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治疗鼻炎的偏方是什么鼻炎的危害有哪些

治疗鼻炎的偏方是什么鼻炎的危害有哪些

时间:2021-01-28 03:48:22

相关推荐

治疗鼻炎的偏方是什么鼻炎的危害有哪些

一、治疗鼻炎的偏方是什么

1、香油滴鼻

香油滴鼻是治疗鼻炎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方法:利用普通的食物香油滴进鼻孔内,同样可以治疗鼻炎。注意,治疗过程中,先把鼻子洗干净,每次适宜滴5滴左右的分量,而且一天要滴3到5次。另外,如果是出现严重鼻塞,呼吸困难的话,就不能滴香油,等鼻子通气后,再滴。

2、大蒜敷鼻

大蒜敷鼻对于治疗鼻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对大蒜过敏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主要做法:把大蒜洗净,沥干水份,然后捣烂。把捣烂后的大蒜用干纱布包好,挤压出大蒜汁液。把大蒜汁液滴到鼻孔内,每次滴2滴。接着,用手按压住两侧鼻翼,帮助让鼻孔内能够均匀沾到大蒜汁。

3、慢跑治疗

慢跑治疗对于鼻炎有很大的效果,患者可以采用跑步治鼻炎,每天坚持跑步半个小时,可以有效缓解鼻炎的症状,但是要长期坚持,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治疗鼻炎非常有效的方法

1.病因治疗

找出全身和局部病因,及时治疗全身性慢性疾病、鼻窦炎、临近感染病灶和鼻中隔偏曲等。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2.局部治疗

(1)鼻内用糖皮质激素

慢性鼻炎首选用药,具有良好抗炎作用,并最终产生减充血效果。根据需要可较长时间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好。

(2)鼻腔清洗

患上鼻炎的患者,则如果鼻内的分泌物过多或者是胶黏稠的话,则应该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鼻腔,从而清楚鼻内的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

(3)鼻内用减充血剂

可选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连续应用不宜超过7天。若需继续使用,则需间断3~5天。长期应用0.5%~1%麻黄碱滴鼻液可损害鼻黏膜纤毛结构,应尽量避免。若不得不使用,应少量间断使用。禁用滴鼻净,因已证实其可引起药物性鼻炎。

(4)其他治疗

包括封闭疗法、针刺疗法等,已很少应用。

三、鼻炎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一、会致中耳炎

鼻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变成中耳炎,因为鼻子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通,鼻炎患者当外界气体不能及时进入鼓室,鼓室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血管扩张、瘀血,使血管壁渗透性增加,鼓室内积液,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闷塞感等症状,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二、终身嗅觉失灵

鼻炎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终身丧失嗅觉 。由于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病的治疗周期较长,因此有相当部分患者由于对治疗方法认识不清,盲目治疗,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使嗅觉遭受严重破坏。更有甚者,终生丧失嗅觉。

三、引发其他多种疾病

鼻炎不是小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诱发多种严重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约九成的鼻咽癌是因为鼻炎恶化所致。

鼻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炎症就会扩散到其他的器官和组织,特别鼻子是在头部的,如果炎症扩散到眼睛,甚至脑部,后果将会很严重。而鼻粘膜的损伤更可能会导致患者终生失去嗅觉。

四、鼻炎患者的饮食禁忌是什么

(1)忌食寒凉生冷食品:传统医学认为,此病主要是由于肺、脾、肾脏三虚所致,患者尤以气虚为主;加上相伴外感风寒侵袭鼻窍而发病。若大量摄入寒凉与生食,例如生冷瓜果、凉水、凉菜等,极容易损伤肺脾阳气,加重患者的虚寒症状。一般而言,呼吸系统疾病最忌寒凉与燥热食物,当有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时,更应该特别注意在摄食中忌食寒凉生冷类食物。

(2)尽量避免和禁止食用过敏性食品:患者自己也要了解可能诱发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某一种或一类食品,当已经发现或证实这一种或一类食物可能会激发过敏性鼻炎时,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旨在减轻本病的发作或加重。

(3)慎食鱼、虾、蟹类食物:一般情况下,认为虾、蟹类食物是最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诱因,因此罹患过敏性疾病的患者要尽量避免食用。对于全部的患者来说,有时也并非绝对的禁忌;但是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来讲,海鲜之类的食品是发物,对于存在过敏体质的个体者来说还是少食为佳。

(4)慎食辛辣煎炸的油腻食品:过敏性鼻炎患者,饮食宜清淡、减少脂肪的摄取,特别是那些肥肉和辛辣、煎炸等刺激性油腻食物。一般而言,吃肉时要吃瘦肉或牛肉、鸡肉等。以防这类食物热助邪盛,邪热郁内而不外达。再者,过于辛辣及刺激性食品的摄入,极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发作。

(5)忌止吸烟和含酒类饮料:过敏性鼻炎患者,对外界不爬气体的敏感度显著增高,尤其是寒冷和具有刺激性的气体,如直接或间接吸烟、乙醇类的气味等,接触性吸入时很容易使之喷嚏、流涕或鼻塞等症状明显加重,尤其对于那些郁热熏肺患者。因此,有鉴于患者接触的烟酒刺激能够加重病情症状,故在日常生活应当一定采取禁烟限酒的措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