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压缩机及其润滑液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压缩机及其润滑液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19-06-12 16:17:09

相关推荐

压缩机及其润滑液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名称:压缩机及其润滑液分离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在容器内具有对冷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该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的液体的贮液部。

背景技术:

这种压缩机通过容器与制冷循环连接而成为密闭状态。压缩机构部若被驱动,则通过容器的吸入口吸入制冷循环内的冷媒,经过对其压缩排出到容器内后,从容器的排出口供给制冷循环,以此重复。与此同时,贮存在容器内的贮油部的润滑油,直接或通过冷媒的输送而供给到包括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对所述滑动部进行润滑。由此使运转无需维修成为可能。而由于这样的润滑机构,故在从压缩机构部排出并供给于制冷循环的冷媒中含有润滑油。冷媒中含有的润滑油对制冷循环造成功能降低。另外,许多润滑油同时在制冷循环中循环而使容器内的滑动部的润滑不足,因此,要弥补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贮油部及注油量增大而使压缩机大型化、重量化。

因此,以往,在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中的润滑油供给于制冷循环之前,经离心分离后返回容器的贮油部的技术已为人所知(譬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日本专利特开平07-151083号公报,以及专利文献2,即日本专利特开11-082352)。这些都是对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采用所谓的旋风方式来离心分离润滑油。具体地说,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是从切线方向导入设成与轴线成直角方向的圆筒状的离心分离室的上部,并使导入的冷媒形成沿着圆筒面向下的螺旋流,而将伴随着冷媒的润滑油予以离心分离,离心分离后的冷媒从离心分离室的下部向上方离开其中央部而供给制冷循环,离心分离出的润滑油从离心分离室的下部喷到容器内,返回到贮油部。

专利文献2的记载的内容是,离心分离后的润滑油是平行地喷向贮油部的油面而不会使油面波动,由此,贮油部的润滑油水平一定,而使润滑油稳定供给到滑动部,另一方面,可防止由于贮油部的润滑油油面的波动而向离心分离室倒流。

然而,上述密闭型压缩机装在汽车的冷、暖气设备上使用,由于在环境与能源问题的高涨中而要求车辆的轻量化。尤其,电车和混合汽车在电动行驶时,达不到汽油车水平的驱动力,因而车辆的轻量化成为问题。这里,比较重型的压缩机,特别一并内藏有大型化、重量化的电动机的电动压缩机被装在车辆上,因此小型轻量化成为重要课题。

上述传统的压缩机所采用的旋风方式的润滑油分离机构,需要可以确保被推压的润滑油残存到离心分离室的圆筒面、并朝向离心分离室下部的离心分离中的冷媒流动和到达离心分离室的下部并向上方离开其中央部而欲排出的离心分离后的冷媒流动的宽度。因而,即使设置隔离这些流动的圆筒壁,分离机构的直径也比较大,在压缩机内占据的轴线方向空间大,所以妨碍小型化和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小空间分离润滑油进而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压缩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压缩机,在容器内具有对冷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该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等的液体的贮液部,其一个特征在于,在容器内,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的冷媒由冷媒导入口导入、围绕压缩机的轴线而使流转液体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冷媒返回口返回到容器的排出口侧的冷媒流转通道,同时所述离心分离的液体返回到容器内的液体返回口设成在冷媒流转通道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

这样的结构,冷媒流转通道是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并朝向排出口的途中冷媒由冷媒导入口导入,围绕压缩机的轴线流转后,从冷媒返回口返回到排出口侧。此时,冷媒流转通道利用随着通道形态的离心力或离心力与碰撞作用而分离被流转的冷媒所含的液体,并一边残存在冷媒流转通道的离心方向侧或及重力方向侧的通道壁面上、一边使冷媒前进从冷媒返回口返回容器内。分离出的液体,由于通过位于中途通道壁的液体返回口,且其从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并具有重力方向成分的方向,所以不会看见冷媒喷出而返回到容器内。由此,冷媒流转通道仅使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向单方向流转、可以分离冷媒和液体,而且可以不是旋风方式的宽通道,另外,在容器内侧由于能得到较长的流转距离并与之成正比的液体分离性能,所以,媒流转通道在圆周方向细长,而压缩机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极小,从而实现压缩机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

本发明压缩机,还可以倾斜或横向设置,在容器内具有对冷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等的液体的贮液部,其另一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的冷媒由容器内上部的冷媒导入口导入、围绕压缩机的轴线周围而使流转液体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容器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返回到容器的排出口侧的冷媒流转通道,同时将所述离心分离的液体返回到容器内的液体返回口设成在冷媒流转通道的成为低位侧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

