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之九次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之九次卖血记

时间:2022-07-13 06:42:45

相关推荐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之九次卖血记

记得很久前就有人推荐我读一读余华的书,但是仅仅是看过他的《活着》电影版,而且对这个电影的印象很深,富贵的一生充满艰辛并且留下了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的烙印。最近看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感觉很震撼,这是一部值得写读后感的书,然而也很惭愧现在才开始看余华的小说。

这本书和《活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即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历史阶段,现在还在回味余华竟然可以赤裸裸的反应那个社会阶段的真实故事,而且通过幽默的语言调侃着一些事实,让人看完后想要怜悯这些人物,阅读过程中却又会发出不经意的笑声。这大概就是作家独有的文笔特色,把讽刺寓意到诙谐的语言里,用简单的句子在平淡的诉说着人物坎坷的命运和生活。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整个下午一会儿坐在沙发上,一会儿靠在阳台边上的墙角,总之,一下午就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的主要线索是围绕着许三观卖血的过程展开的,背景则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会儿到20世纪90年代。做很多事情的第一次都会有人带着,许三观也不例外,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阿方和根龙带着去医院的,首先我对这里充满了新鲜感,就像许三观一样好奇,看着阿方和根龙从胸前的兜里掏出碗在河边喝了十几碗水,喝很多水是为了稀释血液,然后去医院找李血头卖血的过程,包括后来去饭店吃猪肝喝酒的事,都是很吸引读者。每次卖血是抽两碗,就是四百毫升。但是作者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后,隔了十年才开始第二次卖血的,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许三观结婚了,而且生了三个小孩,一乐,二乐,三乐。第一次卖血换回来的35元,许三观的确花在了刀刃上,他娶回了老婆许玉兰,从这里可以看出许三观是一个比较机智的人。后来许三观知道大儿子一乐不是自己的亲儿子而是村子里何小勇的儿子后很是生气,许三观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是从农民那种最简单的思维出发的,但是作者余华并未有任何对这些普通人的歧视,只是用幽默讽刺的语气还原了真正在中国的农村里存在的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语言和处事方式,还有他们的思维。但是许三观还是履行了一名尽职的父亲角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许三观已经显示出了善良的本质。许三观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大儿子一乐,一乐砸伤了方铁匠家儿子的头,他从内心恨许玉兰,也恨自己,明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儿子却要去卖血替他还债,他又重复了十年前的事情,去找李血头卖血。第三次卖血是因为许三观睡了林芬芳,想要对她做些弥补,就去卖了血。第四次卖血是因为全家人快被饿死了,每天喝玉米粥。1958年,这段时间他们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饥饿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整个国家的人都是处在吃不饱饭的状态,就没有多么大的抱怨了。当然作者写到了他们一家人在抵抗饥饿的时候也很有意思,用想象的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读出了苦中作乐的感觉以及普通家庭的日常幸福和繁琐。这可能只是那个时代一个家庭,一个村子,一个镇子上最普通人的经历,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故事。这段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许三观起初没有带一乐去食堂吃面,是因为在许三观看来,卖血的钱和别的钱不一样,因为血是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他不想自己卖血得来的钱拿给别人的儿子花,但是最终他还是背着一乐去食堂吃了面。

何小勇被车撞伤后,所有人都认为许三观不会让一乐去给他叫魂的,但是他还是说服一乐去给何小勇叫魂,而且从那件事后,许三观和一乐父子俩的感情更加亲密了,所以,从这里更多的是看出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人性中最应该去坚守的那部分,就是做人最珍贵的品质。作为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文化的许三观,他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小人物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塑造的许三观就是万千个普通劳动者之一,而且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不能说他们是很好的人,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却又不会丢失一些做人最纯真的品质,而且许三观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一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许玉兰被当做妓女抓起来了,这可能就是这本书最有讽刺意味的一段情节了,开批斗会的故事是从前我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说的词语,多么悲哀的一代人所历经的沧桑。

后来知识青年下乡政策出来了,一乐和二乐都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去了。第五次卖血开始了,是许三观家邀请二乐的生产队长吃饭,没钱买肉,如果队长吃不好饭,二乐调回城里的希望就会很渺茫。于是许三观去找李血头卖血,这次还是和根龙一起去的,听说阿方喝水太多了撑坏了膀胱,已经不能卖血了。就这样他又卖了血,和根龙又去吃猪肝喝酒,然后根龙死了,卖血后猝死了。这件事让许三观久久无法平息,因为自己很害怕他也会那天这样卖血后猝死,于是他在寒风中独自坐着哭了好久好久。

第六次卖血是在去上海的路上----林浦,是因为一乐,他得了急性肝炎,是二乐大冬天冒着雪从生产队一路上背回来的,此处很感动,是因为这种亲情,兄弟之间的真情。回来后他们家里没钱送去上海的医院,周围人也没钱,那会整个国家都没钱。许玉兰带着一乐和向邻居们凑的六十几块钱去了上海,许三观决定一路上卖血到上海去救儿子,计划卖六次血,可是人身上的血卖一次三个月才能恢复过来,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一心想着救儿子,那怕自己卖死在半路上。他去上海的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帮助他,或许这就是作者构建的一种整体的力量和善心,这一路上没有坏人也没有伤害,只有大家对许三观的同情和帮助。第七次卖血在松林的医院里,抽完血后休克了,差点就死了,后来医院还给他反补了血,相当于两次血白卖了,看到这里有些绝望,就像一个人为了完成一件事情付出了很多后却一无所获一样。第八次卖血,只卖了一碗,也就是200毫升,因为他已经快瘦的没血了。许三观第八次卖血是在长宁,他又卖了400毫升血,这是去上海路上的最后一次卖血了,在上海见到了许玉兰和一乐,一乐治好后回家了。在这里,就像是本书的一个转折点,但是作者一笔就带过了,就像交响乐中一个短暂的停顿一样,然后又开始了接下来的剧情。但是没有看后面的时候,我还在星后面许三观的人生又会经历怎样的悲惨,然而作者余华笔锋转向了一个完满的结局,许三观没有死,他还活着,他充满艰难的人生还没有让他就此戛然,而是后来有了许三观第九次卖血,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那时候三个儿子都回到了身边而且已经成家了,他和许玉兰已经不再需要靠卖血维持生计了,他想去找李血头卖血,医院里的李血头已经死了,换了年轻的血头,告诉许三观你这种人的血已经不能用了,只能像猪血一样用来刷家具,他又悲伤地在街上大哭了一次,他认为自己一生唯一的救命筹码都没有了,以后家里有了灾难还怎么去卖血。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但是这本书所带来的感动和思考却没有停止,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么真实的反映生活和社会,尽管这种记忆属于一代人,但是人物背后的人性和本质却还在继续鲜活的存在着,一个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和与命运顽固斗争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对社会的思考,这一沉重的思考也将会在文坛上永远的熠熠生辉。

(李朝阳原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