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的读后感大全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1-03-25 05:02:06

相关推荐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的读后感大全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是一本由格伦·阿诺德(Glen Arnold)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9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精选点评:

●由于读过大量关于巴菲特的一手资料,所以里面的内容对于我个人来说主要是加深印象,深度远远不够。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导言里说自己促成巴菲特捐款400亿是什么鬼?巴菲特从30多岁就被人,包括自己老婆催捐过,到70岁还会受你影响,几周后就捐了?作者人品有欠缺地方

●利用年前休息,把这本书看完,不得不说的是,这一辈子普通人也难以企及巴菲特,因为巴菲特从小就有财商,有经商的能力,后来学习了格老的理论,又接触到芒格,两人互相讨论,互通有无。后来一系列的收购案,我感觉就是有种巴老自身有光,更吸引了各多人向他靠拢的感觉,他们成就了撒哈韦,撒哈韦也成就了其他子公司。 里面提到的几个点,1.巴老后来成功得益于收购案例,不是股票投资,而是企业并购了,而且后来巴老发现自己的能力圈就是找这种有大量浮存金的公司,而且屡试不爽,我觉得巴老说的能力圈,可能也是指这方面吧。 2.最后,巴老还有一句,绝不要做第二天怕你的家人配偶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事,其实就是咱们中国人讲的修身

●巴菲特早期更关注公司的市值与净资产、净流动资产的关系。当后者大幅低于前者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买入。这样做最终能有100%盈利的概率,原因在于当巴菲特买入足够多的股份,并控股公司后,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是卖给下家。无论哪种方法,都能产生盈利。

●什么时候拥有自己的第一桶金?定个小目标,股票池里去掉原始投资,净利润为50万吧!

●传记补充,不适合单独读。前期捡烟蒂是很凶险的,老巴还是在不断进步。后期越来越重视公司的质与管理的人。

●巴菲特的早期投资经历。整个过程中能够学习的点有很多。但通过持有股份上升来控制董事会进而控制公司经营不是正常投资者所能达到的。另外个人的声誉在这一行也着实很重要

●写了巴菲特早年的投资经历,有赚了一笔的案例,也有一意气用事,而赔了本的案例 按照时间线来捋顺它的投资生涯还不错,但每个案例写的还是稍微浅了一点点。本来想把每个投资案例都当做案例分析来看一看,但因为写的比较浅,只能当做他的投资生涯回顾史来看 还是挺期待译者把一整套书都翻译完,他还需要几年翻译,等着完稿陆陆续续看吧

●/1/9-2/19读完第一遍。很好的一本书,展示了巴菲特是如何通过投资在48岁时拥有一亿美金资产的。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他加杠杆的方法。

●巴菲特也不是生儿知之,确实是不断进化

●简单易懂,不错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后感(一):巴菲特投资案例集之一

看序言,这应该是巴菲特投资案例集的第一本,作者应该计划写四本。

前面的案例过于笼统,不够详细,索然无味。精华部分在于最后三个案例:喜诗糖果、华盛顿邮报和韦斯科金融公司。跳过前面,直接看后三个案例,其实也可以。但是案例依然讲述得不解渴,略显干瘪。应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财务情况以及一些细节问题讲述的更细致,让案例丰满活泼起来。

从喜诗糖果开始,是由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的转变,不再仅仅执着于“捡烟蒂”,而是以合理的价格长期持有伟大的公司。

期待后面三本书的出版,期待还是杨天南的翻译!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后感(二):《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一本小白都能看得懂的投资理财书籍

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适合对投资感兴趣,投资初入门的人阅读的书籍。

我对投资知识储备不足,大学的专业也不是投资专业。但是我对投资具有极大的兴趣。

而这本书做到了浅入深出,用简练的语言、经典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带出了实用的投资启示、投资思维。

不用担心这本书有特别多专业用语,让人难懂。

虽然书籍阅读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要真正体会学习里面的案例和学习要点并且运用到自身的投资里是真的不简单。这本书籍我已经读了第三次了。

这本书讲的是巴菲特如何在早期37年间赚取一个亿美元的投资案例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巴菲特的投资思维。从而有所学习和收获。

其实书中有许多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比如格雷厄姆对其的影响,遇到查理芒格,创立伯克希尔哈撒韦等等。

书中一共有22个案例

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

逐步地展现不断纠错不断成长直到成熟的历程。

每个案例背后都有相应的学习要点,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案例。

而且这本书更加中立有点类似工具书,值得经常翻阅,以及和自己现实的投资实践进行比对和思考。

还有就这本书我看完之后的感受是,我深刻地体会到投资不仅仅是要懂投资,真正能做到投资还需要学习会计、财务等等。其实投资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

