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辛弃疾一首词写尽今昔对比 少年时读不懂 读懂时已不少年

辛弃疾一首词写尽今昔对比 少年时读不懂 读懂时已不少年

时间:2021-01-02 05:37:25

相关推荐

辛弃疾一首词写尽今昔对比 少年时读不懂 读懂时已不少年

辛弃疾堪称是诗词诗上的传奇人物,论文,他文思泉涌,被后世赞为“词中之龙”;论武,他骁勇善战,屡次克敌。他一生为抵御侵略、实现江山一统而上下求索、呕心沥血,屡次为官又屡次被贬,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不禁令人叹惋。

靖康之变之后,宋室南渡于建康,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由于“累于族重”,不得不留在原籍,仕于金国。因此,辛弃疾出生时便在北国金朝。辛赞虽然在金朝为官,但却无时不刻不想光复失地,使其回到宋朝的统治下。于是在辛弃疾很小的时候,祖父便经常带着他登上城楼,告诉他这是宋朝的土地,不要忘记宋朝割地求和的耻辱,要立志光复山河。

从小在金国长大的辛弃疾,不断地接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同时看到了金人对汉族百姓的残酷统治,始终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北定中原,兴复故土。终于,在他二十一岁时,机会来了。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后方空虚,不满于金人残酷统治的汉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此时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余人,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但令人遗憾的是,起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等人杀害,起义军群龙无首、溃散奔逃。得知此事的辛弃疾悲愤交加,亲率五十余人杀入几万人的敌营,找到叛徒并带回了建康。一时间,朝野皆惊叹于辛弃疾的勇武超群。虽然起义失败了,但辛弃疾终于回到了宋朝的国土上,并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刚刚回到宋朝的辛弃疾并不了解南宋政权的软弱,他屡次上疏请求北伐,但结果自然如大家所料,宋廷看到了他的才华,却不准备采纳他的意见。之后他多次出任地方重要官员,但因为一直上疏要求带兵北伐,多次被贬。被重新启用之后,他还是不改其志,坚决要求北伐。于是,辛弃疾就在仕途上的大起大落当中度过了此生,于68岁时抱憾离世。

在弹劾罢职之后,闲居于带湖是曾写下一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笔触平凡,浅显易懂,但仔细读来却又顿生感慨。“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少年成名,天下尽知,可谓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年时一心报国,何来忧愁!为了写出新词,甚至要学古人凭栏远望。但如今却又是另一重心境,国仇未报,壮志未成,却白发频生。想要摆脱愁苦而不能,如今的词人不必凭栏便看尽天下愁怨,却反而难以出口,何况是赋词呢!

少年时快意恩仇自然不会懂的忧愁为何物,但当看尽忧愁时,却早已青丝变白发。人生苦乐,尽是如此。就像刘希夷的那几句诗,“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有时候我们不是珍惜青春,而是害怕垂老。我们慨叹于此,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期盼我们不要让心中的那个自己长大,唯有如此,出走半生,归来应是少年。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鹤轩话诗词

韦应物一首温暖人心的诗,其中两句被改写后风靡网络

李白气势恢宏的一首诗,原来是仿照这首诗所做?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