这样的结构,冷媒流转通道是位于压缩机的倾斜或横向的轴线周围,可以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并朝向容器的排出口的途中冷媒,由位于离开贮存于容器内液体的容器内上部的冷媒导入口不影响储存液地导入,在所述轴线周围流转后,从离开贮存于容器内液体的容器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不影响储存液地返回到容器的排出口侧。此时,冷媒流转通道利用随着通道形态的离心力或离心力与碰撞作用而分离被流转的冷媒所含的液体,而且一边残存在冷媒流转通道的离心方向侧或及重力方向侧的通道壁面上一边使冷媒行前进,并由容器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返回容器内。分离出的液体,由于利用汇集在冷媒流转通道的低位并通过设在该低位侧的中途通道壁的液体返回口,从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且具有重力方向成分的方向,所以,不会看见冷媒喷出而平静地返回到容器内储存液附近或其液体内。由此,冷媒流转通道仅使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向单方向流转,可以分离冷媒和液体,而可以不是旋风方式的宽通道,另外,在容器内侧由于能得到较长的流转距离并与之成正比的液体的分离性能,所以冷媒流转通道在圆周方向细长,而在压缩机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极小,从而实现压缩机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

本发明以上的目的及特征由以下的详细说明及所示图形表明。本发明的各特征可以以其单独或尽可能的各种组合而复合采用。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形态的压缩机的冷媒与润滑油的分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表示具有形成图1的分离机构的冷媒流转通道的凹条的基板,图2A是主视图,图B是在一个角度看到的剖视图,图2C是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剖视图。

图3表示与底板一起形成冷媒流转通道的盖构件,图3A是主视图,图3B是剖视图。

图4是具有图1的分离机构的压缩机整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关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压缩机,结合图1~图4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形态如图4所示,是通过位于压缩机1的主体部周围的安装脚2设成横向的卧式制冷循环用涡旋压缩机,在压缩机1的容器3内装有压缩机构部4及驱动它的电动机5,具有对供给到包括压缩机构部4的各滑动部的润滑的液体予以储存的贮液部6。使用的冷媒为气体冷媒,但含有液体冷媒时可与从冷媒分离的液体同等处理分离。作为供给各滑动部的润滑和压缩机构部4的滑动部的密封的液体,采用润滑油7等液体。另外,相对于冷媒是具有相溶性的。可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基本上,压缩机在容器内只要具有对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该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等的液体的贮液部即可。

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的压缩机构部4如图4所示,使叶片分别从固定端板11a、旋转端板12a竖起的固定涡旋零件11与旋转涡旋零件12啮合而形成的压缩空间10,在依靠电动机5通过驱动轴14而使旋转涡旋零件12相对于固定涡旋零件11作圆形轨道运动时,伴随着移动使容积变化,由此在从外部循环开始的图4中,按照虚线箭头所示的冷媒30的吸入、压缩及向外部循环排出的过程是通过设在容器3的吸入口8及排出口9而进行。

与此同时,贮存在贮液部6的润滑油7由驱动轴14驱动容积泵13等或利用容器3内的压差等,随着旋转涡旋零件12通过驱动轴14的旋转驱动而向旋转涡旋零件12的背面的储液部21或及储液部22、图示例为储液部21供给。供给该储液部21的润滑油7,一边再通过旋转涡旋零件12按照节流阀23等所定限度的量供给到旋转涡旋零件12外周部的背面侧以支撑旋转涡旋零件12,一边将所述润滑油7通过旋转涡旋零件12供给到旋转涡旋零件12的叶片顶端的、与固定涡旋零件11之间保持密封构件一例的末端密封24的保持槽25,以实现固定、旋转涡旋零件11、12间的密封及润滑。

在压缩机1上,设有使从压缩机构部4的排出口31向容器3内排出的冷媒30绕压缩机1轴线X流转的冷媒流转通道34。该冷媒流转通道34通过从冷媒导入口32,如图1、图2所示按虚线箭头所示将冷媒30导入,如图2A、图3A所示按虚线箭头所示绕压缩机1轴线X流转,而被冷媒30所混合相溶包含的润滑油7如图2A、图3A所示,按实线箭头所示一边离心分离一边离心、碰撞分离而从冷媒返回口33返回到容器3的排出口9侧。另外,冷媒流转通道34在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的流转方向脱离的方向而设有使所述离心分离的润滑油7返回到容器3内的液体返回口35。