并且投资首先不是实践,而是学习。因为不懂不投,能力范围才是投资范围,无论是要开始实践还是要突破自己的投资极限都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层面。

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经济商誉这个问题吧

在其中一个案例里面有一个问题:同等利润的公司,净资产多的好还是净资产少的好。

我在心里的回答是多的好。但是后来经过讲解才发现原来应该是净资产少的好。

如果以后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回答错误了。

还有其它的知识点,比如投资原则,投资的定义等等。

还有很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投资者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

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从事投资行业,也不会拥有巨大的财产进行投资,更不会把一辈子都放在投资事业上。

但是

“工作只比破产好一点”,学会理财,学会投资才能增加自己的资产。

拥有投资知识、投资思维将会受益一生。

最后,我用在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本书太少人推荐了,但是确实是我第一本投资理财的课外书籍,而且真的是从中学会了许多知识。真心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

《巴菲特的第一桶金》读后感(三):48岁这年,巴菲特挣到第一桶金

这本书从手握120美元的巴菲特开始,一路追随时间的脚步,记录了他在48岁时,终于完成第一个1亿美元积累的故事,期间历经20多年,仅发生了22笔交易。有限的下注次数,却收获了辉煌的成绩。

杨天南老师作为译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深情写道: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求幸福的努力过程,就是将一手不够好的牌渐渐换成一手好牌的过程。巴菲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

巴菲特确实如此,他出生时拿到的牌并不好,家族虽有经商传统,父母的日子却很拮据,母亲甚至连定期教友的聚会都取消掉,只为节省29美分买咖啡的钱。但正是这段艰难岁月,让小小的巴菲特在5、6岁时,就发出了誓要摆脱贫穷的内心呼喊。

同样,在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A(BRK.A)$时,他拿到的也是一张平庸的牌:一堆日渐衰微的纺织业务,自嘲犯下了史诗级的错误。但就是这个江河日下的业务,成为了日后金融帝国的起点。他利用纺织业务产生的现金流,不断投资了优秀的公司,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将这副不够好的牌换掉,为曾经错误的决策,做出了完美的修正。

专注于热爱的事情

巴菲特在5岁那年,就在自家的门口摆摊销售口香糖,长大后又做起报纸递送员,送了60万份报纸,挣到5000多美元,他从小就表现出做生意的兴趣特质,一直沿着自己热爱的方向前进,以至于高中毕业后进入沃顿商学院,发现偏离了人生规划,第二年就辍学了,被同学形容为:“第二年,他人间蒸发了。”

给我的启发是,当人生陷入困惑的时候,往往并非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没有定义好自己的人生主题。解决的办法是做减法,如果减少到只有唯一的方向,就趋向于要去思考:属于自己的第一等事,究竟是什么?也许不同时期的答案不同,但应往这个方向去思考、探索。

关机长在最近的文章《幸福容易吗?这才是心流的真正目的》里,给幸福下了一个定义,我深表认同,引用在这里:“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由此我也联想起最近在读书会分享的《孔子求职记》里,有一段夫子描述自己的话:“学道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夫子热爱学道和育人,发奋到忘记吃饭和忧愁,不知不觉人就老了,如果整个人生都在这样的热爱中度过,该是多么美妙的心流体验。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都曾体验过心流时刻:当你真的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往往会忘记空间和时间,直至恍惚出神的境界。这就是心无旁骛所带来的喜悦感,是一种高级而奢侈的快乐。修行的过程,就是让这段心流的体验延长,直至充满整个人生。

我很喜欢皮克斯出品的一部电影,叫《心灵奇旅》,里边儿的主角之一22,就是一个对人间提不起兴趣的灵魂,它找不到自己的火花,常陷入挫败带来的负面情绪之中。直到钢琴家告诉他:火花并不是一个人生目标,而是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当你想要认真生活,拥抱当下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了。

这正道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困境:行色匆匆,奔波劳顿,一心希望赚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最好早日达到财务自由,周游世界,再考虑下一个阶段的事。此种心态导致了从事的工作变成以收入为导向,而并非源自喜欢,更没有为将来喜欢的事情,做好必要的财务规划和学习准备。

这种将人生分作两段的思路设计,同时存在两个明显的弊端:

1.青春耗尽之前,没有实现预期的财务健康,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2.实现了财务健康,再去寻找热爱,会发现难以找到,陷入新的迷茫。

前几日,一位携程前同事来公司喝茶,我和他聊起了“微创业”这个话题:

