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三篇)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三篇)

时间:2020-11-21 05:15:45

相关推荐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 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三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姿多彩,人物形象表现地淋漓尽致,每个人物的独种韵味都深深回漾在脑海中,久久不逝。

贾母,一个养尊处优的王侯之女,嫁入贾家后,成为了一个享乐主义者。她沉迷玩乐、奢侈、浮华、挥霍,日积月累造成了最后的宝库空虚,间接造成贾家衰亡。但她十分的慈爱,疼爱众孙女,尤其黛玉,更溺爱宝玉。到最后迫使薛宝钗嫁给了宝玉,造成宝玉出家,黛玉泪尽而亡。正是因为她的传统宗教俗礼,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聪明能干,精明漂亮,城府颇深,阿谀奉承,见利忘义,查颜观色,见风使舵,有时又狠毒的她为了一已之利放高利贷,最后被查封。狠心使“掉包计”让宝玉无奈出家,黛玉生病早亡。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了了卿卿性命。”

贾宝玉,是个反礼俗宗教,追求个性解救的前卫者。机智、聪颖、可爱的他一直痴情黛玉,可最后由于家庭的垄断婚姻,使他疯疯傻傻,最后出家做了和尚,落得个误半生的悲剧下场。

林黛玉,一个多愁善感、情感细腻、天资聪颖、才貌双全的多情才女。“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个无奈叹息时世和无助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不受人重视,痛惜爱人的才女,她的痴情最后换来的是泪尽而亡,落得个枝木还泪的悲惨人生。

薛宝钗,她肤白貌美,心机颇深,城府颇重,才情丰富,继承了传统宗教理念。鼓励宝玉从仕途,当朝为官,尽享富贵,可她从未了解宝玉的内心,固持已见,坚守封建礼教,自以为封建社会的腐朽虚伪才是正道。可后来强行嫁给宝玉,宝玉出家,她只能抱恨终生。

《红楼梦》反映了古代的封建社会的丑恶、腐朽、具深刻意义于其中。红楼一梦警世人,警醒世人,封建社会必将衰亡。安分守已,好自为知,正可谓:“说到辛酸处,荒唐亦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关于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袭人转过头来,对宝玉笑道:黛玉看了宝玉一眼,宝玉只笑了笑。那边宝钗一句话也不说,只意味深长的看着,贾却笑的合不上嘴。林妹妹娇滴滴的,一个温柔的笑容,足够宝玉充当护花使者。她多愁善感,弹着眉,眼里噙着泪,埋着逝去的桃花。而从小和女人厮混在一起的哥哥鲍,也在陪着她一起看落寞。

《红楼梦》有两个阵营,一个是宝钗,一个是黛玉。应该说,宝钗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禁锢的女孩,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她喜不喜欢宝玉,但却说明贾府的权威袁春是站在宝钗这边的。没有人在乎宝钗的意见。和宝玉一样,她只是封建贵族的牺牲品。宝玉罪犯

错挨了打,宝钗义正言辞,劝道“你是要改过了罢。”于是她被学者定位封建统治的卫道士。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红肿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么?”她被定为贾宝玉的红颜知己。贾宝玉最后怎么说?他说: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们对《红楼梦》进行细读品味,就会发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空泛而美好的愿望。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更能凸显宝黛二人爱情的价值感。我们并不能偏激的说谁对谁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要重要一点点,不多,就一点点。

袭人可以说是里面最可怜的一个角色,袭人是宝玉的通房丫头,日后宝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时还会笑称袭人是嫂子,可见黛玉对这事也是有看法的。当我看到袭人开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让黛玉搬出去的时候,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软弱,首鼠两端。可她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怜悯自己。

等我们看到了红楼的结局:黛玉的惨剧,宝玉的悲剧,宝钗的闹剧。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是像黛玉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抱着自己的抱负与才华和对宝玉的爱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发芽的灰暗生活里,更合我意。林黛玉那种“碧云天,黄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感情总是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要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宝黛二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感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我们别无它法。

关于红楼梦书评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读《红楼梦》一曲《梁祝》他听了无数次,感动了无数次,可现在才知道,它的主旋律取自越剧《红楼梦》,染后知道曾经的感动竞也属于《红楼梦》。

《红楼梦》,一代名门望族的没落,一段悲凉的爱情故事。

贾家,一个贵族豪门,败落了,我将它的结局归结在王熙凤身上,是她的弄权作势,狠毒心肠推动了贾家灭亡的车轮。可也不全由王熙凤而起,毕竟历史的步伐是不可逆转的。

《红楼梦》的悲凉爱情是作者赋予的,可也是这悲痛让曹雪芹感伤一生,他的死也与他的《红楼梦》不无关系。我常常在想,自己因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个伤心多一点。

林黛玉是叛逆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思想与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她要求婚姻自主,但个人始终是渺小的。她与贾宝玉的那场悲爱,一方面开始于她的叛逆性格,一方面又促进了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遗憾的是他们在反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林黛玉葬花,因为她对生命凋谢的惋惜及对弱小的同情被悯,却不知生命的轨道亦如此,无法逆转。花开花谢本是生命轮回,在黛玉眼中是无奈。林黛玉的死是作者决定的,她不甘,宝玉结婚的那天,她死了,抱憾而终,宝玉却不知道,自己洞房内牙床上坐着的另有其人。

薛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玉、黛玉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爱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能婉言拒绝,何况薛蹯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代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谁比谁惨已经不重要了,这故事本就是一个悲剧,有何必追究其它的呢/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的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结局是完美的呢?”我不知道,或许我更在乎的是作品前卷与后卷的不合。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受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才深深体会“心如止水”的感受。

红楼梦,自一块玉石起,又到那块玉石止,前世因缘,今日续,悲就悲在这段情还得不是时候,不是合适的地方。

一曲终,人皆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