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 清华 工程博士 心得(三篇)

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 清华 工程博士 心得(三篇)

时间:2020-08-08 04:40:31

相关推荐

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 清华 工程博士 心得(三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920xx年,农历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1920xx年,农历四月初一,清华学堂开学。

清华大学的创建时期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20xx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0xx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0xx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0xx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清华大学的发展时期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清华大学 校园风景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段学复、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0位功勋中,有9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xx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0%为清华大学校友。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 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中国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两校交往日渐频繁,“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20xx年,两岸清华大学还将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1934年6月,清华的院系研究所、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

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同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院系调整前后,清华大学院系的变化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xx年9月28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撤销该建制)、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描写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是一所著名大学,如果我要问你,清华大学的历史,你应该就说不出来了吧。那好,我现在就告诉你。

1920_年,农历六月初四,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1920_年,农历四月初一,清华学堂开学。

清华大学的创建时期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20_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0_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0_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0_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清华大学的发展时期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清华大学校园风景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段学复、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0位功勋中,有9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_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0%为清华大学校友。

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在震撼全国的一二·九运动中,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一代代清华仁人志士在探求救国道路、传播先进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成为后世的楷模。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中国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1955年,梅贻琦在新竹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沿用原校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两校交往日渐频繁,“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20_年,两岸清华大学还将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的1934年6月,清华的院系研究所、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母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使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做法现为多数校友及学术界、教育界强烈否定。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

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同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新技术专业。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高校院系调整前后,清华大学院系的变化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筹)、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以及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_年9月28日成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时撤销该建制)、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工、文、法、医学、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描写清华大学博士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有人说:人生如戏,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说:岁月如歌,跌宕起伏,每个音符都扣动我们的心弦;也有人说:生活似茶,平平淡淡,可是越品越有滋味。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年龄,阅历之少似乎还没有权利评论人生,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丝毫不会少的。我说岁月如诗,青春如梦。诗歌简短却充满内涵。说它简短,正如孔夫子伫立于水边的感喟:“逝者如斯。”时间的过往似乎很不留情面,我们从懵懂的孩童一路走来,哭过,闹过,跌倒过,却又笑着,唱着,爬起来。我们每个人都真诚的带着情感,勇往直前,纂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一路奔到现在,迈入了大学的校门,成为了成年人,社会人。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写我们的诗,一首不同以往的诗行。相信这诗行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有思想,有韵味。因为大学是一个能让人提升品位与气质的地方,“百花齐放”,那芳香浸润着灵魂,陶冶着性情。

至于梦想,是一份多莫美好的东西,是上天多馈赠给青年人的一份礼物。有了梦想,我们才觉得生活得有追求,有意义。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没有梦想,就没有人的生活。”概括的很精辟,道出了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与内涵。那就是:为理想的生活而奋斗。可以说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记得去年的中秋节,也就是我上高三那一年的中秋节,晚上我独自一个人在大操场上跑步,为了排解内心的压抑。总觉得那时的日子过得挺苦,挺黑暗的,为心中理想的大学而奋斗,但考试失利,不断地打击,甚至觉得离那个梦越来越远,跑着跑着我竟流出了眼泪。大操场上,很静很静。忽然间我一抬头,我望见了那个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我身上。我当时就想:如果明年中秋能在北大的未名湖畔赏月就好了。那时真的就像梦境一样。一年眨眼间就这样过去了,今年的中秋恰巧是我来北大报到的第二天,晚上新同学一起在未名湖边举行中秋班级聚会。凝视着那灯光闪耀的博雅塔,仰望着今年中秋的月亮,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一次聚会上,大家互相作自我介绍。我跟大家讲述了这件事,同学说我圆梦了。我说我们大概都圆梦了吧!也许这个梦并不完全像当初设想的那末精彩,那末甜美,但追梦的过程是什莫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是人生中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也大概是一首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歌。

考上大学,考上北大,也许只是我们小小的一个梦圆。在大学里,还有许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许多知识要求我们去学习,许多能力需要我们去锻炼,当然还有许多梦要我们去追寻。这些日子,我在常思考:大学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大学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什莫意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对“大学之道”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精辟的阐述:《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不尽者尽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是《大学一解》之所作为也。(梅贻琦:《大学一解》,载于《大学精神》,杨东平主编,辽海出版社20__年版,第69~81页。)“止于至善”,至善永无止境,至善是一个过程,是绝对统一的过程。一是一地既有当下相对的善,必止于此善,而后能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涂又光:《中国高等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361)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是精神的家园,是不断丰富头脑、提高素质的地方。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新起点。

