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抗日感人故事范文(优质9篇)

抗日感人故事范文(优质9篇)

时间:2020-04-16 08:35:00

相关推荐

抗日感人故事范文(优质9篇)

抗日时的感人故事简短

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写总结时注意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提升的空间。下面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抗日感人故事篇一

1935年11月的一天黎明,2团被敌人包围在道北区的一个山沟里。激战一昼夜突围,部队伤亡很大。团长王惠同负伤被俘(后英勇就义),道北区委书记兼2团政治部主任赵一曼指挥战斗时,一条大腿受贯通伤,骨头被打碎。22日,她和3个人转移到3区春秋岭附近一户农家时,被汉奸米振文发现。米振文报告第3“讨伐”队队长张福兴,张福兴带伪军将农舍包围。战斗中,赵一曼左腕被打穿,失血过多,昏迷后被俘。

从在珠河见到被俘的赵一曼,到10天后又将其押送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继续关押、审讯,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都是个重要角色——让我们看看1962年5,月他作为战犯在押期间写的供词:

“这个妇女,穿着一件黑棉衣,腰下被血染着,脸伏在车台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坐在她的身旁照料她。伤者头发散乱,大腿的裤管都被血灌满了,在不断往外渗。

我担心她马上死掉,得不到口供,从而失掉可能的情报,急忙走到她的身旁,叫喊道‘起来!’她从容地抬起头来看着我,看见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我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步。我让远间(即伪珠河县首席警务指导官远间重太郎——笔者)找个适当的审问场所。远间同县公所的翻译詹警卫商量之后,决定在马料房的高粱垛上进行。从审讯中,知道她叫赵一曼,二十七岁,在妇女抗日会工作,家庭是个富户,本人受过中国女性的最高教育。在以上这些问题上,她态度坦然,答语明快。

当问她关于赵尚志部队的事时,她回答:‘关于抗日联军的事,我不知道。’。

我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在党内是什么地位。她回答说:‘我同共产党没有关系。’我问她:‘为什么进行抗日活动?’一听这问题,她一下子提高了声调,作了义正辞严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我的问题,不如说是对日军的控诉。她说:‘我是中国人,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的行动,不是几句话所能道尽的。如果你是中国人,对于日军目前在珠河县的行动将怎样想呢?中国人反抗这样的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你们日本人口蜜腹剑。’接着她就‘日本军是保卫中国不受他国侵略’,‘日满一德一心’是‘兄弟之邦’等问题作了揭露。她那种激愤之情,在我看来简直不像个身负重伤的人。她对日本军固然很义愤,但讲得有条有理,使人一听就懂。当翻译把她的话向我翻译时,赵一曼就盯着翻译的嘴,生怕他翻不全似的,翻完了又继续讲,滔滔不绝,确是个有口才的人。我不知不觉地成了她的宣传对象了。”

“我又用鞭子戳了一下赵一曼的伤口,只见她身子抖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忍痛而愤怒的表情。这时候待在她身旁的那个姑娘跳起来护着她。我命令旁边的警士把那个姑娘拉出去。我说:‘看样子你有点发火了吧?我不是为了听你那套话来的,你不说,我也会让你说出来的。你先把你共产党的身份说一说吧!’在我这样威胁下,她从容地回答道:‘我没有什么中共身份,强迫一个人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未免太蛮横了吧?你说我是共产党员,你把证据拿出来!’她除了承认做妇女工作以外,其他什么也不说。于是我就用鞭子抽她的手,她干脆不说话了。”

用鞭子戳伤口,把竹签刺进指甲里,是为了使赵一曼屈服,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从被俘地到珠河县城,一辆牛车在山道土路上颠簸,对伤口不作任何处置,任其流血,到送去哈尔滨,住进市立医院,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因为大腿上的贯通伤溃烂了,他们需要一个活口,而把竹签刺进指甲里是不会危及生命的。

