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事迹观后感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事迹观后感

时间:2022-07-03 03:46:20

相关推荐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事迹观后感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最近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

刘盛兰出生于19。1996年,已经74岁的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一位13岁的中学生面临辍学的处境。从小家境贫苦的他深知不能读书的苦楚,于是他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50元钱寄给了这个学生。尽管50块钱,但是对于当时做门卫月收入只有300块钱的孤寡老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这位72岁的古稀老人从此便走上了他漫长的助学之路。

刘盛兰本身家境贫寒,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婚姻,但是30岁之后他就独自一人生活。当初工作的企业倒闭了,他失去了工作,只能以拾荒,捡废品为生。可是他却没有停止对失学孩子的捐助,1块钱、10块钱,20块钱,他几乎把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帮助失学的孩子。从1996年开始,他已经捐助了100多个学生,捐助款项达到了10多万元。

他说:“看到报纸上这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上进心,也念书,我不愿叫他们因为贫困耽误了学业,我尽力节省,帮助他们,他们将来也是国家的栋梁。”为了完成资助,刘盛兰每天清早起来做点简单的饭菜,喝上一碗“能治眼睛”的白糖水,就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只要知道有孩子上不起学,他就会把手头的钱寄过去。十余年来,他从未尝过肉味,未添一件新衣。

刘盛兰老人从1996年开始拾荒助学,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当选“度感动中国”人物。2月1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度人物评选颁奖中,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中国度人物”。

颁奖辞: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2

“情”与“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刘盛兰老爷爷让我体会到的一份平凡却沉甸甸的感情,这份简单却饱含情谊的大爱让我折服。他的事迹感染了我们有些麻木的内心,勾起了我澎湃的热血,给予了我们充满激情的正能量。

刘盛兰老爷爷以平凡普通的身份做着超凡脱俗的大爱奉献。他没有丰厚的收入、没有富裕的家境、甚至没有安定的生活,本想在自己的风烛残年、无力行动时,身边能有一个照顾自己的人,不至于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抱着这样的初衷,资助行动就这样自然开始了。但是,人的思想觉悟是在不断进步的,当看到更多需要资助的孩子时,刘盛兰老爷爷的大爱之心就自然的爆发了。资助的对象在逐步的扩大,资助的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他开始将自己微薄的工资都捐出去,开始节衣缩食“吝啬”自己省下钱来捐助孩子,开始将自己的退休金不断分批捐出,开始蹬着破旧自行车走村串巷捡拾破烂换钱继续捐助„„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生,照亮着别人。为了身处困境的孩子们,他可以不尝肉味、可以从来不添一件新衣、可以不顾形象的去捡破烂、可以苦苦支撑着不进养老院,但不可以看着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身处困境而不管,当看到一则则需要救助的报道总是义无反顾的捐出自己的所有,却让自己过着连普通收破烂的都不如,可是他从来不在乎。甚至当自己因为肾病不得不住院时,心里还是惦念着捐资助学的事情,担心孩子们会因此受到影响。在生命的尾声,刘盛兰老爷爷真正在用生命的每一刻发光发热,让无数的孩子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老爷爷深蓝色布袋里一封封饱含感激之情的回信就是最好的见证,在老爷爷病房中一群群前来感激他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回报。

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刘盛兰老爷爷的事迹,许久,我的心里都不能平复,感动佩服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份沉甸甸的大爱是如此的伟大,撼动我的心灵。颁奖词就是刘盛兰老爷爷的真实写照: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他用自己最平凡最普通的身躯为他人默默地奉献着,用一点一滴的感动为我们折射出了大爱无私的崇仁厚德,为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神圣的洗礼,为我们上了充满教育意义的一课,让我们动容。

