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汇总8篇)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汇总8篇)

时间:2020-08-23 21:51:26

相关推荐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汇总8篇)

个人介绍感情经历真实

总结是一种思考未来的方式,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预判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准确的词汇。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书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一

著名语言学家gregthomson说的:“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讨论语言学习的原理,是件非常复杂的事,在下当然也没把握能描述得很清楚。而且因为外语学习就连学术界都存在很多尖锐的争论,本人也不敢说自己有把握能把争论化解。但还是决定先从简单入手,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吧,探讨一下外语学习的真谛,特别是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误解进行分析和澄清,希望能对外语学习者有所帮助,对外语教学工作着有所启发。现在把以前演讲的部分内容整理一下发在这里,希望和大家探讨。

一、理论篇。

对外语学习的主要误区。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怎么会错呢?难道学外语不是在语言环境下最好吗?难道想纠正口音不是要听标准的发音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怎么会错呢?

误区1:想纠正发音,就要不断地听纯正的发音?

大家一定都认为,要想学好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这还能错?不幸的是,刚好错了,而且正好相反。语音专家发现,成年人要想纠正自己的发音,不能只听标准发音,而是要听大量的“非标准发音”,也就是说,带口音的发音。比如德国口音的英语,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国口音等,而且种类越多越好。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结论的来源,要从当年哈佛大学的语音专家们,在做口音研究时,用日本人做试验讲起。

各位知道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用日本人吗?大家普遍会答是因为日本人发音说英语很难听。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大约30个。于是日本人在说英文时,很多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日r”的音,所以不会说。很常用的readand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leadandlight.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就找了在美国的成年后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和lead两个音,大家听得明白吗?大家一致答听的出区别。接下做了实验,让这些日本人听许多“r”或“l”打头的词(不给看拼写),二选一的答案,做完了测试,发现大家的正确率是50%。各位已经发现问题了,二选一能答对一半,实际就是根本不会,纯粹瞎懵,命中率当然是一半。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

那么这些被做实验的日本人都在美国生活了一段了,天天听标准音,为什么改不了口音?原因是:成年人的耳朵听音不准,分辨能力低,听不准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标准发音,也听不出自己和标准音的区别(可能自己觉得有些区别,但具体也说不明白),以为自己已经发到标准了,其实还有差距。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体说,大多数人到十二岁以上就不行了,这个能力失去了。而实践经验证明,多听各种非标准音,有助于成年人提高听力敏感度和分辨力,从而达到定准和自然纠正自己发音的效果。(什么是各种非标准音?比如英文“very-interesting”,法国口音是“vehi;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veliindelisding”,中国口音是“外瑞-因踹斯停”)。当经过一段时间仔细听和分辨各种口音的适应训练后(当然不是仅听非标准音,要和该句的标准音以及自己的模仿发音进行对同时比训练),听者的听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准确分辨带口音的人来自哪个国家,发音就自然进步了。这是成年人纠正发音的科学方法,跟大家想当然的结论正好相反。

误区2:要有语言环境,在国外待一待就自然会说了?

而中国人都应该说准普通话。但同样道理,如果小时候(十二岁以前)没有说准,成年后就会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学最吃亏,因为缺音。那应该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很多人帮父母纠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

误区3:语法不行,词汇量不够?

“哑巴英语”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先来做个实验。我说一句外语大家仔细听。准备好了呵:“sixfivesenventhreesixeightninefour”。

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那我练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吗?答案是:永远也不行。

总结:

1.出国,有语言环境,多和外国人交流也不一定能说的流利。

国外的语言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每天缩在本族人中),那么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6。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5年才会比较流利。所以很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国同学,英语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们发现,由于开始时基础差,很难维持外语环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5年以上外语仍很差。

2.学习外语不能靠多记多背。

大家知不知道人的一生多大岁数时记忆力是最好的?10岁?18岁?越小越好?错!是30岁左右。而年纪越小记忆力越差,3岁时实际上长期记忆力几乎是零。所以大家3岁以下的事一般都记不得,有几件事记得就了不得了。明明是成人记忆力好,学习能力强,3岁小孩没什么记忆力,理解力跟成年人更不比,可成年人学语言困难,3岁小孩最容易。其他原因不谈,单从记忆上看,刚好是因为成年人记忆力好而且用记忆去学语言,所以困难;小孩记忆力差,而刚好不用记忆力学语言,所以容易。刚好又证明语言获得不是靠记忆!

3.想纠正发音,单靠模仿纯正发音是不够的。

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普通话不准,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那怎么办?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

4.要学习外语语法,不一定要语法熟练。

可以无可争辩地说:语法无助于流利的交流。对照语法来说话,是不可能说流畅的。

5.学外语不是单靠背单词就可以的。

日常交流一般5000词就可以了,阅读则需要15000左右甚至更多。对于常用的这5000词,应在头脑中建立条件反射,养成英文思维的习惯。其余不常用的字汇,可使用词根-词缀的方法加以快速记忆。

6.以前学书面语不是造成口语不好的原因。

口语不好首先是听力有问题。按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学习得到的外语,听的时候都忍不住在头脑中翻译成中文,研究表明,以正常的语速,句子超过四个词,头脑中的翻译是很难跟上的。说的时候,又忍不住对照语法,想说流利不容易。所以“语法-翻译法”是明显很有问题的。

7.学外语不是必须非常刻苦,更不是要长时间反复练习。

摩门教的传教士,只需一年的外语(包括中文)培训,就可以去传教了。secondlanguageacquistion的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有符合理想的训练系统,1000个小时完全可以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听、说、读方面,都远远超出四六级水平。

二、实战篇。

实战部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级、提高、增长、高级,四个期段。

(一)初级阶段:

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part1:看图识音。

作者在这儿推荐大家使用“罗塞塔石碑”外语学习软件。第一轮程序会每次给四个不同的画面,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第二轮四个图象出现,会包含前一轮的一两个图象。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你会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关键点就是随时观察图象,把它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