冷媒流转通道34如图1、图2A~2C一个例子所示,具有与压缩机构部4、电动机5共同的轴线X,在靠近容器3的内侧的两端部具有大致同心且曲率大的大弯曲部34a,在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曲率半径比所述大弯曲部34a小的小弯曲部34b、大致为直线部34c,作为整体,使冷媒30流转,并离心分离冷媒中的润滑油7。当冷媒30从大弯曲部34a进入小弯曲部34b时,当从直线部34c进入小弯曲部34b时,根据冷媒30流转方向变化的急剧度,冷媒30与通道壁34d碰撞,由于该碰撞作用而可以碰撞分离润滑油7。

这种碰撞分离是冷媒30的流转方向变化越急剧越强烈而且可提高分离效果。对此可以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途中设置转弯部和碰撞壁等。如图2A假想线所示的例子,是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液体返回口35的下游侧设置碰撞壁36,使流过液体返回口35要返回容器3内的冷媒30碰撞以实现润滑油的分离。如图2A虚线所示的该碰撞壁36,如果设在液体返回口35的下游侧很近的位置,则可以一边使欲流过液体返回口35的冷媒30碰撞而进一步促进润滑油7的分离,一边拦住到此时由冷媒30分离出的润滑油7防止向下游转移,并提高通过液体返回口35往容器3内的回收率。当然,在碰撞壁36的下游侧具有分离润滑油7的部分时,在此分离出的润滑油7返回到所述液体返回口35需要无障碍的逃逸道或在碰撞壁36的下游侧设置别的液体返回口使其返回容器3内。这种碰撞壁36,由于在与冷媒流转通道34的相对壁之间还会形成冷媒流转通道34变窄的所谓颈缩部,所以利用这种颈缩部也可以进行冷媒与润滑油的分离。当然,颈缩部可以与碰撞壁36的有无无关而设置,因此,碰撞壁36也可不形成所述颈缩部,而挖开冷媒流转通道34的相对壁,形成逃逸部。

冷媒流转通道34将从压缩机构部4向容器3内排出并前往排出口9的途中的冷媒30由冷媒导入口32导入,在压缩机1的轴线X周围按图1、图2A所示的虚线箭头流转后,从冷媒返回口33返回到排出口9侧。此时,冷媒流转通道34利用离心力或离心力与碰撞作用而分离被流转的冷媒30所含的润滑油7,而且一边残存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离心方向侧或及重力方向侧的通道壁面上、一边使冷媒30前进由冷媒返回口33返回容器3内。分离出的润滑油7,由于通过位于中途通道壁的液体返回口35,从冷媒30的流转方向离开且具有重力方向成分的方向,所以不会看见冷媒喷出而返回到容器3内。这样,润滑油7通过液体返回口35往容器3内的回收,是液体返回口35相对于冷媒30的流转方向越在直角以下的锐角方向,越可在与重力方向一致的方向顺利进行,回收率也高。

以上结果是,冷媒流转通道34仅在单方向使从压缩机构部4排出的冷媒30流转即可分离冷媒30与润滑油7,而且可以不是旋风方式那样的宽通道。此外,在容器3内侧由于得到与其周长接近的较长流转距离并能发挥与之成正比的分离性能,所以,即使冷媒流转通道34在压缩机1的轴线X方向的宽度极小,也不会降低润滑油7的分离性能,且能实现压缩机1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图4所示例子的冷媒流转通道34的尺寸为压缩机1的轴线X方向的长度的大致1/24左右。

另外,对于设置前述那样的冷媒流转通道34,是考虑到本实施形态为卧式的压缩机1,在包括轴线X为倾斜的特别情况,为了将从压缩机构部4向容器3内排出的冷媒30由如图1、图2A、图4所示的容器3内上部的冷媒导入口32导入,在压缩机1的轴线X周围按图1、图2A的虚线箭头所示流转,并且使润滑油7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容器3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33返回到排出口9侧而设置冷媒流转通道34,同时在成为低位侧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30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设置使所述离心分离的润滑油7返回到容器3内的液体返回口35。图示例的液体返回口35与重力方向一致。

这种冷媒流转通道34在压缩机1的倾斜或横向的轴线X的周围,位于如图1、图2A、图4所示的位置,可以将从压缩机构部4向容器3内排出并前往排出口9的途中的冷媒30由位于离开贮存在容器3内的润滑油7的容器3内上部的冷媒导入口32不影响贮存润滑油7地导入,在所述轴线X周围流转后,从离开贮存在容器3内的润滑油7的容器3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33不影响贮存润滑油7而返回到排出口9侧。