平复这份感动,回归自身,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在自己小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一直过着艰难的生活,深切的感受到了贫苦人民的日子有多难过。所以就梦想着,在自己有能力之后,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我一直为着这个梦想拼搏努力着。成为了一名教师后,我也在心里一直信守着这个诺言,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关心着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当孩子缺学习用品了我会尽力为他补上,当孩子有困难了我会尽力帮助,当孩子不舒服了我会及时为他解决„„但是这些都是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有的最基本的师德,根本就不值一提,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远远不止于此。和刘盛兰老爷爷相比,我没有他那种舍我其谁的大爱之心,没有真正将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奉献出来。老爷爷在没有工作、吃不饱穿不暖休息不好甚至身体不好的环境下,还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捐资助学,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大爱之心,让世界都感到温暖。而我,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份大爱之心,只存在于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我拥有着教师这样一份神圣的职业,却没有将教师应有的博爱之心发扬广大,没有真正让身边的孩子们过的更加充实无忧。仔细回想,这几年在我的身边确实有着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像家庭贫困的、父母离异的孩子我其实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我缺少这份觉悟。我要向刘盛兰老爷爷学习,让自己在工作岗位里奉献自己的力量,将老爷爷这种崇高品质传承下去,让世界更加温暖。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老爷爷致敬,不管能力大小、不分地位高低、不论贫穷富有,都凭着自己的良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身边每一个正处在困境边缘的他们,伸出你宽厚的大手拉他一把,让彼此拥抱更多的幸福,让世界更温暖阳光。

有美才有好,有善就有得,有你才有他,美好的世界里需要你我他,我们大家手拉手,生活才更美好。刘盛兰老爷爷的博爱善举就是我们的鲜明旗帜,为我们传播着社会正能量,是我们应该执着的生活态度,让我们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为他人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共筑和谐未来。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3

刘盛兰,19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4

20xx年的感动中国已经播出了,面对十个感动中国的人物其中刘盛兰是非常令人敬佩与印象深刻,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篇关于刘盛兰的人物事迹介绍吧,赶紧来看看吧!

刘盛兰,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20xx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20xx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20xx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20xx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5

刘盛兰,第五届山东省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刘盛兰是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19出生,现年90岁。由于家境贫困和变故,他只读过3、4年小学,现独身1人居住在本村一所简陋的住宅内,属镇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自1996年起,刘盛兰靠拾荒资助全国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至今资助金额近10万元。刘盛兰荣获“感动”烟台年度人物。,刘盛兰荣获烟台市“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刘盛兰又荣获“山东好人”称号。是远近闻名的助人为乐模范人物。

最多时他同时资助50多名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

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从给学生捐钱开始,老人就几乎没尝过肉味。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

为捐助学生拒进养老院

虽然现在街坊四邻和亲戚们时常给他带点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唯一的改善,就是每天到村头去买一两个馒头,偶尔喝碗豆浆。

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可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我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捐了好,捐了帮学生念书。”现在,刘盛兰说他只能供四个孩子上学,“一对黑龙江的姐妹,一对广西的兄弟。”

有时候,刘盛兰还会在村里捡些酒瓶子,院子里那棵榆树下成堆的酒瓶子,都是他捡来的,“现在很少有人收了,价钱也便宜了,不过总归能换点钱。”

最有价值的家当:回信和汇款单

刘盛兰卧室的墙上,一个深蓝色布袋里,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是他唯一看重的东西。刘盛兰说“我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这些汇款单有一百多张,每张金额在200到500元间,最多的一次1000元。与之对应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受捐助者收到汇款后寄来的回信。

“我真希望他们收到钱后给我回个信。”刘盛兰希望知道自己汇出去的钱,对方已收到。“但也有不给回信的,我就觉得有点不踏实。”刘盛兰说着随手拿起一张放在炕上的报纸,指着一则报道说:“这里面写着一个女孩需要钱才能继续念书,我就汇了300块钱,但至今没给我回信,我真的只想知道,那300块钱到了没有。”