在这个偌大的园子里,我们有太多的选择,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迷惑。就像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向左向右你究竟要选哪一条路。在北大这个校园里,我们又会遇见太多的强人,也就意味着我们可能就不再是昔日的明星,高考光荣榜上的骄傲。我需要更多的谦虚和承受,首先应该接受“平庸”,但终不甘于平庸,努力树立自己的理想与方向,时常问一问自己:“我的梦在何方?”冰心生前家中一直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也曾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其中一句是这样的:“不恨年华去也,唯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在这里,他们均提到了“心事”二字,那末何谓“心事”?时常存于心间的一种信仰与追求,有了这桩“心事”,即使“世事沧桑”,也毫不畏惧,拥有独立的人格,在事态变换时不迷失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心事”又时常因为岁月年华的流失而逐渐被消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也算是上天对青年人的眷顾吧,把梦想给了我们这些青春飞扬的人,那末我们又怎能浪费这宝贵的机会呢?敢想敢做,敢拼敢闯,才是属于我的性格!人的梦想有大有小,不能说大的就好,小的就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原理:面对一棵大树,如果你想购到伸手可得的苹果,那末你的能力只能限于“伸手可得”,永远也够不到最高的枝杈。记得我高中毕业,在结业会上,校长对我们说:希望大家将来都有能力做大事。我觉得一个有能力做大事的人,必然会为社会创造出能多的价值。我们不能仅仅把梦想定格到个人的利益得失上。17岁的马克思在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一个人如果只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的聪明,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美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因该培养自己心怀天下的情怀,毕竟我们将来要成为社会的希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力量!

当然,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再美的花朵也需要我们去栽培,再甜的果实也需要我们去种植。否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我们该如何去撰写那美好的诗歌,追求心中的梦呢?杨振宁强调3个“p”,我认为很有道理。“perception(眼力),persistence(毅力),power(能力)。”留心皆学问,动静总相宜。

在一个大学里,首先值得留心的是所处的人文氛围。严格说来,校园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自然景观都是人文的,这也是中国大学景观的一大特点:自然与人文的紧密结合。如北京大学中的燕园建筑,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优美环境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之作。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与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纵观整个燕园园林,湖光塔影,山水相依,翠瓦红门,林木苍郁,美轮美奂。(摘自《北京晚报》,20__年8月1日第11051期)接下来,要留心的就是大师的风采。梅贻琦说过:大学之所以称其大,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应该谦虚诚恳,勤思勤问。前几天,我去北大图书馆看书画展,主要展出的是当代名家的书法和国画。

我只是喜欢书画,但对其并没有很深的研究,所以这里展出的好多书画的内涵也不太懂。恰巧,旁边有个爷爷,看得很认真,还拿笔在本子上作记录。我就冒昧地说:“爷爷,我觉得您一定懂书画,您给我大概讲讲,成吗?”爷爷听了一笑,很谦虚地说:“我是搞国画的,欣赏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我谈不上给你讲,只能说说自己的见解。”接下来,他就很认真地告诉我赏画的几个步骤,应该欣赏什莫。然后他又由画谈到了艺术继而说到当今的国情,他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未深刻,他说:艺术是建立在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的,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爷爷提到自己的经历时,说今年他已经70岁了,经历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我忽然觉得,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学习的老师,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非凡的故事。尤其是在北大,就像我身边的那个爷爷,可能就是一个享有名望的教授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大师,但他们都表现得那末平凡,谦虚,和蔼可亲。

至于在大学里要锻炼的能力,用华罗庚的话讲:专,博,漫。首先要掌握一项或是两项专门的能力,可能是你的专业,也可能是某项超群的才能,比如:演讲,设计,策划等等。然后就要“博”,即多接触各类事物,多读书,读参加社团活动,从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当我们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融会贯通,甚至漫射到其他学科,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正如井底之蛙,开到的永远只是和井口一样大小的天空,而只有勇敢的跳出来,才可以收获一片真正的蓝天!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大草原上,有只狮子不停的奔跑,但是前方却没有猎物,问他为什莫要奔跑,狮子说:我只有跑的比猎物快,才能获得食物。”同样,一只小鹿也在独自奔跑,问他为什莫奔跑,小鹿说:“我只有跑的比其他鹿快才能不被吃掉。”这就告诉我们:不论是强是弱,只有先行一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才能生存。

所以,为梦想而努力奔跑吧!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抒写出无悔的诗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