医院毕竟不是伪警务厅的地下看守所,就有了逃走的机会。

赵一曼是12月2日押送哈尔滨的,何时被以“王氏”之名转至市立医院疗伤无从查考,看守她的伪警察换成董宪勋,是在1936年4月上旬。

这是一个挺沉稳的富于正义感的青年。他的身份、职业,使他对这个世界的黑暗、残忍和嗜血成性,看到的肯定比马上就要写到的韩勇义多得多。可他们都碰上了一个令他们、也让我们这些后人永远敬仰的人,两颗冬眠的中国心就怦然跳动起来。在1936年那个叫作什么“满洲国”的世界里,他们的行为有着特别的昭示意义。后人不会忘记他们,就像怀念那些在冰天雪地中战死的、冻死的、饿死的有名无名的抗联官兵一样。只是拿起笔来,心头总是压抑着愧疚,因为我和我们这些后人对他们知道得实在太少。

开头的话题,是多大年纪了,挣多少钱呀,娶媳妇了没有呀,家住哪儿呀等等,董宪勋都回答了。谈到日本侵略者的丑行,“满洲国”这个耻辱的怪胎,董宪勋就不吭声了,随之而来的则是他值班时环境的宽松。自然,赵一曼的话题也就更放得开、有针对性了,而且有机会把自己到东北的经历、见闻,写成类似小说的文字,董宪勋就成了第一个读者。有一天,董宪勋就说:俺想参加抗联,打日本子!

护士韩勇义,原是笔者家乡人,知道得能多点。

她1920xx年出生于桓仁县二道岭,10岁时一家人搬到哈尔滨,投奔在黑龙江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当经理的大伯父韩文贵。“九一八”事变后,大伯父积极筹钱支持马占山、李杜抗战,义勇军失败后隐居北平。日军占领哈尔滨,把韩勇义的父亲抓去,逼他交出银号账目,忧恨成疾而死。

有个男孩子名字的16岁的见习护士韩勇义,中等个头,鸭蛋形脸,一双清澈的大眼,挺浓的眉毛,活泼开朗,敢爱敢恨,见义勇为。之前她就见过有关赵一曼的报道,如果说那时是好奇中不无敬仰的话,当她看到这个被日寇摧残得不忍睹视的女人时,几乎就只有后者了。她非常喜欢在这个特殊病人的身边多呆一会儿,为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特务见她年纪小,对她也不大提防。看着伤口逐渐好起来,眉眼间都是笑意。特务们审讯赵一曼,拉下病床踢打,伤口就在一次次流血中处于好好坏坏、又不致命的状态,那双含泪的清澈的大眼睛,就喷出火星子。

1936年8月11日的《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报告》(滨警特密第8853号)中说:“她们在憎恨世界的丑恶上取得了一致的观点。”

后来敌人审问韩勇义和董宪勋,施电刑,上大挂,用炭火烧韩勇义的脸和背,问她为什么要帮助赵一曼逃跑。她说:“因为自己住在满洲国,走着满洲国的街道,坐着满洲国的车,使用着满洲国的国币,吃着满洲国的出产,这都是由于住在满洲国,出于不得已的事情。在自己的五脏之中所流着的热血,是中华民国的热血。我期待着将来的抗日战线得到扩大,把日本人从东北驱逐出去,再挂起中华民国旗子的日子。”

韩勇义被判4个月徒刑,受尽折磨,疾病缠身,于1949年2月去世。

逃去的目的地是宾县3区,那里是3军经常活动的地方。韩勇义卖了自己的两个戒指和两件大衣,得钱60元,充作经费。董宪勋找人做了一顶小轿,用来抬赵一曼。时间定在6月28日,这是个星期天,医院人少,便于行动。

晚上9点来钟,董宪勋雇一白俄司机,先用汽车将小轿送到南岗文庙后边,再去医院将赵一曼抬上汽车,重返文庙。下车上轿,由他和事先约好的他的叔叔董广政抬着,由阿城方向逃出哈尔滨。韩勇义提着药箱,一路随行。到了乡间,又雇辆马车。

