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养老服务调查总结报告模板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养老服务调查总结报告模板

时间:2022-10-22 00:04:41

相关推荐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养老服务调查总结报告模板

调研报告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养老服务的现状。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类型、分布以及服务内容等情况,从而揭示出养老服务市场的规模、结构和特点。以下是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和养老服务调查总结报告模板,可供参考。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1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了解养老服务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本报告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以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以确保调研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及老年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

三、调研内容

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私合营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然而,养老服务供给总体上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

养老服务问题剖析

调研发现,养老服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养老机构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低下;二是服务价格高昂,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三是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养老服务行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养老服务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养老服务将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医养结合等方向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四、建议与措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政府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降低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培训体系和认证制度,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推动养老服务创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创新,开发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智能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机制和自律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

本次调研表明,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2

在美国,养老问题成为各党派大选时辩论的重点。作为老龄人口占总人口14%以上的全民选举制国家,竞选人的养老理念会成为能否走上总统宝座的最重要因素。

在欧洲,很多国家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由于经济的大幅衰退和高福利政策的压力,其养老问题也十分严重(参考希腊“退欧”风险)。

在日本,很多老人为了得到基本的照护,开始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以期望到监狱中得到基本的照料。

人口老龄化,成为许多国家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第一人口大国,养老问题同样困扰着中国。

我国近几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迎来超老龄化社会。对于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国来说,养老行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不完善,养老行业护理人才短缺……都在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养老不仅仅是养老机构和养老企业的事,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幸运的是我国已开始认识到了未来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各项养老改革政策已开始陆续实施。

2月国务院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

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有6次讲到养老。

对此,各省市纷纷出台响应政策加以响应。

8月份,湖南省发改委、民政厅等13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实施意见》,从简放政权、强化监督等方面破除养老服务业瓶颈;

9月份,杭州市民政局等11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

虽然政策一片利好,但社会资本在养老领域的活力尚未激发,养老行业品牌效应明显,资源集中,成熟的盈利模式尚待探寻。

此外,由于养老服务的公共属性,养老机构多以非盈利性为主,存在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情况,因此,社会资本多持币观望。

3月,智能居家养老系统安心桥完成PreA轮500万人民币的融资,投资方为云创世纪;

9月,居家养老共享平台养你一辈子完成PreA轮2000万人民币的融资,投资方为马蚁投资;

9月,共享疗养(养老)村落乌托邦疗养村完成种子轮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投资方为中国茶博会。

与的13起投资事件相比,的养老行业投融资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截止至11月1日,全领域融资仅3起,且规模较小,总额仅3500万元人民币。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观念以及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和环境的眷恋,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趋向于居家养老。

据调查,在我国有 95%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机构,而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集中在农村,除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享有养老金以外,大多数地区的老年人只能依靠家庭养老。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目前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无论是社区微观的管理设计、还是法治保障、保险制度、投资环境等方方面面还远未做好相关的准备。尤其是法律、保险等方面的保障,养老院、老年护理院可以说是完全的弱势群体。

随便打一个比方,一个没有失能的老年人,在第一年进入养老院的时候可能不需要任何特殊护理,可以随便在养老区域内走动,但是有一天突发脑梗跌倒了,如何判定这是老人生理上的突发疾病,还是当时当地的地板太湿滑引发的?

在上海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老人在养老院就餐时被一块红烧肉噎住,后来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老人由于身体较为健康(曾有轻度中风过),一直是自主进餐的,但养老院还是被起诉判罚了20万元。

这就是养老行业的现状,老人是脆弱群体,即便在自家的日常生活中,意外也经常发生,同样在养老机构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再加上中国养老机构自身也不规范,使得养老服务意外风险更易发生。

而意外一旦发生,老人与家属往往都会不依不饶,甚至有家属抱着让老人再为家庭做最后一次贡献的心态。结果往往是一次意外搞垮一所养老机构。即便不垮,养老机构经营者辛辛苦苦一年的所得也付之东流。

除此之外,二三线城市机构养老比较难推动的原因在于支付习惯还没有转换,同时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线城市机构养老区域饱和,两级分化严重,主要是有公办的政府导向的机构参与进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社区养老的话整体没有很好的模式出来,但是更容易在二三线城市去推动,因为二三线城市就现在来看,只要进入基本就是一家独大,政府很乐意把资源集中供给最初试水的企业机构,地方保护性强,只要帮助解决政绩需求,扩张速度会非常快,而且很难有第二家进入。