在我看来,创业之路,不只是那种格局宏大的、时不我待的、激情澎拜的,如同互联网公司创业的节奏那样:找到一块蓝海、快速融资、烧钱做大、尽快上市。

创业也可以是起步微小的,缓缓前行的,就在静静的阅读、写作时光里,就在与喜欢、信任、欣赏的人相处之中,实践一份喜欢的事业,随着时间流逝,体会到那种专注、喜悦、平静的生命状态。

其实,在找到心中热爱的那个瞬间,护住这个火花,不使其被现实的狂风熄灭,创业就已经开始了。之后的日子,就是守护和专注在这一份热爱上,耐心打磨和提升自己的价值,创造必要的因缘和外部世界做连接,直到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有资源、有条件,将热爱转化成全职的工作,获得完整的安放时间的权利。

这种自由的获得,是内心踏实的,是在喜悦渐生,忧虑渐消下的自然而然,不会像暴发户一般,突然获得一笔解决问题的钱,大肆消费之后,再度陷入迷茫和空虚。

日复一日的时间复利

1973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巴菲特举行了股东大会,但是几乎没什么人来参加,只有他同班同学的兄弟俩前来。三个人就投资的话题,聊了几个小时,以全天候问答的方式进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从当初的2个人参加,发展到如今4万多人,成为全世界投资人的朝圣之旅,巴菲特的影响力也和伯克希尔的股价一样,呈现出复利增长的态势。

复利,传说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来自在时间流逝中的点滴正向累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力量。巴菲特将自己信奉的理念、正确的事情、绝佳的主意,持续贯彻许多年,最终随着时间展开,呈现出复利增长的态势,这种成长虽然缓慢,却是有源之水,厚积薄发,终成大气磅礴之势。

前文提到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开了下去,现场观众从最初的2个人增长到了4万多人。他每年写给投资人的信件,至今已经坚持了60多年,共150多万字,被众多读者奉为投资界的圣经,杨老师更是称其为人生航船的压舱石。他用毕生精力全心打造了一件伟大的作品,那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金融帝国,公司的股价成长为世界第一,买一股就需要45万美金。

就我有限的人生和社会观察:时间总是对正确而缓慢的力量,给予丰厚的奖赏,对迅疾而强烈的力量,予以适时的纠正。或许这正应了《道德经》里的的那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弱地动起来,无惧风雨,永不止步,正是体现出了生发的气息。完成一个小循环后,也应及时抽身,开始下一个循环,避免落入物极必反的境地。

草木即使在落叶的季节,内部生发的力量也不曾停下,只是凋零的力量暂居上风。人也如此,既面临生死的大周期,也面临生命旅途中顺境和逆境切换的小周期,只有把生发的力量藏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一日也不虚度,心态上就超越了外在的境遇,结果上也终会收获时间的奖赏。

如此说来,复利规律,就是时间给予生命专注者的报偿,背后暗合的就是生生不息之道。草木飞长,四时有序,周期演变,万物荣枯。正如同我们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吐故纳新,老的细胞死掉,新的细胞产生,一刻也不曾停止,这就是万物都遵循的天道所在。

然而,人性总是趋懒避勤的,能躺着绝不站着,能休息绝不奔跑,怎样才能让自己每天都处在生生不息的状态呢?上文提到的内心热爱,是前提条件。另外还有两条机制设计:

其一:设计外在的“迫”力

杨老师在金石年会的演讲中提到一句话:“若非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才华?”人无自律,必有他律,为了免受生活的压“迫“,就要主动设计对自己形成“迫”的力量。

年初我计划全职做投资时,意识到了修心的重要,希望达到不受市场涨跌而动其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我的具体计划就是读透圣贤书,作为修心的早课,至今已经坚持292天。因缘推动,正好身边有好友愿意一起读,本着边际成本增量不大的原则,和复旦同学一起成立了读书会,至今已经运行140天。这个读书会,设计的就是每天领读制,“迫”使自己每天都要读点圣贤书。

现在,对投资而言,我已经做到了心不随股价而动的既定目标,生活中也基本能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对情绪的控制和运用功力见长。现在准备再设计一个“迫”,就是要在读友会上分享投资感悟,一方面迫使自己系统学习投资理论,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一方面传播正确的投资思想,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追求一举多得,依然从研读和学习杨老师的一系列经典书开始。

现在我的早课也变成了上、下部分,契合了“一心正念投资修行”的人生主题,依然是发十年大愿,持之以恒。如果说设计“迫”也需要仪式感的话,那么在郑重写下的这一刻,这个“迫”就显得更有力了。