敌人是29日7点左右,另一个伪警察来接班时,发现赵一曼逃走的。宪兵、警察、特务立即出动,很快找到白俄司机这个线索,并判断出追赶方向。因为赵一曼必须借助于车辆才能行动,而当时哈尔滨街上的汽车屈指可数。

30日晨5时左右,在距游击区不到10公里的阿城县金家窝棚,被敌人追上了。

这是个悲壮而平静的结局。朝阳刚从东方的地平线露出头来,山野大地葱茏翠绿,草叶上的露珠突然不安起来,急骤的马蹄声由远而近。赵一曼习惯地伸手去腰间摸枪,空了,那张清秀、苍白的脸上就现出一笑——那是沉静的一笑,也是轻蔑的一笑。

董宪勋和韩勇义是难免恐惧、慌乱的,可看到赵一曼那神情,就沉静、坦然了许多。况且打从把自己的命运与赵一曼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刻起,对这一刻就是有所准备的。

文档为doc格式。

抗日感人故事篇二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全面抗战爆发后,7月下旬,日寇调集数以万计的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率部抗击日军入侵,守卫北京城外的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132师将士在赵登禹的率领下,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部队孤军作战,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赵登禹率部誓死坚守阵地,拼死抗击。

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军伏击,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39岁。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在执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

抗日感人故事篇三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班长。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入伍前,参加本村抗日儿童团。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9.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岁至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

10.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李殿冰是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19生,河北曲阳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荣立大功3次。抗日战争时期,李殿冰任曲阳县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

1941年秋,1200余名日伪军进犯口头村和中佐村,他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临下突然袭击,毙伤敌5人。后将日伪军引向老母庙附近,抓住战机再次开火,毙敌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余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6日,日军1000余人包围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他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

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李殿冰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1944年2月,他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太行勇士”匾额。在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年9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71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82年7月病逝。

12.“独臂英雄”——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湖北黄梅人。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曾任儿童团团长。1927年夏入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学习。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曾任朱德警卫员,排长,红4军军部参谋,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底调入红5军,任军部参谋,第1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等职,参加长沙战役和巩固湘鄂赣苏区的斗争。

1930年8月起任红3军团第8军4师团长,第5军1师师长、3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负重伤,失去一臂。后任红3军第4师12团团长,第6师师长,第4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指挥所部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率部出色完成战斗任务,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

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战斗介绍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距保定西北约50千米,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东部门户。1941年9月,日军集中7万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主力调出掩护军区领导机关,这里只留第l军分区第l团第7连担任防御。

9月25日晨,日军约2000人开始向狼牙山进攻,第1团团长给7连的任务是坚守到中午12点,然后撤出战斗,向主力靠拢。7连隐蔽在山腰,待敌人接近时突然开火。

日军以为是八路军主力,拼命猛攻。几次交手之后,7连伤亡不小,连长也负了重伤,指导员带领伤员首先转移,把继续坚守的任务交给了6班。这时,6班也只剩下5人,他们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全班沉着应战,机动灵活,凭借有利地形,又打退敌人几次进攻。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抗日感人故事篇四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爸爸老赵是民兵连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个“小羊倌”,也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一天,平川炮楼的敌人出来抢粮,村里的人看到海娃拉倒了“新闻树”,都纷纷退到山上去。海娃正赶着羊向山里走,溘然遇到他爸爸,海娃的爸爸老赵获得了炮楼里自己人递出来的新闻--炮楼里只剩下“猫眼司令官”和几个看家的日军、伪军。