在这阶段,不要试图说,同时不要打开字幕,把“说”和“阅读”练习部分统统跳过。大家最多在听时小声重复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不用中文菜单的界面,它可选用英文界面)。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用标准发音。听非标准音的时候还没到呢。

part2:t.p.r.(全身反应法)。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asher提出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your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stand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如果勉强为之,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

(二)提高阶段: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首先明确目标:

1.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听力内容设计: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可预测”(predictable)的。

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1000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叫做“续列法”(series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generation)。两部分可单独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tpr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参与。

part1:序列法: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动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比如如何开门:“firstyoutakeoutyourkeys.(拿出钥匙)thisisthekey.(晃晃钥匙)thenyoufindthelockonthedoor.(找到锁)useyourkeytounlockit.(用钥匙)turnthedoorknobthisway.(拧门把手)thenyoupushthedooropen,(推开门)entertheroom,(进屋)andthenclosethedoorbehindyou.(回身关上门)。”

part2:生活对话。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series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对话的背景先用“续列法”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了解,然后听对话。比如“如何打车”。先由“续列法”开始:first,walktothestreet.thenholdoutyourhandwhenyouseeanemptytaxi.ifthetaxistops,yougetontotheback……(当然不一定为此真打一趟车,可用教具模拟)。

然后听对话:一个人拦住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答“去…,离什么著名大楼或什么街很近”。路上人多车多,司机颇有怨言,“周末会好些…”到站了,“多少钱?”……这一对话可以再来一段,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所以很容易“预测”对话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的对话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对话的制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对话的录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方法表述出来加在对话前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80%~90%能懂;。

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出每句话的含义。

看原版电影好不好?对于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关键是,电影的场景要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理解性输入i+1”。能够适合这一阶段的电影不是太多,真正的看电影学英语最好放在第三阶段。有的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在画面上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因为从影片中完全无法根据图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不多。

总之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关键是“可理解性的输入“。这种输入可以来是外教,也可以是多媒体教程,来自外语环境的某些特定场景,等等。

总结:

1.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决“声音”。

2.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3.参考seriesmethod,dialoguegeneration。

4.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自己说。

5.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三)增长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语言难度和量增长。重点还是听力,但可以开始有针对性地说英文,同时需要进行阅读(但主要并不是为了学习如何阅读)。这一阶段结束时,可以说已经能够进行正常交流和阅读了。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大家就自己学,不需要外教,也不需要找外国人交流。因为此时不但能交流的内容有限,容易造成瞎聊乱说,而且交流的帮助不大。仔细想,交流中主要的提高来自别人跟你说的内容,而非你跟别人说的内容。自己说的话纯粹是输出而没有增加新内容。但别人跟你说的话如果不是控制在“可理解输入i+1”的程度,不是在narrowinput的范围,那无效成分会太多,还不如用非真人的系统性的语言资料效率高。到了后期,因为“可理性解输出”有一定作用,所以可以开始把已经通过有效输入掌握的,有一定可交流量程度的内容拿来说或写就可以起作用了。而“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时间投入非常悬殊,输出所需的时间几乎达到可忽略的程度。有的同学在没有任何交流机会的情况下,靠偶尔自己跟自己说也达到目的了。

另外,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视觉性、听觉型、运动类型)将有助于后面的学习。测试自己的学习类型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就可以判断。

增长期听力特点和应对策略。

句子长了,速度快了,内容多了,听力难度明显增大。而且开始出现一些抽象词汇,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听力的问题必然要靠多种策略。听力困难不能简单用“不熟”或“单词不会”来概括。造成听力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当听力困难时,可能是下面其中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多个同时存在:

1.内部声音库和声音辨别的问题:听到的声音与自己头脑中建立的词汇库中的“声音”相对比,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声音”。如果声音库里没有找到或自己的库中声音不准,就算认识这个单词的拼写,也是不可能辨别出这个声音的。

2.解析过程:单个的单词可以听懂,但听句子时需要对听到的几个单词的组合的行意思的解析,解析过程出现难度。原来是主要通过视觉辅助帮助解析的,现在可能继续需要视觉辅助,但还需要其他方式的帮助。

3.文化知识库:因使用语言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对理解产生的困难。大家不要把这里的“文化”概念想得太大,这里不是指“中西方文化差异”那种文化,而主要是指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you’velostme.”不能用字面翻译听成“你丢了我。”有的中国同学还有一个习惯是总把这样的语言归结为“俚语”,把听不懂的短词组说成是“俚语”,甚至把英语中大量的类比和比喻analogy,metaphors等也说成是“俚语”,说自己交流能力差是不会“俚语”造成的,这种理解偏差很大。(俚语是指地方性特殊土语,甚至每个城市都不同。即使自己一个俚语不会,其实对交流也基本不会有影响。)。

4.头脑中的“母语翻译”:习惯性在头脑中用中文翻译听到的英文字,结果必然是跟不上正常速度。而且从上一条大家已经了解两种语言不可以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翻译。如果再在头脑中转两次意思,就更跟不上了。语言学家对母语听力速度测试表明,在正常说话速度四倍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听懂母语。但如果借助头脑中的翻译,慢一倍的速度都很困难。

针对以上述问题,可以制定听力策略了。听力训练的原则仍然是需要遵循大量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不可以太难,也不可以全都会。然后可以采取以下听力策略:

1.“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一个听力内容前,先对整段内容的题目,大致内容做了解,甚至可能是自己以前非常熟悉的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听者对全文的理解而不至于“迷失”,同时可以根据听懂的部分去“预测”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这要求听者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知识参与“预测”过程。在这一点上,成年人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前面提过的传教士,由于对经书的熟悉度高,“从上至下”地理解听到的经文讲述甚至通过阅读(如果是拼音的文字,所以还是可以有声音)内容,提高“可理解性”。我们有的同学发现在听熟悉的话题或熟悉的新闻时,听力困难比较小,再转到体育频道或其他题目时,同样的语速就不容易懂了,是同样道理。

2.“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听单个音到单个词的声音的辩识,再到字组的解析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处理。听懂单词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部分。在初期听力程度较低的同学,往往对“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比较偏重,同时对语言的清晰度,背景环境噪音和语速等要求比较高。往往bottom-up的内容难度一般需要比top-down低。bottom-up更注重细节的识别,而top-down更关注对全文的理解能力。我们在练习听力时,应该同时运用以上两个策略。

eg1:问:听英文广播学习效果是否好?

