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考古中国重要新发现 禹会村城垣的发现为何可确认为尧舜之都邑

考古中国重要新发现 禹会村城垣的发现为何可确认为尧舜之都邑

时间:2021-02-08 07:05:47

相关推荐

考古中国重要新发现 禹会村城垣的发现为何可确认为尧舜之都邑

(作者:赵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与文明起源地,至今仍是一个历史文化之谜?为了破解这一中国历史谜团,中国先后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8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再次启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2024)重大项目,继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作的深入开展。

“夏之兴也以涂山”,在对黄河二里头遗址考古60年无果的情况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2024)项目史无前例地将“夏之兴也以涂山”所在地的安徽加入到夏文化研究之列,促使夏文化研究工作迈入正确的研究方向。

“夏王朝的确定,是探索五千年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这样一个大课题的基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考古学家李伯谦如是说。虽然二里头考古遗址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遗址,并被一些研究专家解读为夏王朝中晚期的都邑,除了遗址年代接近夏王朝中晚期外,并无任何文献、文化与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因此,二里头考古遗址无法建立可靠可信的依据,证明二里头遗址与夏王朝的对应关系。

10月29日在淮河之滨的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举行了“禹会遗址聚落考古新发现学术交流会”,国内史前研究专家齐聚涂山禹会村,确立、探讨、交流了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新发现的聚落与城垣的考古学意义,对夏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

研究夏文化,首先要确立夏王朝的地望,在夏王朝地望之外去研究夏文化,只能是舍本逐末、水中捞月,无法使得夏文化研究取得令世人信服的学术成果。“夏之兴也以涂山”“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娶涂山氏,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中国文献典籍中的记载无不将大禹治水与夏王朝的建立,指向淮河涂山这一明确的地理标志。离开了对淮河涂山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夏王朝与夏文化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无从谈起。因此,夏王朝研究离不开涂山,夏文化研究离不开涂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探源离不开涂山;一言以蔽之,淮河涂山是展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基石,不论你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

政体的更迭、统治中心的变化可以有一个地理的跳跃,但文化的形成、文明的建立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在文化文明形成的初期。夏王朝的建立在淮河涂山,那么夏王朝之前的尧舜禹时期的文化与文明的形成,也必定诞生在淮河涂山地区。因为,作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是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民众基础与文化基础。没有雄厚物质基础,是养活不了众多的民众;没有众多的民众,是培育不了文化;没有广泛文化的基础,是建立不了文明;没有高度的文明基础,是建立不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正是建立在尧、舜、禹时期形成的高度华夏文明,并成为华夏民族、中华文明万世敬仰的黄金年代。

因此,禹会遗址城垣的考古发现与城址外围200万平方米范围内龙山文化遗迹聚落的考古发现,反映了龙山时代淮河涂山地区人口加速增长和集中化的社会背景,也是淮河流域中华文明史前城市化的记录。禹墟遗址考古新发现证明了夏王朝在涂山地区的建立,是有着丰富的人口基础与文化基础。

中国文献典籍记载,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大禹与涂山氏之子启在尧舜禹时期积累形成的文明基础上,终于在涂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开启了华夏文化与中华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称谓的来源。因此,从人类文化、文明发展的过程来说,不仅大禹治水在涂山地区,夏王朝建立在涂山地区,而且尧舜禹禅让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于涂山地区,涂山地区是尧舜禹生产生活统治的中心地区。

正因为尧、舜、禹生产、生活于涂山地区,管理着涂山淮河上下游的华夏人民,治理淮河几年一遇的淮河夏季季节性水患,就成为尧、舜、禹首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淮河流域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不仅现代是,在古代粮食生产更是一个地区文化文明发展的基础。为了根治淮河水患,保障华夏人民的生产生活,尧舜禹把治理淮河水患作为仁政的第一要务,就理所当然。就如新中国建立之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成为新政权造福于民的首要工作。

禹会村考古遗址,不仅是中国文献典籍记载大禹会诸侯之地,同时也是尧舜二帝治理天下的都邑。正因为其位于淮河之滨,直接遭受淮河洪水的侵害,治理淮河洪水的任务更加迫切。当大禹之父鲧,经过九年时间的筑堤,来保护禹会村的尧舜都邑,再次遇到淮河大洪水时,功亏一溃治水失败。

禹会村北的荆山涂山本为一体,横亘在淮河北流转向东流入海的通道上,使得禹会村禹墟遗址周边成为淮河的水汇之地,形成C型汇水区。打通荆涂二山,凿山导淮就成为大禹治水的根本任务。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淮河东流入海的问题。大禹治水以疏通水道为标志的治水工程、传说故事,正来源于此。

司马迁《史记》记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的淮河之南的舜耕山,唐柳宗元《涂山铭》“虞帝耄期,顺承天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南河”在哪里是中国的一个历史之谜?柳宗元的《涂山铭》给我们一个答案,“万国既同,宣省风教,自涂山而会诸侯,大政立焉。”,舜帝自“南河而受四海”,禹帝“自涂山而会诸侯”,禹会村才淮河之滨,舜耕山在淮河之南,那么上古传说时期的“南河”,也就是后世文献记载中的淮河。“南河”就是淮河,“南”就是淮,南淮夷也是淮夷,南淮夷也就是涂山地区的淮夷。

鲧与大禹父子,前赴后继治水是为了保护淮河之滨的尧之都邑;舜帝继承尧帝都邑管理华夏,大禹辞避于阳城,放弃尧舜都邑,“南面朝天下”(《史记》),承继帝位,说明了禹会村考古遗址只是尧舜二帝之都邑,而非禹帝之都;大禹五年,禹回到建功立业的尧舜之都禹会村,大会天下诸侯,标志着禹管理天下地位的正式确立;启继承禹帝之都,在禹会村之北的四方湖古城建立了“四方来朝”“四方来贺”的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南面朝天下”自此成为古代帝王登基的隆重仪式,南方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尊之位。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由此,我们可以考证,“南土”“南音”“周南”“召南”与淮河涂山有着确切的对应关系,而“南河”可以确定为“淮河”无疑,“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舜帝在淮河之滨成为天下共主承继帝位的都邑实为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

综上所述,“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2024)项目实施伊始,淮河涂山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新发现的聚落与城垣遗址,使得夏文化研究方面终于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尧舜禹时期的都邑确立,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明确了目标;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作者:赵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