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3-12-22 09:56:08

相关推荐

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火力发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除氧器是锅炉以及供热系统所使用的关键设备之一,在火力发电厂机组运行过程中,为保证锅炉给水溶氧合格,除氧器脱氧门必须一直保持一定的开度,将除氧器水箱中的氧气及其它气体入凝汽器中,一方面造成了热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凝汽器热负荷,为此人们设计了一些除氧器排汽回收装置,例如申请号为6231.8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除氧器排汽回收装置,其包括除氧器和轴封加热器,该系统的排汽管道与轴封回汽管同时与轴封加热器连接,在除氧器低负荷运行时,排出的蒸汽压力比轴封回汽管的压力低,会导致除氧器的排汽管道排气困难,影响除氧器的除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低负荷时除氧器排气不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除氧器、低压加热器、凝汽器,所述除氧器通过排气管A分别连接低压加热器和凝汽器,除氧器与低压加热器之间设有自动阀A,除氧器与凝汽器之间设有自动阀B,所述低压加热器的排气口通过管道A与凝汽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凝汽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B与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C与除氧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上设有蒸汽管A。

所述自动阀A与自动阀B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阀体、阀杆,所述阀体的内部设置有阀座,所述阀杆下部从阀体上部插入阀体内,阀杆下部设有阀芯,阀杆与阀体之间设有密封环A。

所述自动阀A上设有驱动器A,自动阀B上设有驱动器B,所述驱动器A和驱动器B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壳、膜片,所述外壳通过连接杆安装在阀体上部,所述外壳通过膜片分隔成上隔室和下隔室,膜片下部与阀杆连接,阀杆与外壳之间设有密封环B。

所述驱动器A的上隔室和驱动器B的下隔室与蒸汽管A连接,驱动器A的下隔室和驱动器B的上隔室通过与排气管A连接。

所述膜片的投影面积是阀芯投影面积5至8倍。

所述除氧器上设有蒸汽管B,所述蒸汽管B的蒸汽压力比蒸汽管A的蒸汽压力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除氧器的排气管上加装自动阀A和自动阀B,在除氧器的排气压力低时,直接将排气引入凝汽器中,保证除氧器的排气通畅,在除氧器的排气压力高时,将排气引入低压加热器中,从而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又可以降低凝汽器热负荷,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动阀A和驱动器A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除氧器,2-低压加热器,3-凝汽器,4-自动阀A,5-自动阀B,6-排气管A,7-管道A,8-管道B,9-管道C,10-驱动器A,11-驱动器B,12-蒸汽管A,13-蒸汽管B,41-阀体,42-阀座,43-阀杆,44-阀芯,45-密封环A,101-外壳,102-膜片,103-上隔室,104-下隔室,105-密封环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除氧器1、低压加热器2、凝汽器3,所述除氧器1通过排气管A6分别连接低压加热器2和凝汽器3,除氧器1与低压加热器2之间设有自动阀A4,除氧器1与凝汽器3之间设有自动阀B5,所述低压加热器2的排气口通过管道A7与凝汽器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凝汽器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B8与低压加热器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C9与除氧器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2上设有蒸汽管A12。

在除氧器1低负荷运行时,排气管A6的蒸汽压力较低,其热值也较低,此时,蒸汽管A12中的蒸汽将驱动器A10的膜片102向下推,使自动阀A4处于关闭状态,同时蒸汽管A12中的蒸汽将驱动器B11的膜片102向上抬,使自动阀B5处于开启状态,排气管A6的蒸汽通过自动阀B5后进入凝汽器3中,冷凝为为凝结水,从而保证了除氧器1低负荷运行排气通畅,在除氧器1高负荷运行时排气管A6的蒸汽压力比蒸汽管A12中的蒸汽压力高,此时,排气管A6中的蒸汽将驱动器A10的膜片102向上抬,使自动阀A4处于开启状态,同时排气管A6中的蒸汽将驱动器B11的膜片102向下推,使自动阀B5处于关闭状态,排气管A6的蒸汽通过自动阀A4后进入低压加热器2中,通过换热的方式加入凝结水,使凝结水的温度升高,提高热能的利用率,并降低了蒸汽管A12中的蒸汽流量,换热之后的蒸汽进入凝汽器3中,冷凝为凝结水,然后经过低压加热器2后进入除氧器1进行除氧,然后流出除氧器1进入锅炉中加热生成蒸汽。