这时,冷媒流转通道34利用离心力或离心力与碰撞作用而分离被流转的冷媒30所含的润滑油7,而且一边残存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离心方向侧或及重力方向侧的通道壁面上一边使冷媒30前进由冷媒返回口33返回容器3内,而分离出的润滑油7,由于利用图2实线箭头所示的汇集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低位,而通过设在该低位侧的中途通道壁的所述液体返回口35,从冷媒30的流转方向离开且具有重力方向成分的方向,所以不会看见冷媒喷出而可以平静地返回到容器3内的贮存润滑油7附近或该润滑油7内。

在此,冷媒流转通道34可以设为螺旋形状并延长流转距离。但本实施例是设在同一平面上。由此,冷媒流转通道34所占压缩机1的轴线X方向的空间成为最小,有助于压缩机1的小型化、轻量化。而且,冷媒流转通道34如图1、图2A所示,通过设置涡旋状的重叠部34e,所述轴线X方向的尺寸不会变大而可以延长,并能提高润滑油7的分离机能。

另外,冷媒流转通道34也可以设在从容器3内的压缩机构部4的排出位置到排出口9之间的任何部分。但本实施形态设在容器3的排出口9侧。由此可以避开容器3内的压缩机构部4和电动机5等而设置冷媒流转通道34。并且,冷媒流转通道34由于位于排出口9侧的端部,所以具有在用于由冷媒30进行的电动机5等的冷却和由冷媒30所含的润滑油7进行的副轴承部41等的压缩机构部4以外的滑动部的润滑等后、可将润滑油7分离排出到容器3外而供给到外部循环的优点。此外,压缩机构部4侧的主轴承部42和偏心轴承部43等是供给于压缩机构部4的润滑油7通过储液部21和22进行供给。

冷媒流转通道34也可以是将现成的管道弯曲形成等任何形成。但在安装于容器3的端部壁3a或容器3的如图1、图2A所示的基板44形成的凹条45;覆盖该凹条45的如图2所示的盖构件46要形成,则凹条45可以通过模具成形或压延而成形,无论哪种形状都可以容易且高精度形成。尤其,在容器3的端部壁3a形成凹条45,可以省去用于形成凹条45的特别构件,对于容器的节省空间化也是最好不过。如本实施形态,即使是用盖构件46闭合形成于基板44的凹条45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盖构件46一起将基板44安装于容器3,以此减少一半的安装工夫。无论哪种情况,盖构件46按本实施形态进行,由于从压缩机构部4排出的冷媒30由冷媒导入口32导入冷媒流转通道34可以共用为将容器3内与排出口9侧隔开的隔壁,所以很方便。在基板44及盖构件46的最下部具有使分离并返回容器3内的润滑油7分散到储液部6的分散孔48,由于没在储液部6的润滑油中,所以无损所述间隔功能。当然,基板44及盖构件46安装在容器3的任何位置都可以,也可以根据情况个别安装。

本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基板44紧靠在容器3的内周端部壁3a附近所形成的环状台阶部71,与盖构件46一起用螺钉47安装。在所述端部壁3a的内侧,在支座部55的周围设有比所述台阶部71稍低的呈放射状的突肋72。该突肋72是加强端部壁3a及支座部55的,同时限制储液部6的润滑油7在端部壁3a与基板44之间通过吸入通道54由泵13吸入时的移动,以防止润滑油7被泵13过量吸上来消耗。

冷媒导入口32冷媒返回口33、液体返回口35可以分别在冷媒流转通道34的圆周方向或及压缩机1的轴线X方向设置多个。而流转方向也可以只设一个,结构简单。本实施形态在圆周方向设有2个冷媒导入口32。这样,可以一边防止发生设置一个大的冷媒导入口32时的冷媒30回喷,一边将更多的冷媒30导入冷媒流转通道34、提高导入冷媒30的流转速度,使润滑油7的离心分离效果、离心、碰撞分离效果得到提高。

取而代之,或除此之外,若在冷媒导入口32设置捕捉比其范围大的冷媒、并向冷媒导入口32引导的呈漏斗状等的无图示的冷媒导入导向器,则导入的冷媒30仅增量的部分就可提高冷媒流转通道34的流转速度,进而使润滑油7的离心分离效果、离心、碰撞分离效果得到提高。

