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

时间:2019-07-04 12:18:47

相关推荐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

一、传染病种类有哪些

1、呼吸道传染病

指病源体侵入呼吸道粘膜以后引起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这些病大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源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和肺,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2、消化道传染病

也就是指病原体经过侵入我们的消化道粘膜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了,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来传播。

3、血液传染病

是指以节肢动物(如蚊、虱、蚤、蜱等)为媒介所引起的传染病,因而又叫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性脑炎、黑热病、丝虫病和出血热等。病人和带菌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源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血液和淋巴,主要是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

4、体表传染病

指由于和患病的人或者是动物直接。间接性的接触,导致病原体经过我们的皮肤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因而又被叫做是接触传染病,主要包括狂犬病、破伤风、血吸虫病和癣等,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天,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期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

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

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关疱疹病毒引起。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痘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7~10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6、风疹

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1到2天后出现皮疹,疹的症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

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1天时间,发热及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

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得到永久保护。

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风疹无需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理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

7、猩红热

主要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

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

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三、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传播。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源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

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源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病源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以流行性感冒为例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

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

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1、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⑴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

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⑵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⑶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等传播疾病或病的动物,对于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能起很大作用。

2、其他措施:

⑴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⑶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休闲。

⑷常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⑸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是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⑹合理安排好休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⑺不食、不加工不清洁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

⑻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⑼出现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四、预防传染病也要讲技巧

第一,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春夏之交是病毒传播疾病高发的季节,应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保证充足休息,不要太过疲劳,以防免疫力下降。其次,还需注意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第二,饮食清淡多洗手

别让我们的肠胃负担过重,少吃油腻、燥热、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一旦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道病毒就会有机可乘。平时应清淡饮食及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尤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要舔手、咬指甲。从公共场所回家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

第三,喝开水、勤消毒、吃熟食

由于肠道病毒特点是室温下可存活数日,50℃可以迅速灭活,烧开的水中无存活病毒。因此,在手足口病的疾病流行期间,要注意食用和饮用新鲜熟食。

专家介绍:肠道病毒对一般的物理化学因素抵抗力强,天气潮热的季节最有利于肠道病毒繁殖,所以需要定期用沸水煮毛巾、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另外,餐具要放进高温消毒柜消毒,将衣被在阳光下曝晒。

第四,可适当服用板蓝根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可适当服用一些板蓝根、维生素c。同时,增强体格锻炼,有利于防止手足口病的流行。

第五,日常饮食

痛风常并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应遵守饮食原则如下:

(1)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面食等。

(2)宜吃的食物:多吃高钾质食物,如香蕉、西兰花、西芹等。钾质可减少尿酸沉淀,有助将尿酸排出体外。多摄取充足的碱性食物,如海带、白菜、芹菜、黄瓜、苹果、番茄等疏果。

(3)少吃脂肪,因脂肪可减少尿酸排出。痛风并发高脂血症者,脂肪摄取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25%以内。

(4)大量喝水,每日应该喝水2000~3000ml,促进尿酸排除。多上厕所,千万不可忍尿。

(5)少吃盐,每天应限制在2~5克以内。

(6)禁酒。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尤其是啤酒、绍兴酒。

(7)限制嘌呤摄入。嘌呤是细胞核中的一种成分,只要含有细胞的食物就含有嘌呤,动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较多。患者禁食动物内脏(肝、肠、肾、脑)、水产 (鲍鱼、蟹、龙虾、三文鱼、鲤鱼、鲈鱼、鳟鱼、鳕鱼、贝壳食物)、肉类(牛、羊、鸭、鹅、鸽)、黄豆、扁豆、菠菜、椰菜花、芦笋、蘑菇、鸡汤、麦皮。

第六,适量的带氧运动

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因此,治疗痛风,应以养气、行血及固肾为主,气血通畅,则尿酸不会积聚。例如游泳、打太极拳。

第七,固肾治本

平日可按“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配方煎水饮用,以收滋阴补肾功效。中医学认为,固肾有助排泄尿酸。

第八,药浴疗法

痛风的病变部位是在脚上,中药浴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加入各种中药来治疗各种风湿、痹病症。

(1)每天晚上有条件者,用姜水(姜半斤煮沸1小时成黄水汁)洗脚,温度要适体为佳。

(2)熏洗方: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海风藤,五加皮,牛膝,炙乳没,防风,川草乌,木瓜,艾叶。

药浴具有如下优点:(1) 直接吸收;(2)加强药效;(3)汽雾吸入;(4)心理放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