一线城市社区养老呈现各区割据的状态,主要原因在于区级之间本身的政策没有统一,加上一线城市很多养老政策是下放到区级和街道级的,区域权力极大,而不同区域又会保护自己区域内成长的企业和机构,所以很少有能在一个城市里全覆盖的。

而且相对于这个领域各个岗位的人才基本是真空状态,特别是社区养老,需要很强大的运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去支撑。

但是即便使用非常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去管理团队,由于这个行业的专业性极强,比方说你做居家服务,会涉及到康复和临床专科护理,这些都是门槛极高的,很少有两者皆通的人才。

而这个行业绝大部分技术人才都是事业单位或医疗体系里流出来的,但是事业体系和医疗体系的技术人才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市场营销企划的意识薄弱,运营管理能力极差,普遍缺乏上进心。

但是不论如何,养老行业都是一个朝阳产业。

1、我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老年消费市场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 50 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发展时期。 年末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为 1.50 亿人,预计 2027 年超过 3 亿人,2044 年 将达到 4 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庞大的老 年人群以及未来数十年不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老年人消费群体将支撑起一个庞大的老龄产业市场。

2、老年人口消费潜力相当可观

根据预测,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 4.8 亿; 年至 2050 年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 4 万亿元左右增长到 106万亿元左右,占 GDP 比重将从 8%左右增长到 33%左右。

3、养老金融工具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 75%的中国老年人口拥有住房,但现有住房是按照年轻型社会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适老 性设计。比如很多六层高的楼房,没有配备电梯,对于老龄人口来说,居住十分不便。通过开发 适宜的金融工具,进行以房养老、租赁、互换,可以很好地发挥房产的养老功能。

4、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强

部分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已经由被动走向主动,且在市场上相当活跃部分 55 岁以上的新老年人,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老年人,他们在美容、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他们的保险意识、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加强,因此他们是推动今后老年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接近2.3亿老年人的需求面前,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政府大力支持的宏观环境下,我国养老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

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虽然资本遇冷,但从的一些养老动态,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诸如地产、医药、保险等企业在养老领域的加速布局。

根据 WIND 数据,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从 年 158 万张迅速增长至 年底 730 万张;PPP 养老项目投资额从 年初的 1227 亿元迅速增长到 年 8 月的近 1900 亿元。

“十三五”到来后,居家养老服务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和产业趋势开始变暖、升温。

随着失能老人基数增大和年轻一代压力的增大,花钱请专人照顾老人或许会成为更多家庭的选择。

早在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就曾提到,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3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到 年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 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国内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约 5 万 亿,预计到 年,将达到 7.7 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 为 11.4%,预计 2030 年超过 20 万亿。

根据预测,到 年,我国的失能老人将达到 4200 万,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 2900 万,而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将达到 1.18 亿。

根据国家民政部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0万个,比上年增长20.7 %,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7.6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比上年增长8.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比上年增长4.3%),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22.9万张。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报告()》显示,养老产业自开始进入市场化以来,各类企业纷纷涉足,从地产、保险、医疗服务、康复辅具等企业的蜂拥而入;到地产、保险、医疗、康护、器械、互联网、大健康等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群英荟萃;再到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的资本介入与跨界涌入,逐年演变的市场竞争主角,彰显养老产业参与企业主体多元性的同时,也逐步显现着养老产业未来竞争格局。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现阶段的各项政策都将会产生各种积极的效果。

相信,随着养老改革的推进、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老年生活将更加美好。在未来,老无所依,将在养老字典里彻底消失,老有所养,将像空气一样融入每一个角落。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索破解人口老龄化的新途径,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近,我们对集安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587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8%;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3829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4.8%;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17.1%。集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60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伴随空巢化的特征,因丧偶等原因独居的高龄老人比重也相当高。据统计,集安市现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区三无老人109人。人口老龄化势必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据调查,集安市城区约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约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养老观念上,正在由养儿防老向国家养老转变;在养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会化、普惠化、均等化转变。