老赵拿出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和一封信,要海娃送到三王村交给八路军张连长,叫张连长赶忙带队伍去攻打炮楼。海娃看到信上插著三根鸡毛,知道是十分紧要的事,就已放羊做掩护,携信立刻上路。没想到在山沟里就遇到了敌人的队伍。海娃情急智生,把鸡毛信牢牢绑在头羊的尾巴上。敌人看中了海娃的羊群,还强迫海娃给他们带路。为了老羊头尾巴下的鸡毛信,一起上海娃忍受着日军伪军的打骂。太阳下山了,敌人的队伍开进了平西庄,四处开枪,翻缸倒罐搜粮食。晚上,伪军怕海娃逃走,把他推到屋子最里边一个墙角睡。过了午夜,海娃跨过睡的象死猪的敌人,逃出门来,取出鸡毛信,溜出了村子。可是在路上却觉察鸡毛信不见了,于是海娃又转头去找。在村口海娃找到了鸡毛信,但却被伪军给抓到了。伪军强迫海娃带路到龙门村去。海娃把敌人带到一条山路上,敌人的骡马不能爬陡峭山坡,海娃越走越快,来到了山腰。敌人觉察走错了路,开枪打伤了海娃。海娃忍痛跑到山顶,倒在地上。危急时刻,张连长泛起了,一场猛烈的战斗,日军和伪军所有被祛除,海娃也得救了。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立刻率领队伍攻下了炮楼,生擒了“猫眼司令”。海娃回到了龙门村,他比以前更勇敢更小心的站在山头巡查。

抗日感人故事篇五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抗日感人故事篇六

(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

19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投笔从戎。19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

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抗日感人故事篇七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

战争。

),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xx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军神”之死。

饭冢国五郎,日本陆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号称“军神”。此人喜欢顶个破钢盔,挥舞战刀,又冲又杀,十分张扬。

做到联队长,手下有几千人,按说,在第一线戴钢盔耍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有人请饭冢耍酷。这人就是日本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他到庐山前线采访饭冢。

在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山形雄奇,道路险峻,故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炮弹“如同雨点从天而降”,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与饭冢作战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粤军戴钢盔的部队,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白白损兵折将。

由于连日苦战,饭冢被晒得极黑,眼里全是血丝,胡子多日未刮,显得相貌狰狞。

记者小俣行男建议饭冢比画几下,以便提振士气。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时间。

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哨兵也没办法,距离太远,“汉阳造”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大盖的射程可是正好。看到三八大盖,哨兵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但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端就瞄上了。那边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身,正好把面门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应声倒地。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饭冢在101师团被称为“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军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才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抗日感人故事篇八

王朴,也作王璞。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抗日感人故事篇九

192月13日,杨靖宇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

“两垧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东北农村小康之家的写照,用到中原及全国各地,同样适用。杨靖宇家有20亩地,又租种地主10亩,自有数间草房及耕牛、农具,父母勤劳苦作,省吃俭用,加上一对小儿女的四口之家,光景应该说是可以的。五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与他和比他小四岁的妹妹,依靠叔叔,和祖母、叔叔家一起生活。丧父失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但在经济上仍是可以的。杨靖宇一直没有中断学业,应能证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这个家族的和谐,重视教育。

“杨靖宇”这个如今人人皆知的姓名,是1932年11月作为满洲省委巡视员到磐石、海龙地区巡视工作时用的,之前还曾用过周敏、张贯一、乃超的化名。杨靖宇本姓马,八岁在本村读书时,先生给他起名“尚德”,即马尚德。以至于建国后好长时间,他的女儿马锦云和马氏家族的人,都不知道民族英雄杨靖宇是他们的亲人。

杨靖宇聪明、勤奋,从私塾读到县立高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学习一直很好。他尊重老师,和同学不笑不说话,又有反抗精神。

中秋节,叔叔买来四盒月饼,去地主家送礼,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杨靖宇说咱租他的地,不欠他租子,凭什么给他送礼?不合理的规矩就得改了它。

“有钱的王八大三辈。”县立高小当官、有钱人的孩子,也欺负穷人家的孩子。杨靖宇后来1.80米出头的个头,这时也身高力壮,没人敢欺负他,可谁欺负别人也不行。班里有个“孙少爷”,把人打了,还让人家给他当马骑。杨靖宇听说了,把这小子胖揍一顿,问他还欺不欺负人了,并警告他不准向他老子告状,不然还揍你。