我们已经会分析了。听广播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然您可千万别苦练听写),而且audiolearner也很适合这种形式。关键是是否有足够“可理解性输入”,所以需要具体分析。基本经验是:

1.听力材料的速度和句子难度是否适合?如果能理解一半以上才可以听,否则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原则上听不懂的东西应该是“无效输入”,永远也不懂。

2.在适当的难度前提下,如果又对听的话题或内容非常了解,而且从前文可以预测后面的意思,语音清晰(建议戴耳机),速度适合,那会是比较有效的方式。特别是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听新闻,对时势的变化很熟悉。听英语新闻时,不久前刚听到的头条新闻可能一天之后又以另一非头条,而简短形式重复出现,效果更好。最好能快速慢速结合听,这样做效果显然比较显著。

3.没懂的部分别着急。在调查过很多用这种方式提高听力的同学的普遍经验是,个别没听懂的地方不要急,先放下,也许换一种方式再出现时就自然理解了。如果出现次数很多,再想办法查一下吧,否则就放过。其实母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怎么能每碰到一个不懂的就非过不去呢?非都搞懂并没什么害处,可学习效率就没了。如果做得不得法,很多同学听了很久,提高都不大。有的同学没事儿就开着英语新闻听,其实几小时过去了,几乎没有听进去。

eg2:问:看原版英文电影好不好?

原理与上面的问题相同,还是要注重“可理解性输入”。电影比广播的优势是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视觉辅助理解和趣味性,有助于对语言的理解。比如警察拔枪“freeze!”罪犯僵住了。“dropthegun!”扔枪了。“onthefloor!”趴下了。“cuffhim!”被拷了。“readhimhisrights!”实习警察过来宣读:“youhavetherighttoremainsilence,anythingyousaid….”一连串的可理解输入。缺点是一般影片大部分对白难度偏高,跟在国外自然英文环境的感受有些象,不可理解的无效成分太多。所以关键点又是如何通过以上策略提高“可理解性输入”上。基本经验是:

1.尽量找动作多于坐在那里说话的影片。大部分老片,情景喜剧和法庭辩论等影片多半没有办法提供有效的视觉辅助,大量是纯对白,就能看到演员的嘴在动,不能帮助提高理解。

2.对于大部分visuallearner来说,一个重要可行手段是看电影前,先提前读英文剧本(很多可以下载)。这样会大幅度提高听力的理解性。这里阅读的用处开始显现,主要是在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注意的是要提前读,不会的可以问或查字典。阅读如果有困难,也先放过,不要停下来仔细研究剧本中的难点。

3.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不可以一边看一边翻看剧本,当然也不要开英文字幕,否则会养成依赖看字的习惯,特别是visuallearner。

4.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在看某个影片熟了之后,甚至可以随电影同时念叨台词,能象我们小时候跟着电影里老松井那样同时念“李向阳又进城啦?”那样就更好了。

5.任何时候千万不要打开中文字幕。一方面是会依赖中文,不利于建立英文思维,另一方面中文字幕的错误实在太多,甚至连电影院放的原版电影的字幕中的低级错误都不少。

这里顺便说一下家长给小朋友看英文动画片是否好?判断原则是一样的。一般的原版动画片语言太复杂,那是给母语是英语的人看的,并不因为是动画片语言就简单。而且近几年动画大片的语言都非常复杂。即使对成年人来说,大部分也都应该算是作为我们第四阶段的语言教材(比如findingnemo,madagascar等)。所以要找那种一看表演,不听英文都能大致知道在说什么内容的片子。否则小孩子根本不能理解,并很快失去兴趣。

以上听广播和看电影的两种方式被大家采用的非常普遍,以看电影的形式比较容易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且适合多中“学”型的人。但运用的是否符合“悉得”原则和策略,对学习效率有成倍的影响。如果没有辅助和准备就开始听和看,大量时间都是在“无效的声音”中度过,非常浪费。另外不要动笔写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效率高,最主要的是防止学习者,特别是visuallearner容易养成“声音――文字――含义”的认知路线,而应该直接将“声音――含义”建立关系而避免文字。在看电影的形式中,因为速度和图象场景的影响,比较容易不自觉地在运用英文思维,习惯比较良好。

第三阶段的学习策略的制定和理想学习体系特点的描述。

asampleacquisitioncycle。

以下练习,如果有适当的原版的影视,效果奇佳。最好能控制电影句子的反复播放,以及多个句子的自由组段。如果能够角色扮演,则可以增加乐趣。这一阶段一般使用电脑来进行操控效率比较高。

1.先听整段原文,段落长短控制在正常速度10钟内放完。难度选择应该是控制在第一遍能听懂的程度是70%上下。不要看文字或字幕。这步的目的主要是先熟悉要学的内容或说是该内容的声音。

2.开始分句模仿跟读,每句约三遍,(听一遍跟一遍,不是听一遍读三遍)不懂的也跟读,别着急查意思。是否全对或是否全会不必太介意,可以看字幕但尽量不看,一边模仿,一边猜测不明白部分的含义。关键技巧是“猜测”。

