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七年之痒 很多人迈不过去的槛

七年之痒 很多人迈不过去的槛

时间:2018-11-10 14:33:10

相关推荐

七年之痒 很多人迈不过去的槛

前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加心理学书籍的阅读,七年之痒的案例逐渐在脑海中留下痕迹。也常在情感主播的评论里,看到这样的字眼,“结婚七年了,今年离婚”、“我不想继续挽回了,就放手吧”,每个地区无时无刻不在上映着诸如此类的案例。常听到七年之痒,以为这距离小编很遥远,结果这事情就发生在小编周围了,那就深入了解一下。

七年之痒

“七年之痒”是一个舶来词,源自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同名影片。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结婚七年的男子,被女房客撩拨得心猿意马,整日对其想入非非,但最后还是幡然省悟,悬崖勒马,回到妻子身边。

按照词义,七年之痒很容易被理解为到婚恋第七年才产生的不轻不重的问题,一般常被称为审美疲劳。

不过,七年之痒并非真的指第七年才产生问题。问题呢很早就产生了,但彼此都忍受着,都在给彼此留了机会。然而,当忍受到达一定限度后,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因此,七年之痒可能不是轻轻地痒,而可能是大问题,因为许多婚姻或恋爱关系就在此结束了。(突然想起徐峥之前的一句台词,人家都说是七年之痒,我从来没讲过)

婚姻中,经常有这样两种说法,“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痒、十年之伤”、“一年之守,三年之痛,七年之痒,十年之约”。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意思也显而易见,就是在教会人们借助区别于动物的独有思考能力去解决伴侣间的矛盾,从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心理学上,“七年之痒”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是,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第七年,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七年之痒意味着成熟,人们至少有两次童年(儿童、爱情)。第一次童年,是零至六岁。心理学理论认为,六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七年之痒如此普遍,意味着第二次童年也可能是六年。

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第二次童年,我们有了相当的主动权,我们选择恋人,我们选择结婚,我们选择分手……

第一次童年,我们希望自主,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父母。童年越痛苦,改造意愿就越强,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造愿望很少被实现。

第二次童年,会再现我们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时光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被改变了。

第一次童年,当我们“成熟”时,即人格基本定型时,是六岁。做父母的多有体会,六岁的孩子和五岁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差异或许是,六岁的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改造父母的愿望,他们学会了接受事实,接受“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不过,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已。

第二次童年,第六年时极可能会重现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前六年,我们潜意识深处的渴望——改造父母、纠正童年的错误——又被唤醒,我们把这个愿望投射在恋人身上,像六岁前渴望改造父母一样而渴望改造他们,但到了第六年,我们再次发现,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得再次放弃这个改造梦。

突然想起一句,源于农村的俗语:前院水往后院流。这大概就会理解为两辈人之间的轮回,孩子会在下一段旅程中寻找并重现之前美好的记忆,修复之前不美好的经历。夫妻两人,从丈夫的角度看,可能在重复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从妻子的角度看,可能也是重复自己童年时的一些经历。但这些可怕的命运重复是怎样发生的呢?三个字:潜意识!可能很多人会承认,从来都没有想过,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一定要请注意区分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

有人回忆她的七年之痒时说,她和前夫早就有了问题,但都一直忍着,都对自己说,给彼此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到了第六年,她和他都不想忍了,于是分居。分居一个月后,他好像放弃了幻想,不再渴望改变她,而开始改变自己,用一种新的方式与她相处。

然而,她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她拒绝改变自己,仍渴望改变他。也就是说,她仍在坚持心中的幻想,而不愿也不能与真实的他打交道。

结果,到了第七年,他们离婚。现在,她有些后悔,她说,假若自己当时能懂得这一切,不再总想着改变他,而开始自我改变,那么他们也许不必离婚。

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定是好的。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两个幻影,不管多么迷恋彼此,都不过是幻影而已。

后记

冲冲冲,原来二次输出真的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