杨靖宇参加抵制日货斗争,把与县长勾结的商家的日货都没收了。县里指示校长管教杨靖宇等人,杨靖宇说你在修身课上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大义,尊严为先”,却屈从于反动官府,阻挠学生的爱国行动。校长恼羞成怒,威胁要开除他们的学籍。杨靖宇说你若敢开除学生,我就号召全校罢课,要求罢免校长。

“五卅运动”中,杨靖宇作为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的学生代表,在街头讲演,组织募捐,搜查日货、英货,支援上海同胞的反帝斗争。

1926年秋,正当北伐军即将进军河南之际,杨靖宇在第一工业学校初级班毕业。遵照党的指示,辍学回家乡确山从事农民运动,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翌年4月,确山暴动,杨靖宇率数万农民,激战两昼夜,打下县城,活捉县长,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包括杨靖宇在内的7名委员,全部由民主选举产生。

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又指挥了刘店秋收起义。胜利后,农民革命军在总指挥杨靖宇、党代表李鸣岐率领下,在豫东南的确山、汝南、正阳、信阳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创造农村根据地,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29年5月,河南省委派杨靖宇到上海中共中央训练班学习。因为他在河南已为敌人所熟悉,两个月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东北。从此,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大个子青年的足迹和名字,就和这片苦难深重的黑土地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变麻袋。”

现在,在民间被称做“千金寨”的抚顺,来了个“山东张”、“张大个子”。

如今一提起煤,人们就会想到山西。而在20世纪中叶之前,没说的,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誉为“煤都”的抚顺了。1929年夏,当杨靖宇化名“张贯一”,被满洲省委派到抚顺任特别支部书记时,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基本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煤矿多由日本人经营,滚滚乌金流进日本人的钱包。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这工人运动是个新课题,杨靖宇把铺盖搬到工人的床铺上,和矿工一起劳动。你是哪旮旯人呀?俺是山东人。山东哪旮旯的呀?曹县。那时东南西北满,走到哪儿,见到个人,一开口,十有六七山东腔,煤矿工人当然也不例外。确山县靠近湖北,离山东远着呢,可山东话挺好学,一听是老乡,那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见他不笑不说话,又发现这人挺有文化,见多识广,有点儿空儿,身边就会聚拢些人,那目光亲切中透着信赖、尊敬。像“精忠报国”这样的故事,有人已经听过多少遍了,可从“山东张”、“张大个子”的嘴里讲出来,就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至于“剥削”、“压迫”、“阶级”、“阶级斗争”这些词句,听着无论多么新奇、陌生,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称为“臭苦力”、“煤黑子”的人,也会从切身经历的苦难中,或多或少的有所领悟。

日本资本家要裁减工人,工人火了,这不是明摆着还让大家加班加点吗?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让杨靖宇拿主意。杨靖宇说:罢工,不给他干了,只要咱们团结起来,就能掐住小日本子的脖子!矿工很快行动起来,杨靖宇则带上几个工人去见日本资本家,让其收回裁人决定,提高矿工工资,不准加班加点,不答应这些条件就不复工。开头日本人挺硬气,撑到第四天头上撑不住了,不得不答应了全部条件。

8月1日是共产国际规定的“国际赤色日”,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大城市举行示威游行,组织暴动。这天晚上,团抚顺特支书记王振祥贴标语时被捕,酷刑下叛变了,致使以杨靖宇为首的十多人相继被捕。

日本警察觉得这回抓住条大鱼,甚至认为杨靖宇是满洲共产党领导人。杨靖宇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俺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警察署高等系刑事横烟吉星找来叛徒对质,杨靖宇一口咬定俺不认识这个人,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高等系主任蜂须贺重雄没招了,下令用重刑撬开杨靖宇的嘴巴。皮鞭抽,灌凉水,压杠子,坐老虎凳,关水牢,杨靖宇死去活来,就是那些话。二十五年后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蜂须贺重雄,在所写的供词中说:“横烟对其三十岁左右的被捕者进行审讯间,这人意志非常坚强,不谈抚顺组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