3.不看字幕分句跟读一遍,把原声和自己读的声音都录下来。

4.放第3步的录音,努力听每句自己读的和原文有何区别并再次感受刚才的过程,可看字幕帮助核对。

5.分句自己先说,然后再听原文。第一次可看字幕,后两次尽量不看字幕。

6.自己回想该段剧情,试着复述说刚才每部分的句子。

7.如果有测试题,可以测试一下自己对上一段掌握的程度,还是80分就好。

8.下一段开始,重复上面同样的程序。

对于visuallearner来说,看字幕一定要谨慎。如果在循环初期读字幕是为了增加理解度,还可以这样做,但后面几步要控制自己不看字幕专心听。audiolearner倒不必太介意。kinesthetic比较麻烦,需要用自己的手势帮助加强理解和模仿。在本人教过的学生几千中,纯kinesthetic学型的比例非常少,但曾有个这样学型的学生叫benjamin,学习困难一直比较大,最后大家探讨了很久后,他决定采用站着听,一边听一边想象自己是剧中人,打着手势表演和模仿,结果发现一下进步快了很多。一些其他“学型”的同学也照他这样做,发现也有很大帮助。大家的体会是,除了动作帮助加深印象,把自己融入剧中让自己更容易用情绪帮助体会出现该语句的情景,重要的是这样能帮助逐渐用听到的英语去“思考”该场景。这一经验很值得大家尝试。

关于连读的误区。

到这一时期,听力语速加快,开始会注意到有许多连读现象。连读的概念解释起来很简单:英语在连贯地说话或朗读时,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面的是以辅音音素结尾,后面的以元音音素开头(不一定是元音字母,是要发元音),就可以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连读。如:notatall,连读时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单词notatall。注意:连读只发生在句子中的同一个意群中。在两个意群之间即使有两个相邻的辅音和元音出现,也不可连读。

知道连读的原理也就可以了,不知道也没关系,跟语法知识的道理一样,大家千万不要有意识地记住连读原理并试图理性地应用它,那样又适得其反,更加深听力障碍和造成不会说话。无论掌握听、说的连读,都是个自然的过程,不要主动地学习连读和练习连读。很多同学又掉在这一误区中,被连读搞得很上火,甚至有人认为自己的听力问题主要是“不会”连读。我们先分析一下听懂连读的听音原理是什么:

比如come-in,连读后听起来是“comin”,但之所以能听懂,并不是因为学过“comin”是“comein”的连读,而是个自然过程。除了能根据对话场景能知道该词的意思因素外,从bottom-up角度而言,主要原因有两个:

1.对come和in两个单个单词的声音能清楚辨认并对含义十分了解;。

2.在自己头脑的“声音库”中,没有“comin”这个声音的词或自动排除该声音会出现在这里的可能性,于是下意识地自动就把“comin”解析为“comein”了。一切过程都是在大脑中以千分之一秒数量级的速度迅速完成的,不需要主动思维和有意识分析的过程。

所以对听连读的掌握,是在熟悉两个单个词的声音,同时能自信地自动排除被连读声音的基础实现的。而对说连读的掌握,是在读音实现自然流畅和连贯,同时说话时思维的连贯能自然按意群表达意思而实现的。两个过程都决非可以用知识和意识可以控制的,否则不但乱了套,也跟本达不到流利的程度。英语尽管有连读,不连读也不算错(法语不连读就不行)。

其实婴儿学语言,是不需要连读知识的讲述和连读训练的,跟不需要语法知识讲解一样。

分析。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二

在考研复试面试中,面试导师常常会就考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来提问,一般来说涉及个人基本情况的问题归为三类:人生经历类、能力特征类、报考规划类。

在差额复试的前提下,老师如何在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之内选出录取人选,那就取决于复试面试中你的答题情况。所以,这并不是随便聊聊天那么简单哦。

要回答好这三类问题,首先考生必须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也即了解自己的学习经历、专业技能、价值观、兴趣爱好、优缺点等。我们来看第一类问题怎么回答。

对这类问题,各位考生首先要明确的是面试考官的关注点不在于你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以及之后你的`收获是怎样的。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大家在答题的时候就有侧重点了。而且还要注意你说描述的事件必须是能够体现你的专业素质和品质的,与专业相关的。

比如问你最成功的一件事。

你可以说是成功地组织了一场关于专业问题的辩论赛,关键是要叙述在组织活动中你的角色,你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次活动也更激发了自己的专业兴趣。

也可以举和考研有关的例子:。

在做出这一决定后,为了弥补专业课的弱势,我经常去蹭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并深入钻研相关课程。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面临了很大的诱惑,周围同学相继保研到很好的单位。很多人说你何必呢,保研多舒服,考研风险这么大,万一考不上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我从没有退缩,而是按照自己完善的学习复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在考研前一天,因为天气比较寒冷,加之自己当时心态没有及时调整好,我一整夜都。

没有睡觉,但是既然参加了考研,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最后自己还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及时调整好心态去参加了考试。

再比如请你谈谈你最失败的一件事。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个失败的经历一定不是你无法克服的体现自己明显的缺陷的事件,比如大学期间一直没过六级很遗憾啊之类的。

这样的负面词汇会给老师一个你不够积极,你能力不够的印象。

应该选择那些常理来看是由于外界因素,而使得自己没成功的案例。

举例:

我的本科是广告学,在大三的时候,与五位同学一同进行课程实习,实习所在是某卫视的一档电动车节目策划。我们团队历时两个月,对所在城市以及省份的电动车行业进行了调研,撰写了比较详细的调研报告,并策划了一场线下的“第一届电动车文化节“活动。当时的方案顺利通过,同时,也顺利的找到赞助商。眼看方案就要实施了,由于台里的节目调整,我和同学们虽然积极争取了,但活动还是被取消。

(之后,谈谈自己从这次策划实习中学到的哪些东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面、或者是团队合作方面,再反思一下自己的失误。)。

所以,大家注意,选取的失败事例一定是之后你经过努力已经解决了的或者从失败的事例中获得了经验教训的,增强了能力的。谈失败的经历也要体现自己积极的态度。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三