(二)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改善和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从XX年开始,集安市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921万元,对全市农村敬老院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达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个,极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XX年,根据省民政厅、省编办《关于全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依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将全市农村敬老院统一更名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纳入依照事业单位管理行列,完成了由敬老院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过渡,理顺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了公办福利机构承载能力,提高了五保老人入住率。目前,全市公办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12个,养老床位1000余张;民办养老机构3所,床位280余张。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启动。从XX年起,集安市加大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共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12个,日间照料床位50张。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床、桌椅及老年人文化、娱乐用品,并为每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免费对外开放,城区老年人均可来此休闲娱乐,丰富了城市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日间照料中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由社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由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全市社区服务的工作规范、服务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逐步探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与当地人口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客观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养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主动,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养老的有关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有些部门对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致使社会化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市里虽然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由于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导致居民群众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建立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但能够得到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很小,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层面,鲜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更少有专业培训,总体服务水平较低,只靠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难以更好地承担为老年人服务的需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太少。为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尚未出台;缺乏对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紧急援助、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等养老服务的制度和标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缺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赡养脱离,空巢老人现象严重,生活照料缺失问题普遍存在。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要面向五保老人。集安市11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问题,还停留在救助式的供养和运行模式上,服务内容仅限于吃、住等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生产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生活气息沉闷。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集安市目前仅有3所小型民办养老机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其养老服务水平及服务功能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及生活需求。由于对优惠政策理解不深、对养老市场了解不透、对福利事业关注不够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速度迟缓。“民办公助”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步履艰难。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难使社会化养老事业有快速的发展。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养老队伍素质偏低。全市社会养老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制度建设上、服务标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等亟待加强。社会养老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管理能力弱化,服务水平低下。目前,集安市社会养老机构多半管理及服务人员是聘用的下岗人员或家庭中的闲置人员,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多数是从社会上随意招收的,文化水平和服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由于养老护理工作待遇低、保障差、不稳定,加上观念上的原因,社会上很多人不愿意干这种“侍候人”的事,从而导致养老从业人员偏少,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公益岗位开发不够。据调查,集安市养老服务类公益性岗位仅占全市公益性岗位总数的3.3%,而且这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也未全部充实进养老队伍,导致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社会化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美好生活。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养老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习惯和愿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居家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形式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探索建立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应配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吃、住、玩的固定设施和接送工具,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饭、保洁、购物、护理、求医买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以有效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供给。

(三)继续推进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夯实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发挥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证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改造一批具备收养条件和规模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提高对社会老人的收养能力;对个别入住率低、运营困难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行合理整合,空余床位用于收养社会老人。以农村养老服务大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就集安市而言,当前急需按照花园式、宾馆化标准,开发建设一所集养、护、医为一体的城市福利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在保障基本需求、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集星级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候鸟式”多元化养老服务,采取“南飞过冬、北漂避暑”的方式,使入住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气候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让老年人在游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动态保障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养老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同时,鼓励社会慈善力量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赠,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渠道。

(五)完善优惠政策,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要优先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城镇居民小区开发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要预留足够的社区老年人活动和日间照料服务场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区,可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需求。要加大“民办公助”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优惠政策,从土地使用、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向养老服务业聚集,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制定完善养老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定,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全面实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使养老机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养老队伍建设,经常开展养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优待鼓励政策,积极引进老年康复、老年病治疗、养老机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努力培育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合理开发利用公益性岗位,增加社会养老服务类公益岗位比例,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中,并适当提高其薪酬待遇,落实岗位补贴,形成激励机制。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4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5

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以文辅政效能,深入基层,了解民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近日, 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永城市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启示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八里镇敬老院位于十八里镇正西约1公里处,十八里镇敬老院建于,市财政拨款260万进行扩建,总占地面积约2267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房屋134间。院内有门卫室、医务室、娱乐室、会议室、读书阅览室、餐厅、食堂、洗浴室、健身康复器和四幢两层坐北朝南橫向排列的花园式小楼,被依次划分为普通生活区、拥军优属区、特殊护理区,用来供身体条件较好、复员退伍军人以及身体不好需要特别护理的五保老人生活居住。,十八里镇敬老院获得河南省文明示范敬老院;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十八里镇目前共有195人名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管理服务人员15名,其中,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有130名,平均年龄71岁,年龄最大的95岁。院方管理人员2名,服务人员13名。是一所集居住、生活、健身、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

二、具点做法

十八里镇敬老院建院之初,地域偏僻,经费不足,没有管理经验,服务人员极度缺乏,社会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为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广泛争取社会上的理解、支持、信任和认可,镇敬老院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探索,通过集体管理、民主决策、以副养院等方法措施,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养院,自给自足的服务民生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 建章立制 成立了以主管民政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镇民政所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综治办主任、国土所长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支持协调敬老院的一切事务。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的基础上,制定了院长责任制、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保卫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炊事员岗位职责、人员管理规定、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安全预案、老人亲属、来访人员登记制度、老人外出报告和请假等一系列制度。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集体管理 民主决策 提倡、支持、鼓励、积极推动五保老人参加敬老院的各项工作。选择身体健康、有执行能力的老人代表参与选举或者罢免院长;监督院内各项财务开支;定期检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日常事务管理;院民均可以就院内事务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提出要求。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内部事务,积极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及时在公开栏、明白墙上公示收入、开支情况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计划,广泛征求五保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质询。在敬老院内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生活工作氛围。

