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和录取制度是怎样的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和录取制度是怎样的

时间:2019-04-03 01:22:34

相关推荐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和录取制度是怎样的

唐代的达官贵人在选拔人才时,利用职权,上下其手,干扰了科举取士的正常进行,使得一些庸劣之辈混迹官场。但是,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对官吏的选拔还是十分重视的。为了选取真才实学之士,以充实各级官僚机构,唐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防科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每逢科考,仪式极为隆重,兵卫森严。

为体现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唐代还规定,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如有亲戚参加该科考试的,要主动回避,把考生送至礼部考功司另试,当时称之为“别头”。但这种做法时行时废,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唐代的科举,角逐最激烈的是进士科。因此,进士科的考试也最引起时人注目。进士科考试的项目,史籍记载相当详细,这里就不赘述了。

中唐以后,进士科考试的场规越来越严格,白居易在《论重考试进士宜状》一文中说,过去礼部考试,是准许考生携带诗韵等物的,考试时间也可延至通宵。至唐穆宗长庆年间,已不许携带任何东西,并且只给木烛两条,烧尽木烛,考生就得交卷。沿及五代后唐明宗时,礼部明文规定,举子入试前须搜身,若搜出挟带书文,不计多少,一律逐出考场,并罚以后两次不准参加科考。

唐代规定,考生在答卷时,若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就在试卷上写明“对未审”三字。考官在批阅试卷时,对于回答正确的,就批.写一个“通”字,对于回答错误或未回答的问题,就批一个“不”字。

唐代省试的地点,一般是在京都长安举行,但偶尔也有例外。例如唐肃宗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人民流离失所,道路阻断,全国举子难以会集长安,只好分成几个地方考试;又如唐代宗时,贾至知贡举,当时全国水旱灾害严重,人民缺衣少食,不能长途跋涉。在他的建议下,以后的几年省试,分別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让举子就近应试,所以当时称礼部侍郎主持省试为“知两都”。武则天、唐玄宗时,也曾在洛阳举行过省试。

凡是参加省试落第的举子,少数人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准备下科再考,而大多数人则要返回原籍。由于唐代每年举行一次省试,全国举子往返京都,路途遥远,关山跋涉,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盘缠。因此,落第举子根本没有多少空隙和精力可以再学习提髙,也是科举的一大弊端。当时一些远途举子,落选后千脆留在京师复习功课,创作新篇,准备秋天呈献给公卿,以祈得到推荐。

这种集中一地考试的办法,给国家和考生本人都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赵匡曾建议分散在几地同时举行省拭。然而,唐朝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科举考试,并没有采纳赵匡的意见。

省试后再进行殿试,始于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二月。这年,武则天亲自在洛阳殿策问新贡士,开后代科举制度殿试之例。但在唐代,即便是武则天统治时期,这种“殿前试人”,只是偶尔举行,并没有形成一种考试制度。

凡举子在京师参加省试被录取的,称为“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称“状头”。同榜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主考官称为“座主”、“座师”,被录取的考生便是他的“门生”。在唐代,对每个知识分子来说,参加进士考试,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进士及第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时人称之为“登龙门”。当时,一个举子考上进士,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以,科考才会引起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