我是来自一个二本的院校,经过自己半年多的努力,很幸运的考到了北京的一所我们专业很有名的学校。刚进入这个学校,心里充满了激动。刚上高一时候的愿望是考上清华北大,但是这个愿望随着高中的学习逐渐变成了奢望。考上了大学心仪很久的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找回了高中时候那个年代的愿望。

研究生的学习,其实就是导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实验室。我的导师是学校甚至这个行业都比较有名气的教授,对学生也很上心,平时的生活虽然很累很苦,但内心其实并不抵触,也许这就是那首歌里唱的,现在的苦和累都是我未来的骄傲。进入实验室两年了,对导师仍然充满了敬畏之情,感觉自己非常幸运的能够进入这个教研室。可能有点跑题了,但是我想在此说一下如何找导师的。

由于是二本出身,自己的学校很难竞争过原本学校的学生,加之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好多老师其实都已经不招外面考进来的学生了。为了能够找到一个好点的老师,我们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广撒网,每个老师都发个邮件,但这样得到的答复大部分还都是“名额已满”四个字,给人感觉就像自己是被抛弃的失宠儿,虽然成绩够了,但是没有人要的压力把我们压得喘不上来气。我是个比较认死理的人,并不是说我不给其他老师发邮件,而是一次只发一个,等得到拒绝后才会发另外一个老师。请各位不要鄙视我们这样,因为外校的学生想找个好点的导师真的很难很难,我们谁也不敢把自己的命运下注到一个老师身上,而且他给的答案还很可能是“名额已满”。

也许是自己幸运,在准备好被一个我原本不抱有期望的老师拒绝时候,他发来邮件了,让我将具体的信息发送给他。当时真的欣喜若狂,有一种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我激动万分的写完了我的信息,等待着上帝的审判。我就这样在网吧苦苦的守了一天,中午饭和晚饭都没有吃,等着老师的回信,结果没有消息。晚上我依依不舍的走了,生怕我在关电脑的刹那老师来了邮件。第二天我起了个早,大概是大学期间最早的一次,记得当时到网吧那些通宵的人还没有走,我就继续坐在电脑跟前守着,当时我们宿舍都没有电脑,学校机房用起来也不方便。就这样,我由一开始的兴奋变成了失落,浓浓的失落感。我已经六神无主了,给上一届师兄打电话,问问该怎么办。

“师兄您好,我是您下一届的师弟,不知道您忙不忙,想询问你个事情?”

“就是,就是你现在的学校,有个老师,请问他名额满了吗?”

“啊,那个老师很牛的,应该早就满了,你别想了,赶紧换个吧,省的找不到……”

我当时真的感觉,有一种梦醒了的悲凉,可是我真的不服输,毕竟老师还没有拒绝我。也许是我的执拗给了我机会,也许是上天给了我机会,更应该说是我的坚持给了我机会。

当天晚上我坐上了北上的列车,在列车上我给老师发了个短信,说我已经挤上了列车,不为别的,只想让老师能够多多了解我,不要这么轻易放弃我。晚上十一点多到了学校,我畏惧了,我退却了,站在学校门口,一片寂静,那条我等了一路的短信还是没有到达。当时已经入冬了,天气真的有点冷,我随便找了个小宾馆住下,可恨的是宾馆竟然没有信号。怕耽误收电话和短信,我就打开窗户,将手机放在窗户边上。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竟然下起雪,而且越下越大。我紧紧的裹了裹身上的被子,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很冷很冷,可是不敢管窗户,怕手机上的最后一个信号也没有了。

就这样,我熬了一晚上,很是苦涩的一晚上,感觉没有明天,感觉自己好傻。

第二章峰回路转见希望。

这个时候,电话响了,我心里一惊,赶忙掏出手机来,却发现时宿舍老大打来的电话。接到电话刚想发火,这个时候打什么电话,可是听到那边老大说“龙龙,昨晚北京下雪了,住哪里了?”我竟然哽咽了,一点点都说不出话,眼泪不争气的落了下来。头一次,发现我是那么想念那些睡觉打呼噜,吃饭抢我菜的.臭家伙们,眼泪渐渐模糊。

“哦,没事,我下午就坐车回去了,不用担心,漫游着呢挂了……”说完我就赶紧挂了电话,他们以为是我为了省电话费,其实我怕我再不挂电话真的会哭出来,说不出完整的话。红着眼睛,一个人漫无目的转着,转着,好想时间能够快点过去。这个校园毕竟对我太陌生了,我走了一会儿差点迷了路,只好原路返回到住处,躺着,好想喝酒。

终于挨到了十一点半,肚子也饿了,打算出门口买两个包子添添肚子,然后收拾行李,离开这个我本不该来的地方。肚子很饿,但是真的没有胃口,吃了两口就咽不下去了。这个时候,短信声响了,我却没有心思看,因为每天这个时候移动总是会给我发条短信。有点自嘲,“难道移动也来给我打秋风了,罢了罢了,没准是条安慰短信,看看聊以慰藉吧。”打开短信,漫不经心的扫了一眼,却霎时将我的希望之火点了起来。

是老师来的短信,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我激动万分。“抱歉,下飞机后才看到你的短信,如果还在学校,请来xxx找我。”丢下书包,我快速跑了出去,感觉自己像一只出去寻食的鸟儿,快乐自由,这个学校也变得和蔼可亲了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路,冷冰冰的楼。

第三章得见导师。

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办公室门口,却突然想起来自己早上竟然没有梳头洗脸,心里懊恼万分。

脑海里想念了无数次的见面的场景,在见到老师后都成了泡影,甚至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进门后只能深深的鞠了个躬。

“呵呵,赶紧坐下来”

听到老师说话,我抬起了头。老师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威严,而是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亲切和蔼的气息,让我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好多。

“对不起老师,第一次在这个学校,有点迷路,所以过来晚了。”我赶紧解释道。

一连串的问答,我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了下来,思路也渐渐的明朗了起来。

“老师您好,贸然过来打扰您实在是不好意思。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怕我给你发的邮件不能很好的描述我的情况,就想亲自过来和您聊聊。早就知道您了,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导”

“说说你为什么选择我做导师吧?”

