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世界秩序》摘抄

《世界秩序》摘抄

时间:2022-08-07 16:04:39

相关推荐

《世界秩序》摘抄

人的因素: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麦迪逊的《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追溯社会的演变时,他们探究“根深蒂固的人性”因素:每个人都有强大却易错的理性和与生俱来的“自恋”,二者相结合便使人“形成了不同观点”;人的能力不同直接导致“学历和财产不同”,“社会划分成不同的利益和党派”。虽然这些思想具体因素的分析及结论不同,但都从人性角度构建起理论框架,而人性的内在本质和显示体验是永恒不变的。(人性内在的本质就是强大易错的理性和与生俱来的“自恋”)

虚拟世界正在每天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一文化剧变对国家关系有何影响?决策者肩负着多重任务,其中许多是由他所在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决定的。他必须首先分析他所处的社会,因此自然需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没有对历史和未来的直觉,就无法做出判断。然后必须努力了解这条轨迹将把他和社会带向何方。他必须抵制诱惑,不能照搬过去的决策,因为未来的路上会发生停滞,也会有衰落。沿着从未走过的道路迁建需要睿智和勇气;需要睿智,是因为这个选择并非显而易见;需要勇气,是因为开始走这条路将会形单影只。伟大的政治家(丘吉尔、两位罗斯福、戴高乐和阿登纳)既有原件又有决心,而当今的社会越来越难以培养这些品质。

哲学家和诗人长期以来一直把思想分成三个部分:信息、知识和智慧。互联网聚焦于信息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越发复杂的功能被设计出来,尤其是能够对一些事实问题做成回应。搜索引擎能够越来越快地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可是,过度抓取信息可能反而抑制了知识的获取,让智慧更加遥不可及。*

诗人艾略特在《磬石》的合唱词中,捕捉到一点

我们在生活中丢失的生命去哪儿了?

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去哪儿了?

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去哪儿了?

事实很少不言自明,它的意义、分析和解释取决于环境和相关性。随着更多问题被当作涉及具体事实的问题,人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即每个问题都必须有一个可以追索的答案,问题和对此都不必深思熟虑,“上网查查”就行了。但是在国家关系(与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信息要想真的有用,就必须被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经验之中,逐渐成为实用知识。如果领导人能够偶尔达到睿智的水平,于这个社会来说就是非常幸运的。

从书籍中获取知识一种与互联网不同的体验。阅读比较花费时间,为了让这个过程更加轻松,文风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有关某个主题的所有书籍,更不可能穷尽所有书籍,把读过的内容总结归纳也不容易,所以向书本学习有利于概念思考,即能够识别比较的数据和事实,并把这种模式应用于未来。文风把内容与美学结合在一起,是读者与作者建立起关系,也是主题建立起关系。

传统上,另一个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私人谈话。几千年来,思想的探讨和交流,除了交换信息中的实质性内容,还涉及情感和心理维度。他能让人了解对方的信念和个性等无形的东西。当今的网络文化非常奇怪,使人不愿意面对面交流,尤其是一对一谈话。

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可以解决了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提取问题。数据可以不限量地可处理的形式有效存储。计算机提供了一些书籍时代无法获取的数据。它被高效包装,文风不在必要,记忆也无用武之地。当脱离环境处理一个决定时,计算机可以提供前无法想象的工具,但他也限制了视角。因为信息唾手可得,通信瞬间完成,随意对“意义”的关注度下降,甚至对“意义”也失去了清晰定义。这可能鼓励决策者不懂未雨绸缪而是坐等问题出现,把决策当成一系列的独立事件,而不是历史连续体的一部分。如果这样,操控信息将取代思考成为主要政策工具。(如果不能把每天发生的是当成连续体的一部分,那么,很多事就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无法进行事件内部的深度分析)

同样,互联网还有淡化历史记忆的倾向。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人们可以忘记那些他们认为可以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记住那些他们认为将会找不到的信息。”现在大量信息都可以从外部获得,互联网降低了记忆的动力。通信技术增加了人们都技术的依赖,技术被视为思想的辅助和媒介,而降低了人们向内求索的能力(探索和思考)。信息俯拾皆是,人们更愿意当研究者,而不是思想者。人类意识的变化可能改变人的性格和交流的本质,也会改变人类社会本身。印刷时代的人们与中世纪的先人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吗?在计算机时代,我们用肉眼看世界的方式会被改变吗?

两个人使用同一搜素引擎查询同一个问题,不一定得到同样的答案。真相的概念被相对化、个人化、失去了普遍性。信息被标榜为免费。其实,信息接受者支付的是供陌生人利用的数据,且会进一步影响他为了获得的信息。<<细思极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