其二:置身于好的环境

巴菲特似乎天生就是拥有内部积分卡的人,当他决定是否要做和坚持某件事情,并不依赖外在的反馈,或者改变自己以迎合市场。他在喧闹的人群中反觉不自在,更乐意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比如1973年的股东大会只有2个人出席的时候,他并不觉得尴尬,和面对4万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连大会的核心内容都基本一样。

普通人则更多依赖外部积分卡的打分,来评价和调整自己,以求迎合外在,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只有在获得外部的正向激励后,才更有动力坚持下去。此时,我们就需要寻找或构建拥有良好外部积分卡的环境,方法是挑选那些互相喜欢、信任、欣赏的人,为你打分,把自己放到充满真诚赞美和正向激励的环境中,如此以来:

那些看似的坚持,也变成了志同道合者的同行。

那些看似的竞争,也就变成了欢声笑语的旅途。

珍惜信誉如同生命

巴菲特家族的祖上,有一位叫泽布隆.巴菲特的老人,他在写给21岁孙子,悉尼.巴菲特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要指望一口吃个胖子,但我也希望今年春天生意更加红火,如果不行的话,赶紧关张,把欠债还清,保护好你的信誉,因为这比金钱还重要。”

可见巴菲特长大后形成的做人和经商的理念,有来自家族的继承,这种视信誉比金钱贵重的基因,也体现在他后来的一句名言上:“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而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如果你想到这一点,你做事的方式就会不同。”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成本,是信任成本,建立在个人信誉基础上的好名声,就是靠一言一行的累积得来。本书中巴菲特和凯瑟琳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即使像巴菲特这样的大人物,要赢得《华盛顿邮报》的掌舵人凯瑟琳的信任,也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争取得来。

他首先有识人之明,识别出凯瑟琳是《华盛顿邮报》的关键人物,毫无保留地和她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真诚赞美她的聪明能干,在她遭遇困难时并肩共度。后来,两人发展到互相视为知己,凯瑟琳作为贵族中的贵族,也成为引领巴菲特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导师。

1974年,巴菲特受邀加入了华盛顿邮报董事会,终于将自己的影响力体现在了席位上,但他一定也毫不在意,一如既往信任凯瑟琳。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两人的相遇、相知,共同成长的美好故事,发生在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后,股价没涨的3年期间。

巴菲特的美名传播开来之后,开始有家族企业希望找到他,托付自己的公司,因为这些企业家知道,巴菲特会像爱护自己的名声一样,爱护自己创立和付诸毕生心血的公司,同时给予他们继续掌控公司的权利。

一个好名声建立不易,需要经年累月之功,但一旦建立起来,就如同一坛酒散发出了清香,也如一个习武之人,佩上了行走江湖、匡扶正义的利剑,一旦体会到被众人信任的美妙,就很难再去做有可能失去它的事情。

由此联想起最近娱乐圈的大新闻:王力宏事件。这个始终阳光、干净、帅气,唱着“你就是我的唯一”俘获众多粉丝的男人,亲手将自己多年打造的正面形象,打碎了一地。如果他真的知道:这个好名声,才是自己的“唯一”,是否还会选择走一条自我沦落的路呢?结局也早就写在了歌词里,名声一旦失去,“回去谈何容易”。

船长远航

在杨老师流畅优美的文笔陪伴下,精读完了这本投资经典,这段美好的阅读时光,像是跟随在巴菲特身边,共走了一段学习和创业的长路,掩卷长思,感慨不已。

从11岁购买第一只股票开始,到19岁读到《聪明的投资者》,追随恩师格雷厄姆,创立合伙公司,在投资并购领域大展拳脚。这个纯朴上进的小镇青年,经过了36年的努力,终于在48岁这一年,挣到了1个亿美金。

这足够有分量的第一桶金,代表那个5岁就发誓要摆脱贫穷的孩子,向世界正式宣告:如今的巴菲特,不再缺钱了。

他既犯过里程碑式的错误,也做出过智勇双全的壮举。他选择和喜欢、欣赏、信任的朋友交往,深情相待,投桃报李,风雨同舟之中,欢声笑语不断。

无论经历顺境,还是逆境,他内心对成功的渴望,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真诚待人的人格品质,始终一如清澈的少年。

他不断地拿牌、打牌、换牌,直到手里终于变出了一张王,整合出伯克希尔.哈撒韦金融帝国的雏形,他自己也成为了王,像杰克船长一样昂首立于船头,展帆驶向更广阔的人生

作者微信公众号:一心正念投资修行 链接:/1820626305/207370643 来源:雪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