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时间:2019-03-25 15:16:35

相关推荐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知特点,是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而教师作为人类的启蒙,科学的传导者,在新课标下应该怎样实现化学实验的教学,真正达到“教和学”的真正目的,我作为一句普通教师,谈论个人的几点教学方法。

一、把握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特点,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书(浙教版)中的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增加多种形式的实验课,实验内容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开展“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独立思考中才能反思悟法,才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也就是说创造力犹如人的智力中的宝藏,需要开采和挖掘。可见学生创造力的发挥,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培养,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化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问题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头脑所产生对事物的疑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个体去积极思维、去探究、去解答疑惑。正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创设头号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探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如案例1: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实验桌上给出了注射器、底部有洞的破试管、锥形瓶、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U型管、橡皮管、橡皮塞、单孔橡皮塞、带支管的烧瓶、玻璃导管、漏斗、铜丝、水槽、酒精灯、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铁架台……等仪器。钱进问:“老师,今天桌上放这么多仪器干什么?”老师说:“问得好,你们猜想一下,钱进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想了一会儿,莫之超说:“看哪组设计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数量多。”老师说:“今天老师要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上述某些仪器或生活代用品或其它仪器,你们能设计出几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认为最理想的装置是哪组装置?为什么?在选择仪器时应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哪一组装置与众不同?”此问题情境一出,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思维、讨论比划、尝试,力图设计多组装置,力求自己设计的装置物利用的意识。现实录课堂上讨论探究出的比较有创意的N组方案。

如案例2 制取和检验

学生在做制取氧的实验时,由于要连续收集两瓶氧气,又由于学生的操作不熟练,往往白白浪费不少氧气。在进实验室之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减少氧气的浪费时,学生做了好几个实验设计,又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用大集气瓶或锥形瓶用排水法一次收集完氧气,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同时用另一小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使用完后再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另一瓶氧气。这样可以从容不迫地操作,不浪费氧,又练习了两种收集氧气的方法,还可收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三)实验观察对比,学习探究方法

观察对比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观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辅助工具,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系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观察主要靠观察者的视觉、听觉、大脑(思维)和动手记录来完成。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把他的成功归功于观察能力,他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实践训练中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观察的经验,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是提高敏锐洞察力的重要途径。比较对比是思维的一种方法,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对比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智力劳动。对比无论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还是在理信纸研究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比较法可以促使人们进行创机关报和智力活动,在对比寻找事物的异同。新教材(指浙教版科学教科书)与旧教材(指浙教版初级中学自然科学教科书)相比,加大了对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所以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发现有价值的观点,进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知识的真谛。

案例1:如在演示泡沫灭火器原理的实验时,我先向吸滤瓶中注入1/3体积的水,然后倒转,学生观察到:水很难从侧管流出。然后取下瓶塞,将水倒出,再加入碳酸钠浓溶液,放入盛浓盐酸的小试管,盖好瓶塞迅速倒转。学生观察到从侧管喷出大量的泡沫。这样一对比,学生自然容易想到:瓶内的压强增大了,从而得出“瓶内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的结论。

案例2: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让同学们从生活中一些饮料看起来透明的,打开后,冒气泡,因为有什么物质?如何鉴别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设计了如下探究方案进行对比:(1)在雪碧饮料中加入紫色石蕊;(2)在稀醋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中分别加入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在水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由现象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4)把浸有紫色石蕊的滤纸条晾干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干燥集气瓶中,由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5)在滴有几滴紫色石蕊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6)把第(5)步试管中的液体取一半加热,另一半作对比观察。同学们通过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在探究对比中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案例3: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原料时,请同学们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纯碱、大理石和盐酸、硫酸都能反应,都能产生CO2气体,但为什么仅仅选择大理石和盐酸制取CO2?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对比:(1)纯碱和盐酸;(2)纯碱和硫酸;(3)大理石和盐酸;(4)大理石和硫酸的实验。纯碱与酸的反应比较快。大理石与硫酸的反应,一开始有气泡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气泡逐渐减少直到消失。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无以上现象,且瓜速度缓和。通过实验对比,同学们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料应从反应条件的难易、反应速度的快慢、反应原料是否易得、是否便于收集……等因素考虑。

案例4: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更好地应用燃烧的化学现象和气体密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事例作出科学的解释,让学生做了以下实验:(1)烧杯中放入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沿烧杯左边杯口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哪只蜡烛先熄灭?为什么?(2)若不倾倒二氧化碳,改成把一个玻璃片盖在烧杯上,哪只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学生通过做对比实验,讨论后明白: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与周围空气温度基本一致,又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气体沿着烧杯壁下沉。而盖上玻璃片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温度比周围空气要高许多,因而密度变小上升,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而上边的蜡烛先熄灭,从而统一了认识。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学生在做“实验: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在填写实验报告时,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所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所产生的现象作出相应的解释,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我都要留出3-5分钟,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初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时,我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模仿外,还将操作要点以“口诀”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使用胶头滴管应“担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触壁”;以及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在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时,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从学习氧气实验室制法开始,就向学生提出四点学习要求:1、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2、了解实验仪器、装置;3、学会正确操作方法;4、掌握气体的检验方法,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加以巩固。到了氢气实验法制取教学时,则侧重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回忆对比O2、CO2实验室制法时,归纳出“学习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指导对实验室制法的研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仅知道“是什么”,能够提出“为什么”,继续追问“还有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和探索“怎么做”。当然,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当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实际,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是义务教育新大纲提出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以上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认识科学,才能获得对科学的真正理解。然而就象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一样,它的发展也有一个阵痛的过程,三年实践下来,也有许多迷惘和困惑,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与继续探究;比如在教学时间上的调控,在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上的把握,还有实验器材的短缺,以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探究学习的深入程度,我们中有些教师可能不敢大胆地去尝试。但我们相信,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探究学习必将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