讨来的欠薪也全部捐出

刘盛兰之前曾在招远市当地的一家公司里看门,每月能挣三百来块钱。不过随着公司生意的不景气,到后来就一直没给他发工资。“拖了整三年,一万多块钱的工资几乎一分没给。”待刘盛兰准备离开公司时,那家公司老板只给了他三百元钱,之后就再没提工资的事,尽管多次讨要,一直未果。最终,刘盛兰走上了法庭,那一年,他82岁。

“官司赢了我就去要钱,但经理就是赖着不给。”刘盛兰回忆说,之后他几乎每天都到公司去讨要欠款,但公司经理却一直告诉他:“没钱”。

幸运的是,刘盛兰在市长接访日那天遇到了当地法院的一位主任。“那个主任一听我的情况,就赶紧找到法院的执行局。”最终,在法院执行局的多次干涉下,刘盛兰才分两次要回那一万余元的欠款。

不过,钱刚到手不久,便被刘盛兰全“挥霍”了。“全捐出去了,我留着也没用,捐给学生念书救急,怎么不比自己花强?”

认死理儿的倔老头

“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他这一辈都不知道图什么?”家里人对刘盛兰的做法一直很不理解,都觉得刘盛兰是自己找罪受。“倔,倔的不得了,认死理儿。”

街坊邻居们也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如今,刘盛兰很少出门,一是因为年纪大了,再则偶尔会有不相识的人来看看他,“没一个认识的,很多都是带着老婆孩子来的,说是来看我。我捐过谁,我也不记得了,他们愿意来看我就来。”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6

感动中国刘盛兰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7

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推选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事迹介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8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由于最近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度人物评选颁奖中,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 年度人物”。

20xx年1月16日晨5点半左右,靠拾荒捐资助学20多年的“感动*”老人刘盛兰在山东烟台离世。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9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人物刘盛兰事迹材料,欢迎大家分享。

刘盛兰,19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0

刘盛兰,人生感悟;—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获奖手刺】:

崇仁厚德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幽微的光,苍老的手,在世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尚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一叠叠汇款,是寄给咱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当思考谜底。

【推荐理由】: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不更多的语言,独以无声的举动,有力诠释着一个巨大民族对教导的深入懂得。

吴孟超:一位一般的白叟,靠拾荒资助贫穷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恰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激动着身边的人。

【业绩先容】: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青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存员。73岁的时候,老伴逝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为时,身边会有一个照料他的人,他开端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范围远远的超越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本人菲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步从周边多少个地市“扩大”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赞助着50多名学生。

天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略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褴褛。他简直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小气”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始终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涯补助。这些钱他全体捐给了贫苦学生。

刘盛兰独一收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跟回信。这么多年从前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由于肾病,刘盛兰住进了病院,但他依然惦念着捐资助学,担忧汇款中止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盼望。得悉老人住院,良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探访他,照顾他。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1

烟台9旬老人刘盛兰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他的善行义举带给人们心灵永久的震撼和感动。在13日烟台市召开的“学习刘盛兰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来自慈善义工、道德模范、共青团、媒体记者等社会各界代表纷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讲述了刘盛兰精神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并就下步如何学习刘盛兰精神进行了探讨。刘盛兰“崇仁厚德”的大爱精神,感染、鼓舞着每个人。

感动身边人承诺爱的奉献

座谈会上,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赵新乐发言说:“刘盛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给需要的人以帮助,给需要的人以问暖,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老人奋斗的一生,一贫如洗,却用微薄的力量,毫无保留地给别人以资助,在某些人的眼里,他是穷的,但他自己活得富有充实。他一个人默默无声、无怨无悔、持之以恒地做着一件善事,传递善的理念,相信身边会有越来越多人受感动、受感染、受带动,直至会像他那样关心别人、关心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