“师兄师姐都说您好,您对学生负责,像孩子一样照顾他们。我很渴望能够在我的进一步学习生涯中,得到您的指导。”

“呵呵,你喜欢我们专业什么?”

说实话,我当时有点懵了。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本科期间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有限,又不敢鲁班门前弄大斧。沉默了一会儿,我抬起头看着老师,平静的回答道“说实话,从我刚入大学时候,我对这个专业一点都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专业将来好就业,工作好找。但伴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经过几次实习,我身边好多人都退缩了,这个专业太累太脏了。但是我属于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我不知道自己爱好什么,我只能强迫自己爱上现在的专业。再次的深入,也许是习惯,我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专业,脏和累,但是快乐。我会坚持走下去”

我的回答显然有点文不对题,但是老师却比较满意。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越来越轻松,好像不是在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导师谈话,而是和一个亲人一样唠家常。这个时候导师来了电话,接完电话后他一看时间,“哎呦,都快一点了,你吃饭了吗?”我很傻很纯的摇了摇头,老师有点呆了,我现在想想当时场景也觉得好笑。然后老师就叫来了一个师兄陪我去吃饭,他一会儿还有课就不吃了。

呆了一秒多,整理了下思路。“老师,我真的很希望能够当您的学生。其他老师我暂时不会去找的,吃完午饭我就回学校了。”老师笑了笑,说好好准备复试,我过几天给你消息。

师兄边吃饭边和我说,在咱们实验室会比较累,但是能够学到东西,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吃了饭留了个电话,就告别了。再次回到那个半地下室的住处,格外的喜气洋洋。快快乐乐的收拾好包裹,将剩下的两个包子塞进了书包,回家!

回到宿舍,看到赖在床上看小说的兄弟们,感到格外亲切。唯一后悔的是没有从超市买点北京特产回来,只是带了两个猪肉大葱的包子。接下来又是等待,虽然心焦,但是有个盼头。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都快一个星期了,身边同学一个个也找好了导师,我却仍然杳无音信。给那天吃饭的师兄发了个短信,委婉的问了下,结果那边说不知道,让我再等等。复试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我却一点点都学不下去。心情也随着时间慢慢的沉了下来。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是死是活,我想要个痛快。于是找到老师电话号码,写了半个小时的短信,其实就是几句话,我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一狠心,按了发送键。把手机扔到了床上,出去跑步去了,实在是不敢再等待了,我怕疯了。

第四章欢迎加入。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四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一直犹豫着不敢发出来,因为见过了太多成功的故事,成功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天会来得那么快。真的。在几乎所有人的惊讶中,我递交了辞呈。

在这三年半中,我一直记着日记,顽强又自欺欺人地想记下所有,记下自己为之奋斗的痕迹。三年前,当我被它选中,确是一种受宠若惊的感受。三年来,我也一直心怀感激。可是回忆总是无力承担我的未来。永远只能向前看。现在,当终于要离开的时候,我只想把日记整理出来,把那一个个片断拼凑起来,告诉你我的成长,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告诉你最真实的事务所生活,最真实的四大。

一年级(上)。

20天的培训结束了,从此开始了第一年的“小朋友”生涯。当时是9月份,还属于淡季,没有太多的job能够让我们做。所以每个人都很紧张,只要发现自己是闲着的就非常不安,希望能够被用起来。

我遇到的第一个senior非常非常好。因为那个job不忙,所以她耐心地教了我很多东西,还请我吃了小龙虾,谈了很多公司的人和事。平心而论,到现在为止,我遇到的不管是manager,senior还是staff,都很不错。虽然technical有高低,但都很敬业。这是我庆幸的。之后,我就被她“推荐”给了一个要好的同事,正式开始了第二个job。

痛苦的历程就此开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case,又是我最讨厌的*客户。说讨厌,是因为*工厂等级森严,对中国人的管理严格,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让我这种自由散漫的人很反感。但其实,*人的认真和严谨又是让我非常佩服的。

第一天到客户公司,听见客户抱怨我们的价格太贵。

第二天,客户说:这个问题你来问我干吗,你们自己去查。

第三天,早该准备好的资料还没有着落,连要审计的报表也没有报出。

第四天,老板下现场,一个电话我们肌肠辘辘等到晚上八点。到了后,朝我们几个新员工看看,面无表情。

这是我在日记《后来》中写下的一段话:

“也许到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才真正属于了自己。因为已经没有别的东西了,只好为自己考虑。

这是一份历经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工作,我不敢去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正热爱她。象极一座围城,外面的人要进去,里面的人拼命想出来。我是哪一类呢?我想我是那种进去看一眼再决定取舍的人。这样做有两种结果:抛弃她,以及被她抛弃。

不要说人没有贵贱。也不要说人没有尊卑。我在现实里快速地长大,每一天都知道自己得到什么,却不清楚正在失去什么。有谁能告诉我,成功之前究竟要吃多少苦要流多少眼泪,要受多少冷遇多少怠慢。

于是,我不敢去想象我的后来。五年后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甚至不敢想象明天的样子。偶尔,我会做一场白日梦。幻想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跳过很多很多艰辛的中间过程,直接到达你的理想。在这一分钟笑,在下一分钟哭。在这一分钟亲吻,在下一分钟离别。后来,这个世界不再非黑即白;后来,你发现你所习惯的那种生活,突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你越来越爱自己和亲人;后来,你的每一小块后来无时无刻不被命运改变。而你,操纵不了。”

那段时间,我的心里充满了绝望。是头一次,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忙。别人给的,最多是关心和鼓励,却绝不会有人能够代劳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这三个月,我经历了那么多那么多负面的情绪,对以前一直以来的顺利和圆满,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颠覆。我不喜欢,但我知道无法躲避。人的很多种性格,其实都是外界逼迫出来的。我的青涩、无知、胆怯、软弱,总会在环境的压力下,被磨练成一方刀枪不入的岩石。

