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

时间:2019-03-21 13:58:49

相关推荐

《长恨歌》读后感精选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起初看到王琦瑶觉得人设是,好看、有点不自信,看着看着讲到了片厂,以为没啥重要的,结果埋了个伏笔,到结尾才提起来,到结尾那时,我才知道着不只是单单讲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讲的是一部戏,片厂的那个伏笔是为了结尾,那王琦瑶看到片厂演员演的一个女人的死亡场景,最后王琦瑶的死亡场景和四十年前的那部戏的结束画面一模一样。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长恨歌》读后感(二):美而自知悲矣

书中大量篇幅描写上海的风物、吃食,尤其是关于弄堂、流言的描写活灵活现,今天读来仍是似曾相识。

故事以王琦瑶为中心铺开两条线,一是与其他女人的相亲相伴又暗自较劲的关系,包括吴佩珍、蒋丽莎、严师母甚至自己的女儿薇薇。这条线给人感觉非常不舒服,仿佛女人总是太过狭隘总爱攀比。另一条是她与程先生、李主任、阿二、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的爱情线。这里除了程先生比较完整,其他几个人的故事都结束地过于仓促,戛然而止没有呼应。

就是因为王琦瑶算是个美人,而且她美而自知,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她去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并获得第三名从而引来了李主任的关注而成为他的笼中鸟,她的美招来了各色男人的青睐甚至是小她二十几岁的老克腊,但是因为她的过往,他们都只能谈爱不能给她一个名正言顺的婚姻。而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王琦瑶的女性朋友和女儿也忌惮她的美貌时髦一直跟她暗暗较劲,少了很多真情实意。让人不禁感叹过于美丽太过招摇的人结局注定不会太好。

《长恨歌》读后感(三):关于长恨歌

习惯了读书之前看看目录,翻翻页数。 随着目录读。第一部的第一章,说说我的印象,我费力去想象关于上海弄堂的印象,无果。随着线索往后看,流言是非常惊艳的一章。惊叹于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凡的文字功底引领人的思绪随着流言纷飞~转而一章接一章,一环扣一环。精心设想,巧妙构思,诗词顶针般的手法,终至第一部完结,让人意犹未尽。 在第二部开读之前,停顿,思索,咀嚼。 猜想,在李主任坠机后,作者会怎样安排王琦瑶。我很期待下面的故事。 外婆、邬桥、阿二,很好的过渡,为王琦瑶重回上海做了一个舒缓的铺垫。之后一直到读完整本书。说实话,这里之后的内容,我是有点失望的。或不如说没有第一部给我的感觉来的细密绵长。除了后来王琦瑶和康明逊的那段关于情感的对弈,真是高手过招,分外精彩。但除此之外,书再读下去,便是索然无味,只为求一个结局。 说说让我印象最深切的几个片段: 第一个是王琦瑶和李主任在在街上失之交臂的那一段。1948年的深秋,灯红酒绿的城市,无衣无托的两个人,在那乱世中相互依靠,相互慰籍,在那乱世中相互寻找,最终相互错过。 第二个是蒋丽莉去程先生的公寓找他,最后发现公寓清空,只留下茫茫一层灰,一片寂寥,一片荒芜。

《长恨歌》读后感(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是一本怀旧的小说,主人公本身就是旧上海的一个影子,她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浸染着东方巴黎的璀璨与夺目,听着百乐门的舞曲,穿着锦绣淡雅的旗袍,做事有分寸,审美有眼光,见过世面知道什么是精致,耐得住寂寞晓得不可勉强。艳冠群芳当选上海小姐,红颜无依幽居政要金屋,时世巨变避难乌镇水乡,随遇而安栖身平安弄堂。红颜命浅错过如意君郎,身不由己诞下无父姑娘。蹉跎芳华荏苒春秋岁月,无助无依渐觉两鬓白霜。不知昼夜沉醉舞会派对,风韵犹存结交青年倜傥。旧友皆散慨叹世事无常,新朋来去终无一人依傍。一生寡淡守得黄金数两,来去无声终于殒命萧墙。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有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没有直接对话,每一句对白都是转述,都是通过画外音讲出来的,让读者产生一种距离感,这也很符合全书营造出来的寡淡的气氛。散文式的讲述手法像极了萧红,句子不长却是话里有话,道理不深全是时世人情。大量内心纠葛的剖析,展示着上海女人的小心思和她们独有的智慧。如果说这种纠葛把主题写的太小了,那这种小可能正是作者想诠释的。

作品取名《长恨歌》,白居易这首名贯古今的爱情长诗可谓无人不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但这本书其实不是讲爱情的,它讲的是寂寞,它的恨不光是相爱不能相守的恨,也是世事无常的恨,容颜易老的恨,旧时光被新浪潮掀翻的恨,细讲究被粗假装掩埋的恨,是对过去不得不遗忘的无奈,是对现实不得不接受的苦笑,是对每一个精彩的当下的恍惚,也是对下一个无法预知的明天的茫然。这本书其实不是唐诗,应该是宋词,这份寂寞,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凉,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幽怨,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沉默。要我说,这本书不应该叫《长恨歌》,应该叫《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才是这本书的灵魂。

《长恨歌》读后感(五):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

王安忆老师的书,以前尝试读过,但并未读完一本。读这本,一是因为恰巧可以借到。二是多年前看过同名电影,郑秀文、梁家辉主演,印象深刻。

王老师写得很有耐心,文字细细密密。小说的起头,描述上海的景象,多达十几页。像一只大镜头在空中移动。在正式人物出场之前,背景、底色描画清晰,那是专属于上海一地的风物。跟《呼兰河传》的起头很像。

故事的女主角王琦瑶是普通弄堂女孩,因为出落标致,审美也出众,成为三四十年代杂志封面的小家碧玉典范。一生在美丽中,飘落无定,不是普通女人的一生。

书中描写人物各有各的故事,似在那大都市中,每个人都十分有勇气成为自己。王琦瑶一生没有婚礼,与几个男人纠葛。老来女儿远嫁,自己孤身一人。她勤谨,双手勤劳做工,也因有第一个男人所留财物,基本生活无忧。但在老年,她仍渴盼有个男人在身边。她以自己没有用完、积存多年的财物为赠——可以说,她拿出底牌了,或者说是尊严。男人没有接受。

是个悲剧。也许这是上海弄堂深处的久远故事之一吧。大概带着“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念头,作者冷眼旁观着,笔调冷静。

拖拖拉拉的,这本书读了很久。有时读到一处,会掩卷叹息。王老师的女性视角会写出女人心中极为细腻的心思。有时边读边想起电影中郑秀文那张皮肤光滑紧致的面容。一生爱美又带着老上海气息的王琦瑶到老时一定是类似模样吧。

女人的一生追求的是什么?爱情吗?王琦瑶曾有过,但短暂。孩子吗?王琦瑶的女儿和她大不相同,最终远远离开她。朋友吗?大部分朋友甚至家人都是王琦瑶生命中的过客,细密心事无人可诉。她自己独守一方,在接受老去的事实后,她希望最后那个男人可以留在她身边。最终让她改变多年坚持的是时间,还是身体的衰老,或者是她认识到自己原本坚持的是错误?

无从得到她的回答。每一种人生都有闪亮和卑微之处。哪怕有前车之鉴,还会有人重蹈覆辙。有时不是不能够谦虚听取意见,而是想着也许此时此地这条路会有些不同吧。(也似梦呓)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