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时间:2020-07-30 01:21:40

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 冯友兰

文化的融合,思想的碰撞,不断的思考和反思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宗师,以及传承不断的理论思想。

文明求同,文化求异。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表默。

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过禅宗)、道教的综合。 -- 任何的理论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在先行者基础之上的转化。或正,或反,亦正亦反。

一个人遇到不熟悉的新观念,就一定转向熟悉的观念寻求例证、比较和互相印证。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

人的生活方式受其经济背景的限制。

人会受到他自己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

富于暗示而又不很明确。 -- 中国人的特点。

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

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推己及人。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

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

仁、义是兼受。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

在为人处世中,贵重自己身体超过贵重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给予他;爱他自己超过爱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委托于他。 -- ?

轻物重生。无用对于他有大用。全生避害。

仁、义、礼、智。

杨朱的原则是利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充分发展了的人性。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

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线。每个事物总是正在变成别的事物。

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人在能够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然能力的时候,就很幸福。

假使我跟你辩,你胜了我,我不胜你,这就能证明你的意见一定正确吗?我胜了你,你不胜我,这就能证明我的意见一定正确吗?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内圣外王。 -- 自身修养 + 社会功用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帮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非的概念是每个人各大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观点上。

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

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认识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即得自传闻或文献);一类是来自推论的知识(即得自演绎,以已知推未知)。

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 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循名而责实,责成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做到该职务应当合乎理想地做到的一切。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

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有各种才能、各种职业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

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

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极大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

人活着,应当任我,不应当从人。就是说,人活着应当任从他自己的理性或冲动,不应当遵从当时风俗和道德。

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

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就是由私意而生的小智。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本心的表现。

中国人民话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

辩名析理。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很多的生词,很多没看懂,只能再读、再看、再理解。

转:冯友兰与顾颉刚的初次见面:沉默也是尊重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但他却有些口吃,再加上浓重的苏州口音,说话时很多初次接触的人都听不大懂。

有一年,顾颉刚因病从北大休学回家,寝室里的几个室友不远千里坐火车送他回苏州,途中要在上海转车。因为都忧心着顾的病和前途,大家情绪并不高。在车厢里,大家显得十分沉闷,都端坐在那儿闭目养神。顾颉刚为了缓解气氛,调动室友们的情绪,率先打破沉闷。顾颉刚把目光投向了邻座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身上,主动和对方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年轻人转过脸看着顾颉刚,却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

年轻人仍是微笑着点点头。一时间,两个人的谈话因为一个人的不配合有些冷场。

“你什么……时候……到终点站呢?”顾颉刚为了化解尴尬,没有在意对方的少言寡语,继续追问着。

年轻人依旧沉默不语。而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室友看不过去了,生气地责问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他可是北大的才子顾颉刚,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年轻人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室友不要为此与对方争执。室友见状,便不再理这个只会点头微笑的木疙瘩,而是转过身和顾颉刚开始交谈起来。

一时,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别处。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才发现那个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剩下果盘下压着的一张字条,一看,竟是那年轻人走时留下的: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学你说话,嘲笑你。

顾颉刚看完信心中感动,从此记住了这个善解人意的年轻人的名字。不久后,冯友兰考上北大,恰巧又分到顾颉刚所在的学院。顾颉刚再见到这个懂得尊重人的师弟,十分开心,便对他格外看重与照顾,经常一起讨论学问。冯友兰最终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两位大师的相交,成为一段佳话。

如果我们误会了一些人,不要急着去批评对方,即便有时对方是沉默的,但那也可能是一种尊重。

(来源: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全国十佳文摘期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