3、注重学习 强化服务 十八里镇敬老院除两名管理人员外,其余13名服务人员均是从社会上招募来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定期开办学习班,邀请有关专家和医护人员讲解时事政策、法律知识和医疗陪护、饮食搭配常识等内容成为敬老院日常学习的必修课;周二、周五集中全院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听取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讲座。周一、周三、周五所有管理的服务人员抽出2小时时间听心理知识讲座,不断提升为五保老人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改善入院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把生活费由每人每天7.4元提高到的9.5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年发放冬、夏、春秋装三套和每月30元的零用钱;定期购买给老人洗漱用品;定期为老人理发洗澡。饮食方面,根据不同老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到荤素搭配,对患有疾病的老人,指定专门的服务人员送饭送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设有特护区和专职服务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护理。敬老院管理人员更是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每逢传统佳节或者有老人过生日,敬老院都要天专门准备一桌饭菜和特定的日蛋糕等向老人表示祝贺,力争让每位老人都过得称心、舒心。五保老人生活的房间,包括冬天用的被褥,夏天用的凉席、空调、电扇等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年底还将开展为五保老人供暖活动,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敬老院专门为五保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基本情况等,遇到有五保老人住院还指派专人照料。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做好帮扶记录。院里专门成立了丧葬小组,具体负责五保老人死后的丧葬事宜,解除五保老人对死后无人过问的担忧。该敬老院自建院以来共安葬32位五保老人,解决了丧葬费用7万余元,从根本上解除了五保老人对身后事的担忧。

4、以副养院 服务民生 由于五保老人多,镇政府每年扶持的6万元资金和上级主管部门为五保老人拨付的生活费用(每人每年3600元),在当前不断走高的物价水平下,除去吃饭、穿衣支出外,敬老院的电费、娱乐、院内设施维护和老人们的医疗和丧葬等费用支出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让五保老人吃好、住好、生活愉快、没有后顾之忧,管理服务人员自已动手将生活区后面20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平整后,种上土豆、甘蔗、藕、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空心菜、大蒜、洋葱、韭菜等反季节大棚蔬菜架和红芋等农作物。在后面的小沟旁边,建起板房用来养羊、养猪、养鸭、养鹅,就连房子后面的小河沟里也废地利用,被管理人员用铁丝网圈住用来发展规模养鸡。不仅能保证五保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大力发展养殖业,十八里镇敬老院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副养院服务民生的生存发展之路。目前,敬老院每年养羊100多只,年创效益3万元;养猪82头,年创效益2.8万元;③养鸡3000多只,年创效益8.96万元;院内种植大棚蔬菜,年创效益4.6万元。敬老院还根据农村婚、丧、嫁、娶事情多的特点,购买了礼炮车向外出租,年创效益1.2万元;一年下来,纯副业收入达到20.56万元。利润的40%用于保证服务生产,10%用于服务奖励,其余50%全部用在改善院民的生活上,这种敞开怀抱面向社会极富特色的办院模式极大的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为当前形势下举步维艰的敬老院的生存和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5、创新形式 形成合力 十八里镇敬老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与社会的互动,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爱老工作,促进敬老院事业健康。在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协助下,镇里的企业及社会团体(华星粉业、聚鑫置业、友谊建筑公司、卢师傅食品公司、华标水泥厂、十八里镇中学、十八里教会、望堂教会、柘树教会)等,每逢传统节日都前来敬老院帮扶慰问,为老人们送去了爱心和真情。十八里敬老院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力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表达对老人问题的关注关心,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十八里镇敬老院在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极富特色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一系列包括服务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编制以及年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专业人才 人员年龄偏大 敬老院里现有的13名服务人员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的也过了30岁的年龄。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占2人,初中学历的有5人, 6人的学历是高中。他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过来的,有的是退休后村干部,有的是附近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虽然有工作热情,为老人们服务的愿望也很强烈,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缺少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终将不利于敬老院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难以在品质上为老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2、人员编制较少 发展后劲不足 上级有关部门为敬老院核准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敬老院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经验与对策

十八里镇敬老院面对经费不足、编制及人员缺少等现实困难与问题时,不等不靠不抱怨不伸手,而是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创新形式,通过有限的空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出租等副业,充分发掘潜能,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破解当前敬老院普遍存在的生存与发展难题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具有鲜明的推广示范意义。

1、政策支持 政府在财力和人员编制上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应在工商、税务、小额金融贷款发放等方面为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发展第二产业,千方百计拓宽以副养院的路子。

