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武昌古城北部的重要干道“胡林翼路”

武昌古城北部的重要干道“胡林翼路”

时间:2019-02-19 12:13:01

相关推荐

武昌古城北部的重要干道“胡林翼路”

胡林翼路,位于武昌蛇山北侧与,东西走向,西起汉阳门,东至今天的湖北省武警总医院,长约2000米,再往东穿过永丰巷连接忠孝门,是武昌古城贯通水陆两座城门、通往汉阳、汉口的重要通道。

湖北巡抚胡林翼

l936年以前胡林翼路分为四段:汉阳门城门到司门口(今民主路西段),名汉阳门正街;司门口到横街头,名察院坡;横街头到胭脂路口,名抚院街;胭脂路口到今湖北省武警医院名龙神庙正街。从龙神庙正街尽头左拐经永丰巷就到了忠孝门正街,向东出忠孝门就是舒家街沙湖了。l935年武昌政府将上述四条街串通扩建,命名为胡林翼路。胡林翼是湖南益阳人,湘军重要将领。1855年至1859年因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与太平军血战中指挥调度有方,多次立下战功,朝廷授任湖北巡抚,太子太保衔。1861年8月30日,胡林翼病死于武昌(有人说胡看见洋人的蒸汽轮船在长江上来去如风忧愤吐血而亡),朝廷追赠湖广总督。后人把他列为清朝中兴名臣之一,也有的说没有胡林翼就没有后来的湘军。

太平军与清军血战武昌城

胡林翼路的起点是汉阳门,历史上长期是武昌到汉口的主要水路交通要道和繁华的商贸码头。据万历年间的《江夏县志》和《湖北通志》记载,从万历二年(1574年)起,汉阳门就开设了直达汉口的渡船,称之为“扬子江渡”。自宋朝时,山北(现在的民主路往北一带)是密集的万家民房,书院也大多聚集于此,南来北往的人,摩肩接踵。古黄鹤楼在汉阳门的西面,游人如织,因此汉阳门正街,自古就是一条繁荣的街道。

在今司门口与解放路十字交叉处,是宋代岳飞的鄂王府,岳飞抗金在这里居住了7年,三次北上抗金都是从武昌出发。明代这里是布政使司衙门,清代叫藩署。1853年太平军第一次攻占武昌城时,这里曾经为杨秀清的东王府。1935年前这里是民国时的“湖北省政府”,1935年因扩建长街被拆除。

汉阳门正街、北边有一条长150米,宽4~5米的小巷——“户部巷”,系明清古巷,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的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户部巷一名源于东边的藩署。“户部”是朝廷掌管户籍和财经的机关,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和财政部,为朝廷的六大部之一。藩署,为户部驻湖北省的机构,管理湖北省的户籍、钱粮、民事、财政,人们习惯称藩署的官员为户部。户部巷是以衙门名头为地名。户部巷得益于靠近黄鹤楼风景区,古往今来,游客如织,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粗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早点惠及游客百姓,经久不衰。,武昌区政府顺应民情民意,在户部巷打造“汉味早点一条街”。该巷经营品种繁多,汉味十足,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麻婆灌汤蒸饺、李大饼、顾氏肉松卷、吕记油饼、吴记米发糕、好来牛肉面、老乡小吃、李记粉面、老谦记牛肉枯炒豆丝、陈记烧梅面窝、小文煎包等,誉为“汉味早点第一巷”,成为外地游客到武汉旅游必到的打卡之地,被国家旅游局列为观测旅游景气标志地之一。

汉味小吃第一巷——户部巷

户部巷西邻(今民主路小学)是武昌府衙门和粮捕府衙门,东边是藩署下属的藩经厅和藩库厅,就是管理钱粮的部门和仓库。为了保卫此处的安全,在户部巷南边一条平行的小巷——“斗级营”有一座军营,驻扎在此处的官兵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藩库的安全。 斗级营位于武昌蛇山北麓与汉阳门正街之间,东起司门口,西至汉阳门,长500余米,宽4米左右。斗级营是宋代古巷,其名取“斗斗粮食斗斗金”之意,故名“斗级营”。

1882年,武昌斗级营开设了武汉地区最早的照相馆之一美华照相馆。1898年戊戌变法后,有一次,湖广总督张之洞到武昌汉阳门码头,路过斗级营,一时兴起,进入美华照相馆照了一张半身相。店主征得张之洞同意,将总督大人的照片高挂橱窗陈列,打消了人们对照相会勾走人魂魄的迷信恐惧心理,由此也带来生意兴隆。这大概是最早用官员的形象做“广告”的案例。