如图4所示,进一步详述本实施形态的压缩机1。在设有所述端部壁3a的主壳体3b内,从该端部壁3a侧开始配置有泵3、副轴承部41、驱动压缩机构部4的电动机5、具有所述主轴承部42及偏心轴承部43的主轴构件51。泵13从端部壁3a的外面装入并保持在与盖体52之间,同时在盖体52的内侧形成通向贮液部6的泵室53并经所述吸入通道54而通向贮液部6。副轴承部41由在端部壁3a的容纳泵13部分的内侧一体形成的支座部55支承,并对驱动轴14与泵13连接侧进行支承。电动机5是在主壳体3b的内周将转子5a经热压配合等而进行固定,由固定在驱动轴14的中部周围的转子5b使驱动轴14旋转。主轴承构件51在主壳体3b的内周经热压配合等而进行固定,在其外面用螺栓等安装所述固定涡旋构件11,在这些主轴承构件51与固定涡旋构件11之间夹入所述旋转涡旋构件12而构成压缩机构部4。在主轴承构件51与旋转涡旋零件12之间由欧氏环等防止旋转涡旋零件12自转而使其做圆周运动的自转限制部57进行限制,驱动轴14通过所述偏心轴承部43与旋转涡旋零件12连接,使旋转涡旋零件12在圆周轨道上旋转。

从压缩机构部4的主壳体3b的露出部分由用螺栓58等与主壳体3b对接而固定的副壳体3c覆盖。在副壳体3c的端部壁3d与固定涡旋零件11的背部之间,形成从吸入口8与压缩机构部4的吸入口59连接的吸入室61或通道;从压缩机构部4的排出口31通过针簧片阀31使冷媒30排出并引导至电动机5侧的排出室62或通道。

排出室62经过在固定涡旋零件11及主轴承构件51或它们与容器3之间形成的通道63而通向电动机5侧。冷媒流转通道34的基板44具有套在端部壁3a的支座部55上的套筒部44a并朝向支座部55的外周,利用在与容器3的主体部之间的轴线X呈直角方向的环行平面空间形成冷媒流转通道34。在容器3的主体部的中部,设置电动机5的供电端子64是防止压缩机1在轴线X方向变大。

采用本发明压缩机1,冷媒流转通道是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并朝向排出口的途中的冷媒由冷媒导入口导入,在压缩机1的轴线周围流转后,从冷媒返回口返回到排出口侧,由此冷媒流转通道使从压缩机构部排出的冷媒仅向单方向流转就可以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冷媒和液体,在容器内侧,由于能得到较长的流转距离并与之成正比的分离性能,所以即使冷媒流转通道在压缩机的轴线方向的宽度极小也不会降低润滑油的分离性能,且能实现压缩机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压缩机,在容器内,具有对冷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该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等的液体的贮液部,其特征在于,在容器内,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的冷媒由冷媒导入口导入、围绕压缩机的轴线而使流转液体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冷媒返回口返回到容器的排出口侧的冷媒流转通道,同时所述离心分离的液体返回到容器内的液体返回口设成在冷媒流转通道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

2.一种压缩机,是可以倾斜或横向设置的卧式压缩机,在容器内,具有对冷媒进行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压缩机构部;贮存对包括该压缩机构部的滑动部实现润滑等的液体的贮液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构部向容器内排出的冷媒由容器内上部的冷媒导入口导入、围绕压缩机的轴线而使流转液体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容器内上部的冷媒返回口返回到容器的排出口侧的冷媒流转通道,同时所述离心分离的液体返回到容器内的液体返回口设成在冷媒流转通道的成为低位侧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所述冷媒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流转通道设在同一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流转通道设在容器的排出口侧的端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流转通道由凹条和覆盖该凹条的盖构件形成,而凹条形成于容器的端部壁或安装于容器的基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基板与盖构件一起安装在容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冷媒导入口、冷媒返回口、液体返回口各自在冷媒的流转方向至少设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冷媒导入口设置捕捉比其范围大的冷媒并向冷媒导入口引导的冷媒导入导向器。

9.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容器内装有驱动压缩机构的电动机。

全文摘要

一种压缩机及其润滑液分离机构,设置有将从压缩机构部(4)排出到容器(3)内的冷媒(30)由冷媒导入口(32)导入、围绕压缩机(1)的轴线X而使流转液体(7)一边离心分离或离心、碰撞分离一边从冷媒返回口(33)返回到容器(3)的排出口(9)侧的冷媒流转通道,同时所述离心分离的液体(7)返回到容器(3)内的液体返回口(35)设成在冷媒流转通道的中途通道壁具有重力方向成分且从冷媒(30)的流转方向离开的方向,通过回收分离后的液体(7),而实现本发明的、在较小的空间可将润滑油分离、更进一步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文档编号F04C23/00GK1508438SQ1012336

公开日6月30日 申请日期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16日

发明者阿部喜文, 田口辰久, 梶谷稔, 藤原幸弘, 浅井田康浩, 久, 康浩, 弘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