[进四大的下场,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会计师事务所]。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五

实在看不下去了,晒工资的越吹越神,为什么我看到的简历上的工资基本都是1万下呢?还有就是奉劝各位想留洋镀金的童鞋,随便一个国外的野鸡大学读下来都得花父母五六十万,回国后工资不见得高,当然你要是正牌哈佛、mit毕业的,薪水还是很高,但学院教育只能证明你27、8岁之前的能力,工作经验比你所受的教育重要太多了,想提高薪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相关行业内不断积累比你是从哪儿毕业的重要得多。

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行政专员/助理1000-元/月本科、北京、28岁;。

27岁、女、上海;。

都是打工一族,在网上炫耀自己刚毕业就1万+真的很不靠谱,何苦给别的求职者添堵呢?海龟又如何,看看下面这位:

上海、30岁、女;。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高级计算机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硕士。

20毕业、男、上海、28岁;。

克里夫兰州立大学|金融学|本科。

硕士、31岁、深圳;。

哈工大的硕士,31岁、女、深圳;。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硕士工作3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硕士工作3年。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光电子技术科学|硕士工作3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硕士工作3年。

本科、31、硕士、上海;。

30、本科、深圳;。

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广州,33岁;。

华南师范的本科,广州,32岁;。

中山大学本科,广州,34岁;。

广州、本科、工作2年。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广州。

罗切斯特大学|市场营销|硕士。

上海,25岁;。

同济大学、硕士,28岁;。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mba;。

罗格斯大学,accounting|mba;。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商管理|mba,27岁,吉林;。

法国国立卡昂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双硕士学位;。

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本科;。

也是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本科;。

英国约克大学硕士;。

英国约克大学硕士、深圳、(这条属于的信息);。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本科;。

佛吉亚:

本科,上海,30岁;。

伟世通:

本科,武汉,30岁(20的薪水);。

硕士、30岁,深圳,工作4年;。

本科、26岁,深圳,工作4年;。

本科,27岁,深圳,工作4年;。

硕士,28岁,深圳,工作4年;。

本科,27岁,深圳,工作4年;。

本科,27,北京;。

硕士,27,上海;。

本科,27,上海;。

本科,27,上海;。

本科,29,上海;。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六

在的正月十六,一个女孩降临在世上,她没有特殊的功能,没有举世无双与倾国倾城的美貌,但却是一个特别的她。

十三年过去了,她也成了一个真真实实的中学生了。

小院中的朗朗书声不是她所眷恋的,小院中的鸟语花香也不是她所留恋的,而是小院中浓浓如花香的友情,是她幻想的。

操场上,有她的展翅飞翔,她嘴角的笑是那么艳丽,如桃花朵朵盛开,形成一副桃花似锦状。她在同学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丑,她从没想过为自己获得什么利益,只是想留住那青春年华的笑容。

课堂上,她的举手发言颇多,望着老师那纷飞如雨丝的知识向她飘来,应接不暇,可她总是静静地,慢慢地,消化属于她的知识,可她成绩从未蒸蒸日上,名列前茅。

三点一线的生活家、学校、英语培训班,从未给她松口气的时间,她变得疲倦不堪,没有阳光。

可是,友情还在,她所幻想的友情没有离她远去,下课的欢笑依旧飘荡远方。家中那嘈杂的声响也没有使她舒心:“还不学习?天天在这里走来走去。”

你们所望见的,可能只是一个性格开朗、没有顾虑的我,今天,终于有一个真实的我了!12月3日,我这样对自己说。

[关于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我作文400字]。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七

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潮在持续升温的同时,中国英语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一直是学习者和教育者共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例如英语听说方面的“聋哑英语”、英语阅读能力的欠缺等等。本文从中国大学公共外语学习者常常陷入的几个误区入手,尝试探究病症背后的深度病原,帮助学习者找到避免走入误区的学习策略。

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

我们普遍对学外语学习方法的认识是:

1.要有语言环境,多跟外国人交流,最好是能出国,不久自然就能会说了。

2.学习外语要多记多背,也就是说是用记忆学语言。

3.想纠正发音,一定要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

4.要学习外语语法,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5.要有词一定词汇量,要大量背单词。但背英语单词很难。

6.以前学的是书面语或过时的英语,和现在口语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口语不好。

7.学外语必须非常刻苦,长时间反复练习。

“全错!而且不但错,事实正好相反!”

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结论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基本上与事实是正好相反的。”大家对外语学习的误解之深,范围之广,达到了另人惊叹的程度。尽管科技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语言获得过程的误解仍相当普遍,尤其是咱们中国人。中国人对语言学习的误解深来源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以及单一民族和单一语言。我帮大家逐一进行分析和提供分析依据,大家可以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怎么会错呢?难道学外语不是在语言环境下最好吗?难道想纠正口音不是要听标准的发音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咳,天下有多少事都是看似理所当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呢。我们先找一个最简单的分析。就先说第3条,“纠正发音”吧。

大家一定都认为,要想学好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这还能错?不幸的是,刚好错了,而且正好相反。语音专家发现,成年人要想纠正自己的发音,不能只听标准发音,而是要听大量的“非标准发音”,也就是说,带口音的发音。比如德国口音的英语,法国口音,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国口音等,而且种类越多越好。这是怎么回事?这个结论的来源,要从当年哈佛大学的语音专家们,在做口音研究时,用日本人做试验讲起。

