了民族精神,传承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0

参观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彝族人民是怎样从奴隶社会走向自由和平幸福安康美好生活的故事。

凉山之鹰,屹立在细雨纷飞,云雾缭绕,西昌琼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广场台阶上。

凉山之鹰,她是彝族儿女英勇善战,争取自由,改造自然,创造美好未来的象征。

我们驱车冒雨来到西昌琼海边上的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平台栈道。

下车沿着平台栈道,迎着初夏的蒙蒙细雨,踩着平台雨水,望见平台崖头下云雾缭绕的琼海。同志们不顾脚下水凼凼打湿鞋,来到平台护栏边,举目远眺崖头下的琼海。茫茫雨雾雾琼海,琼海海岸雾茫茫。海岸铺满避暑房,朦朦胧胧映琼海。踏上雨水浇湿的15级台阶,迈过“凉山之鹰”。步入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跟随解说员缓慢挪动的脚步,参观跨越了数千年前,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历史演变,见证了彝族奴隶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凉山彝族有着鲜明的奴隶制社会特点。

凉山州彝族奴隶社会的人口,被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和呷西五个等级。其中兹莫占1%,被称为黑彝的诺合占6.9%,而白彝曲诺人占去总人口一半,达50%;阿加占33%,呷西约10%。“人虽同源,身分九等”。以血缘划分的等级间重叠占有和隶属关系,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五个等级之间,存在着重叠的人身占有和隶属关系。在兹莫统治地区,兹莫统率诺合、曲诺和直接占有嘎加、嘎西;诺合也统率曲诺,占有嘎加和嘎西;而曲诺只能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嘎加同样占有非彝根嘎加和嘎西。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1

7月19日下午,为学习当地民族文化,了解地方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团队成员来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泸山风景区北坡,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背依青山、面临邛海,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的,它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陈列展览分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九个部分。团队成员进入博物馆,通过对各个展厅的参观学习,了解了彝族的基本情况、历史发展、彝族文化、祭祀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内的广阔区域,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参观过程中,丰富的彝族文化令团成员惊叹不已,并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对凉山彝族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了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兴旺的重要性。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2

为深入了解民族过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7月17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发掘红色资源,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学院团委书记黄广顺的带领下,走进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50年代初,这里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社会形态。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为保存奴隶社会实物和资料,给研究和展示这一特殊、典型的社会形态提供条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内,队员们首先观看了陈列展览,充分了解了奴隶社会运作的基本原理,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他们前往电影录放厅观看了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斗争的资料片,感受到了劳动人民为争取平等民主而为之奋斗的伟大反抗精神!最后,他们来到了民俗馆,观看了解了彝族的传统习俗以及传统服饰。

中国各民族间应相互协助,以求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实践团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他们对于彝族的历史发展及民风民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他们心中的民族情义与家国情怀!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3

在西昌市泸山风景区,坐落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博物馆,也是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馆内设有8个陈列厅,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中涵盖的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馆内藏有文物3100多件,完整地记录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也反映了彝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馆前陈列着一座大型雕塑,题材为“凉山之鹰”。彝族人自称为鹰的后代,雕塑主体是一位剽悍魁伟的彝族汉子,他腰插短刃,身披“查尔瓦”,面对浩渺的邛海吹起牛角号,前倾的身姿,仿佛即将振翮腾空一啸冲天的鹰,表现出彝族人民勇武刚强的性格。

在博物馆祭祀台的后园内,还有两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大型雕塑,分别是一堆被斩断了的粗壮绳索、一副被打开了的金属锁链和镣铐,表现的是彝族人民摆脱野蛮的奴隶社会制度,获得了翻身和解放。

这座博物馆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是奴隶制社会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奴隶制社会的“活教材”。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4

初冬好友相邀,开启了为期五天的西昌之行,第八站:参观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

西昌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安宁河谷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太阳城、月亮城、航天城,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西昌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素有小“春城”之称,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西昌旅游资源丰富,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川滇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境内及周边有邛海-泸山、螺髻山、泸沽湖、灵山寺、卫星发射基地、知青博物馆等旅游景区。近年来,西昌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中国旅游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50余项称号。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这是当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15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段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句子,对于生长在和平与安宁环境下的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但对于上千年受到阶级压迫的彝族人民,共产党的到来,意味着奴隶主阶级的灰飞烟灭;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彝族阶级解放时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彝海结盟”精神,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彝海联盟继初心”实践团队于7月16日和7月17日前往彝海结盟纪念碑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

7月16日下午,团队成员驱车前往西昌市中心参观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为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地形和社会环境都十分复杂的凉山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红军尔后抢渡大渡河赢得了时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碑体用凉山特有的红沙岩,整体雕塑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两人戎装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苍劲飘逸的金字,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

团队成员站在纪念碑前,回想结盟历史,内心思绪万千,纷纷表示会倍加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上是参观凉山奴隶制博物馆的活动总结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