今年72岁的烟台市道德模范安立盛在学习了刘盛兰老人的事迹后,感慨万分,他表示,这些年,社会给了他很多荣誉,但他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安立盛说,“富翁捐一个亿是慈善义举,穷人捐300、500元也是大爱无疆。我今年72岁,如果我能活到80岁,自己每年再资助一名困难学生,资助学生总数就达到20名,我还可以发动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组团资助,争取每年帮助10名困难学生。到80岁还有8年时间,可资助80名,加上我自己的20名,总数也可达到100名困难学生,这是我学习刘盛兰老人,把爱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困难群体,奉献给困难学生的一个承诺。”

烟台著名的“五星级慈善义工”许振姗说,“看刘盛兰老人获得感动中国人物,我真的很感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资助贫困学生,我们作为后辈,更应该把公益事业继续做下去。让大家都了解慈善事业和慈善义工,简单的说,就是不计报酬,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义工没有贫富之分,今后我将会把这份工作继续做下去。”

成为青年榜样传承爱的理念

共青团烟台市委副书记李政说:“学习了刘盛兰老人的感人事迹后,深受鼓舞、倍感震撼。老人十八年如一日,用朴实的语言和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崇仁厚德、大爱无价的深刻含义。”李政表示,刘盛兰老人的行为既传承和发扬了“烟台好人”群体的精神,也为四德工程树立了榜样,下一步团市委将在全市各级团组织中全面开展“向刘盛兰老人学习活动”,让刘盛兰老人的事迹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得以倡树和弘扬。

座谈会上,烟台日报记者刘新国结合采访经历,谈了自己对刘盛兰老人先进事迹的感受和认识。他说,“在我采写过的所有人物典型中,刘盛兰老人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他的生活很真实,又令人难以置信,他崇仁尚德的高贵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社会需要刘盛兰老人这种温暖弱者无助冰冷的善意,时代也需要刘盛兰老人这种见证他人梦想实现的爱心。

受助女孩王立萍说,从刘盛兰老人的身上,她看到了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大爱品质,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正熠熠生辉。“今年我25岁,虽然我的收入不多,但我愿尽我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有双手,我有力气。我有一颗从刘爷爷那儿传承下来的爱心。我的责任就是把这份爱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王立萍说,“爱的接力棒已经传承到了我们的手中,我,我们大家一定会伸出双手,以刘盛兰老人为榜样,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尽我所能,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树立长青典型谱写爱的新篇章

招远市市委副书记杨波说道:“刘盛兰老人是招远57万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的义举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无数人。刘盛兰老人这是我们招远的光荣,招远广大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倍受鼓舞。下一步,对刘盛兰老人,我们将进一步挖掘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合乎时代主题的宣传角度,挖掘在他身上充分体现的淳朴善良、赤诚耿直、热情好客的招远精神,使老典型之树常青,通过倡树典型,引领社会风尚。”

招远市金都志愿365志愿者代表岳辉发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就在身边。刘盛兰老人的事迹感染者“金都志愿365”的志愿者们,也感染着周围的人。以刘盛兰老人为楷模,金都志愿者已经开展了不定期看望、资助了贫困家庭,为白血病女孩慧慧举行了大型义演义捐活动,自筹资金资助白血病女孩阳阳,自筹善款,常年资助9名贫困家庭儿童及失去亲人的孩子上学……“刘盛兰老人善良、无私、大爱的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大爱无疆,感动着周围的人,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大家。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行动,谱写美好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与刘盛兰同村的村民刘少萍说,“多年来,全体村民目睹了老人拾荒助人的点点滴滴。作为他身边的村民,我们比别人更感动。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刘盛兰老人却做到了。柳杭村全体村民愿意以刘盛兰老人为榜样,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之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弘扬传统美德,共建和谐家园。要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受到教育。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要学习刘盛兰老人的好人精神,学会孝顺父母,学会关爱别人,在社会上多做善行义举。”

最后,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延林在座谈会上表示,刘盛兰的事迹展现了高尚的精神境界,激发了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下一步,全市上下要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刘盛兰事迹活动,充分发挥好道德楷模示范引领作用,真正把学习先进典型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履职尽责、扎实工作、创先争优、再创佳绩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2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住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村落,老爷爷每顿饭吃的都是清粥小菜,几乎没尝到过肉味。在贫苦交加的里,他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捐给了各国各地的贫困学子。自己最大的花销也是订阅报纸的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哪些孩子能上学,但是没有资金,需要帮助。