1898年开设于武昌斗级营的鸿盘楼是清末武汉最大浴池之一,解放后更名为武昌大桥浴池。在那个家家户户还没有独立卫生间、浴室的年代,武昌大桥浴池颇有名气,是许多老一辈武昌人都喜欢去的地方,每逢周末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该浴池一直续存到1990年代末。19,马岐山(回族,名医马应龙后裔)在武昌斗级营开设马应龙眼药分店,按祖传“马应龙定州眼药”的配方制作并销售“马应龙眼药”。民国时期,斗级营成为客栈、旅馆的集中地。北伐时,报考武汉军校的各地学生都住在此。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抗日英雄的赵一曼和共和国大将罗瑞卿。武汉沦陷时期,斗级营20号曾是当年日本侵略军设在武昌的慰安妇中转站,成为中国人民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司门口藩署东侧是青龙巷口,经此巷可以到粮道街,得胜桥出武胜门。司门口到横街头因是一段下坡路旧时称察院坡,其名因离此处不远的按察使衙门(镍署)而得名。横街头是胡林翼路和青龙巷之间的连通道,清末民初这里是书画一条街,是武汉市最早的文化一条街。

从横街头到胭脂路口旧时名叫“抚院街”,因位于湖北巡抚衙门前而得名。

胭脂路与民主路相交处原是清代的湖北巡抚署,也称抚院衙门、抚台衙门。清初的朝廷设湖广巡抚,管辖湖北、湖南两省,康熙年后改置为湖北巡抚,直只管湖北一省。湖北巡抚衙门占地共有二万余平米,北依胭脂山,南临抚院街,各类房屋163间,衙门八字朝南开,门宽12.4米,巡抚平时办公生活全在里面。1903年朝廷撤裁巡抚一职,巡抚衙门就改建为“法政学堂”。19,民国政府以27000银元的价格把巡抚衙门旧址卖给副总统黎元洪作私人官邸。1936年因修筑胭脂路官邸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剩下今天胭脂坪一带的部分房屋。

清末武昌城内湖北巡抚衙门全景,背后应该胭脂山

由抚院衙门往东就是龙神庙正街,此街因街北边的农神庙(解放后的武汉打火机厂)而得名。龙神庙背后是牙厘局街(今荆南街),因清末税收机关牙厘局(今武昌区第二机关处)在此而得名。

抚院街3号和龙神庙是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诞生地。19夏,参与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李汉俊写信给董必武,相约在武汉筹建共产党的组织,董必武复信同意,并积极与陈潭秋、张国恩商议筹备建党事宜。同年7月,由陈独秀亲自介绍入党的刘伯垂受陈独秀委派,带着一份抄写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几本介绍社会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小册子,回到武汉。他按照陈独秀的指示首先找到包惠僧和郑凯卿进行商讨。192月陈独秀应邀来武昌华中大学演讲,包惠僧在新闻采访中结识了陈独秀并深受其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郑凯卿是中华大学的校工,陈独秀来武汉讲学时住中华大学,郑负责照看陈的生活,在四天的接触中,郑凯卿接受陈独秀的教育,表示要信仰社会主义思想。陈临走时告诉他要亲自发展他入党。刘伯垂找了他们两人商量之后,又找到当时正在筹备建党工作的董必武、陈潭秋共同商讨建党事宜。经过刘伯垂、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紧张活动,198月,在武昌抚院街3号(在“湖北省警察厅”背后,青年会对面,今民主路),由董必武、张国恩合办的律师事务所内召开秘密会议。会议由刘伯垂主持,参加会议的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等人。会上,首先由刘伯垂介绍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经过,传阅了刘伯垂从上海带回的由上海小组草拟的中国共产党纲领15条。这个纲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阶级。纲领还具体规定了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组织的原则,参加会议的成员,一致表示拥护这个纲领,严格按照这个纲领行事。会议选举包惠僧为支部书记,陈潭秋分管组织工作,宣告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成立,郑凯卿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工人党员。会后,为掩人耳决定租用位于湖北省警察厅背后的武汉多公祠5号作为党的机关,外面仍然挂上刘伯垂律师事务所的招牌。同时把旁边不远处的龙神庙(原武汉打火机厂)作为小组成员经常活动和联络的重要据点。也有的资料上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会议是在龙神庙内召开的。

在龙神庙街北边蛇山山麓,今武昌民主路蛇山五坡一带,旧时有着许多掌故传闻。相传在东汉明帝时马师即在此建灵山寺,1883年 《湖北省城内外街道图》上还标注有灵山寺,可见传言不虚。1932年1月18日,辛亥元老张难先携家眷由沪返鄂,在此建一别墅,取名灵山窝。别墅占地约500平方米,但房屋只是四室一厅,而且非常简朴。有人问他:这里明明是蛇山,为什么不叫蛇山窝?张难先说:我素来反感蛇鼠一窝,所以不用蛇。再说隔壁就是灵山寺,故取名灵山窝。张难先是湖北沔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辛亥革命老人。他一生反清、反袁、反蒋、拥共,与严立山、石瑛并称湖北官场的“三怪”。武汉解放前夕,他与李书城等人以湖北辛亥元老的身份发起“和平运动”,当时任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上门向他讨问应对时局之策时,张难先当面斥责白与蒋同流合污。1949年,张难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新中国建国大业。建国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及常务委员会委员。1968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民主革命家、爱国进步人士张难先

1940年代,胡林翼路东端打通与城外中山路相连。武汉解放后胡林翼路更名为民主路,1957年该路又延伸到中南路,延伸的路段取名新民主路。

(以上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退休住积玉桥。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