如图2所示,所述自动阀A4与自动阀B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阀体41、阀杆43,所述阀体41的内部设置有阀座42,所述阀杆43下部从阀体41上部插入阀体41内,阀杆43下部设有阀芯44,阀杆43与阀体41之间设有密封环A45,阀杆43向下移动使,阀芯44堵住阀座42上的开孔,从而关闭阀门。

如图2所示,所述自动阀A4上设有驱动器A10,自动阀B5上设有驱动器B11,所述驱动器A10和驱动器B11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壳101、膜片102,所述外壳101通过连接杆安装在阀体41上部,所述外壳101通过膜片102分隔成上隔室103和下隔室104,膜片102下部与阀杆43连接,阀杆43与外壳101之间设有密封环B105,当上隔室103的压强比下隔室104的压强高时,膜片102带动阀杆43向下移动,当上隔室103的压强比下隔室104的压强低时,膜片102带动阀杆43向上移动,从而起到根据不同压力自动进行开关的作用。

所述驱动器A10的上隔室103和驱动器B11的下隔室104与蒸汽管A12连接,驱动器A10的下隔室104和驱动器B11的上隔室103通过与排气管A6连接,在除氧器1低负荷运行时,驱动器A10的膜片102向下压,关闭自动阀A4,同时驱动器B11的膜片102向上抬,开启自动阀B5,在除氧器1高负荷运行时,驱动器A10的膜片102向上抬,开启自动阀A4,同时驱动器B11的膜片102向下压,关闭自动阀B5,启动自动调节的作用。

所述膜片102的投影面积是阀芯44投影面积5至8倍,由于在关闭阀门时,阀芯44会受到蒸汽向上的作用力,因此膜片102所提供的下压力需要比阀芯44受到的作用力大,而在相同的压强下,气压的作用越大,压力越大。

所述除氧器1上设有蒸汽管B13,所述蒸汽管B13的蒸汽压力比蒸汽管A12的蒸汽压力高,使得排气管A6中排出的蒸汽可以进入低压加热器2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除氧器(1)、低压加热器(2)、凝汽器(3),所述除氧器(1)通过排气管A(6)分别连接低压加热器(2)和凝汽器(3),除氧器(1)与低压加热器(2)之间设有自动阀A(4),除氧器(1)与凝汽器(3)之间设有自动阀B(5);所述低压加热器(2)的排气口通过管道A(7)与凝汽器(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凝汽器(3)的出水口通过管道B(8)与低压加热器(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2)的出水口通过管道C(9)与除氧器(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2)上设有蒸汽管A(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阀A(4)与自动阀B(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阀体(41)、阀杆(43),所述阀体(41)的内部设置有阀座(42),所述阀杆(43)下部从阀体(41)上部插入阀体(41)内,阀杆(43)下部设有阀芯(44),阀杆(43)与阀体(41)之间设有密封环A(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阀A(4)上设有驱动器A(10),自动阀B(5)上设有驱动器B(11),所述驱动器A(10)和驱动器B(11)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外壳(101)、膜片(102),所述外壳(101)通过连接杆安装在阀体(41)上部,所述外壳(101)通过膜片(102)分隔成上隔室(103)和下隔室(104),膜片(102)下部与阀杆(43)连接,阀杆(43)与外壳(101)之间设有密封环B(10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A(10)的上隔室(103)和驱动器B(11)的下隔室(104)与蒸汽管A(12)连接,驱动器A(10)的下隔室(104)和驱动器B(11)的上隔室(103)通过与排气管A(6)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102)的投影面积是阀芯(44)投影面积5至8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氧器(1)上设有蒸汽管B(13),所述蒸汽管B(13)的蒸汽压力比蒸汽管A(12)的蒸汽压力高。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除氧器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除氧器、低压加热器、凝汽器,所述除氧器通过排气管A分别连接低压加热器和凝汽器,除氧器与低压加热器之间设有自动阀A,除氧器与凝汽器之间设有自动阀B,所述低压加热器的排气口通过管道A与凝汽器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凝汽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B与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C与除氧器的进水口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除氧器的排气管上加装自动阀A和自动阀B,在除氧器的排气压力低时,直接将排气引入凝汽器中,保证除氧器的排气通畅,在除氧器的排气压力高时,将排气引入低压加热器中,从而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又可以降低凝汽器热负荷,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赵祥飞;周坤运;陈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12.27

技术公布日:.11.08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