他资助学生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老爷爷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当他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茄子等蔬菜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就是将近。“那些东西其实都能吃;要是看到有被丢了的鞋子,我就捡来缝缝再穿。”

刘盛兰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微薄的工资也让他在资助学生时力不从心。“300块钱的工资没办法分给50个人,我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的轮着给。”而且,他为了多捐钱给学生,自己孤身一人也不去养老院,因为这样,他每年可以拿到1800-2000的.生活补贴,前不久,烟台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解到刘盛兰的情况后,直接派人给他送了六千块钱,“推不掉,我收了,但在收条上按了手印,然后就全捐出去了。”

是啊,刘盛兰老人用他的崇仁厚德,他的执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我的内心同样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电视画面上老人对自己的极度“吝啬”,房子是破旧的,室内是极其简陋的,吃的也已不能再俭朴。可是他却用自己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一分一分,汇集成一片大爱的海洋,他将自己朴素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困难学子。多么华丽的辞藻在刘盛兰老人的事迹面前也显得格外苍白。刘盛兰老人那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3

刘盛兰,男,汉族,199月生,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

自1996年起,靠拾荒资助各地贫困学生近百名,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拾荒助学,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

1996年,刘盛兰无意中从一张废旧报纸上看到:邹城市王村乡一位13岁的中学生,因家庭发生变故,面临辍学危险。经过仔细考虑,老人给这位中学生写了一封信,一边鼓励他安心上学,一边随信寄去了50元钱。第一次帮助别人,让刘盛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那以后,他一面从捡来的废旧报纸上获得失学孩子的信息,一面把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寄给那些孩子。刘盛兰老人的拾荒捐助路就这样开始了。此后,只要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助,老人就往外寄钱,帮助最多的是失学的孩子。

刘盛兰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最值钱的就是一摞摞折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和汇款单,100的、200的、甚至1000的都有。老人的另一样宝贝是几个放着许多照片的镜框,里面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都是他资助过的学生。刘盛兰是五保户,镇上每月给他200元养老金,他又把大多数养老金都拿去资助困难学生。随着刘盛兰的事迹在各大媒体相继报道,来看望老人的越来越多,有不少人资助他钱物,收到的钱他又一分不留地全部捐了出去。

来,他把自己10万多元的积蓄一点点寄往大江南北,前后资助近百个孩子。

刘盛兰荣获第四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4

刘盛兰,1920xx年出生,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开始拾荒助学。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20xx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他的生活其实很艰苦:

他只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刘盛兰近20xx年来几乎都是依靠捡拾别人丢弃在垃圾堆里的蔬菜过活。20xx年几乎没尝过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住的地方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摔坏的奖杯,再无他物。但他却能在这贫苦交加的20xx年里,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

虽然现在亲友们时常给他带吃的,但老人还是从不舍得多吃一口。为多点钱捐助学生,刘盛兰甚至一直没进养老院,因为不去养老院,他就可以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子儿都不剩了,全捐了”。

收入微薄的他,捐助过程可谓及其的力不从心,他对自己”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在给学生捐钱方面却最大方。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xx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

街坊邻居们都觉得,老头子活这些年,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怎么都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干的都是积德事儿,但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连要饭的都不如。”

但他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他提及自己的初衷时也是很坦诚地解释为,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所以他开始了助学。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我相信他也是想享乐的,他也可以进养老院一样安度晚年,只是当他了解到有那么多人的迫切需要之后还是选择了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尽可能多的人。

最后想分享一下当年感动中国给刘盛兰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关于刘盛兰事迹评价和感受作文15

【颁奖词】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匯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裡面装满了匯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匯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匯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以上是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事迹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