2、提高素质 尽快引进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新型人才,加强对现有聘用人员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改善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向着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着人才要效益,向着思路要出路,向着观念要发展。

3、形式多样 企业或个人在履行社会义务,表达对老人的关爱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在年节或其它时间到敬老院慰问表示关爱,也可以支持敬老院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帮助他们强化造血功能。有场地的可以免费或者优惠为老人们活动多提供场所,比方说,卫生医疗组织可以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的身体检查,客运和景区可以联手为五保老人提供免费出游活动,电影公司或都剧团登门为老人送艺术进敬老院等等。

4、示范推广 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群成为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做法,不仅对所有地处农村的敬老院有鲜明的示范意义,也对地处城区的敬老院的生存发展起着积极的表率引领作用。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小服务做起,抓住机会为敬老院的发展和自立拓宽道路。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6

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__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7292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192514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__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二、全市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__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三、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__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__】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7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表示,当前养老院存在数量不够、质量不够高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养老院建设,放开养老市场,鼓励各方面有志于养老服务的单位、团体来发展养老机构;另一方面,民政部会开展全面提高养老院质量的专项行动。

黄树贤表示,民政部还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养老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孝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新格局。

提高养老金标准

报告: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

自到,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十二连增。去年,我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6.5%左右。将加快养老院建设,放开养老市场,全面提高养老院质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根据“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的精神,今后的趋势是依据物价上涨情况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同时综合考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和财政收支等相关因素,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确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长水平。“为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到去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积结存3.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养老金再次上调后,相信一定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

发展医养结合

报告: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相促进、区域城乡发展相协调,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要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

全国老龄办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党俊武分析,强调“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服务”,足见政府对社会力量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对于养老服务,意味着公立养老机构将进一步改革,大方向就是引进社会力量,实现公办民营,而民营养老机构在未来将成为主体。

孤寡老人纳入监护体系

报告: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

近年,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从对老人的熟悉程度看,村居委会承担对失护老人的监护职责是合适的;但从未来着想,民政部门和由政府主导的养老院还应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副主委郭乃硕说。

发展老年教育

报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让每个人都能有所学、有所成,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民族教育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特殊教育让“折翼天使”能更好地飞翔,而继续教育、学前教育、老年教育,为每一个人打通了终身学习的通道。

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报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在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看来,国家要求今年全面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无疑是把方便群众就医摆到了突出位置,尤其是首次提出“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意思就是要通过资源调整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从“量”上缓解看病难。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8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的原则,避免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我区地区差异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牧民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不成熟。要避免强迫农牧民参加的做法,杜绝“好心办坏事”。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政策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运行。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搞,以点带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

4.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从目前的农村牧区情况看,单凭任何一种保障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多种保障手段综合运用,这才是解决农村牧区社会养老的有效途径。应当允许各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我区将全面启动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难以维持农村牧区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有力补充,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资金,尽快把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将我区列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省区,参加试点的11个盟市、98个旗县,共有9342人领取了奖励扶助资金。对此各地区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农村牧区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来提高农村牧区养老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区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各不相同,对此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本着实事求是、合理负担的原则,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建立奖励扶助资金发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确保资金到户到人。

5.切实做好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9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对当前养老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服务类型多样:目前养老服务涵盖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形式。其中,居家养老因其便利性受到多数老年人的青睐,而机构养老则更多地服务于无法自理的老年人。

服务内容日益丰富:除了基本的日常照料,现在的养老服务还涵盖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

服务质量逐步提升:随着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也在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服务供需不平衡:尽管养老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相对紧缺。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行业监管不够严格,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收费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

从业人员短缺:养老服务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从业人员,但目前市场上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

四、改进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扩大服务供给。

强化行业监管:建立健全行业监管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该行业。

五、结论

养老服务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行业监管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六、建议

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构建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在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

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养老事业的发展。

七、展望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我们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10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本次养老服务调研。调研旨在收集一手资料,分析养老服务市场的供需状况,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我们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针对老年人、养老服务提供者、政府相关部门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广泛调查。同时,我们还实地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观察并记录了养老服务的实际运行情况。最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养老服务供需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养老服务市场呈现出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高品质、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尤其是高品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严重匮乏。

养老服务机构状况

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养老服务机构种类繁多,但服务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机构设施陈旧、服务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则价格昂贵,普通老年人难以承受。

政策与法规支持

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老年人对相关政策了解不足;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一些养老服务机构难以享受到政策红利等。

四、问题与建议

加强养老服务供给

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推动养老服务创新

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发展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型服务模式。

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监管机制,确保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本次调研显示,养老服务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发现养老服务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