各位知道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用日本人吗?大家普遍会答是因为日本人发音说英语很难听。接着问,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每次问到这里,听众中总有些笑声,很多人答曰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大约30个。不是听说日语有50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图很多是重复的。比如第一行元音:“啊依呜唉喔”,确实是不同,但第二行“喀七库开阔”(近似的汉语表示啊,大家别太较真),却是只多了一个辅音k,其他是借第一行元音拼出来的(ka,ki,ku,kai,ko),所以并没有50个音。于是日本人在说英文时,很多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日r”的音,日语中不存在(没有ra,yiru,rairo),所以不会说。很常用的readand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leadandlight,用“l”代替“r”,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就找了在美国的成年后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和lead两个音,大家听得明白吗?大家一致答听的出区别。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这些日本人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有的说“我们发音部位很你们不同,我们的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接下做了实验,让这些日本人听许多“r”或“l”打头的词(不给看拼写),二选一的答案,做完了测试,发现大家的正确率是50%。各位已经发现问题了,二选一能答对一半,实际就是根本不会,纯粹瞎懵,命中率当然是一半。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者和被测者全傻了。因为要是全对了,那分析和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如果全错也不要紧,掉个个儿就成了。但对一半就美救了。大家想,根本听不出两个音的差别,怎么可能区分清楚发音和正确发音。但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

其实发音不准主要是因为耳朵听不准这件事,大家是有实际观察经验的。比如有人唱歌走调,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所以唱歌走调的人唱完了觉得自己唱得挺对的,你们怎么都说我走调呢?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走调了。(如果您唱歌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那么这些被做实验的日本人都在美国生活了一段了,天天听标准音,为什么改不了口音?原因是:成年人的耳朵听音不准,分辨能力低,听不准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标准发音,也听不出自己和标准音的区别(可能自己觉得有些区别,但具体也说不明白),以为自己已经发到标准了,其实还有差距。日本人母语缺音太多,所以最吃亏。(大家在网上可以找到日本人用来测试“r-l”分辨率还剩多少的测试网站,大家可以试试,很好玩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小孩子的耳朵对各种语言有高分辨率,才可以听准任何语言的发音而模仿到位,成年人不行了。具体说,大多数人到十二岁以上就不行了,这个能力失去了。这就导致了成年人为了纠正外语发音时或提高发音准确度,单纯听和模仿标准外语发音不行,因为做不到,所以如何纠正成年人的发音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提高成年人的听音准确度。而实践经验证明,多听各种非标准音,有助于成年人提高听力敏感度和分辨力,从而达到定准和自然纠正自己发音的效果。(什么是各种非标准音?比如英文“veryinteresting”,法国口音是“vehiintehisting”,日本口音是“veliindelisding”,中国口音是“外瑞-因踹斯停”)。当经过一段时间仔细听和分辨各种口音的适应训练后(当然不是仅听非标准音,要和该句的标准音以及自己的模仿发音进行对同时比训练),听者的听音敏感度提高了,甚至能准确分辨带口音的人来自哪个国家,发音就自然进步了。这是成年人纠正发音的科学方法,跟大家想当然的结论正好相反。

讲到这里,大家不应该会此结论还存有疑问吧?其实中国同学最容易理解这个结论。因为中国话的口音变化很大,比英语明显,英国音与美国音之间的区别,还赶不上普通话与天津话的区别(离北京才120公里)。所以中国同学对口音比较敏感。有意思的是,中国有个标准音叫做“普通话”,而英语国家没有。在美国并不以任何城市的口音做标准,英国也如此,伦敦话并非标准,而且其他英国人有时觉得很怪。(大家知道伦敦人常省略“h”和“t”音吗?比如“head”被说成“ed”,“better”说成“be-r”)所以在这些英语国家,并没有严格的绝对标准。而中国人都应该说准普通话。但同样道理,如果小时候(十二岁以前)没有说准,成年后就会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学最吃亏,因为缺音。那应该如何纠正发音呢?如果按理所当然的推论,大家天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和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结果不行。到北京住几年口音就改好了吗?结果还不行(还是小孩子行。)那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还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很多人帮父母纠正了多少年的口音了,也没见有效呀。那怎么办?原理是一样的:多听各地人的口音,并进行比对训练,耳朵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小。这是成年人科学的纠正发音的方法。(在有些电影学院在纠正成年外地演员时会采用类似方法。)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但现在大家都明白了。遗憾的是,很多英语老师也不明白这一点,所以总建议大家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某国人交流。现在这一误区应该纠正了。

真实的个人感情经历范文范本篇八

中层经理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是能够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如此,中层经理人员还是人力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和企业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中层经理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影响到企业文化的传播。

那么,如此重要的中层经理们,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下属?他们更看重他们的哪些能力?他们会因为什么原因而离职?又如何才能留住他们?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为了解答上述疑问,还原中层经理们的真实想法,《中外管理》杂志近日进行了“真实的中层”调查。

此次调查共下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被调查者遍布多个行业,其中制造、服务、it行业人数最多,占被调查者的61.3%。被调查企业的规模以中型企业最多,占被调查者的80%以上。这与中国企业的实际分布状况相符,具有普遍意义。

中层如何挑选部下?

《中外管理》调查显示: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中层经理们最看重的是员工的敬业程度,45%的中层把它作为选人的第一标准;接下来是职业技能和团队精神,有43.8%的中层经理选择此项(见图1)。通常,人们会认为工作经验应该在用人时最被看重,但调查显示:在中层经理心目中并非如此。

中层为什么离职?

企业中都是哪类人要离开?研究发现,有三类人比较“危险”:人到中年、中等收入、中层干部。而中层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却是最大的。美国《财富》杂志曾研究发现:一个员工离职以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手,光是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而如果离开的是管理人员则代价更高。员工欲离职前一段时期士气低落绩效不佳花费成本,招募新人需要成本,训练上手需要成本。万一员工带走技术与客户,投奔到竞争对手那里则是更大的成本损失。

而要减少中层的流失率。首先就要了解中层离职的原因。本刊调查显示,离职的中层一般不外乎几种原因:一是因为对企业的目标缺乏认同,觉得在现在的企业没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二是因为猎头公司找上门来,新公司能够给自己更好的发展机会;三是因为个人创业。

分析发现,在这些原因的背后的关键点或者触发点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问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