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想要追赶高晓松的诗和远方 要放弃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

想要追赶高晓松的诗和远方 要放弃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

时间:2018-12-16 11:57:24

相关推荐

想要追赶高晓松的诗和远方 要放弃的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

一句“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让高晓松成为了自由和理想主义者的代言人,也让他一度陷入了很大争议。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诗和远方只是有钱人的消遣,那些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们似乎根本消费不起“诗和远方”,它是奢侈而昂贵的。

对于高晓松来说,那种平静而远离喧嚣的物质生活正是“有钱有闲”的具体体现。

一些悲观的人们甚至认为,普通人只能陷入“越穷越工作,越工作越穷”的恶性循环,似乎这碗“毒鸡汤”人们并不买账。

年轻时候的高晓松自称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可以用他兜里的钱做两种选择,买房还是旅行,他会毫不迟疑的选择后者。

听歌,观影,读书,给女孩子弹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用诗意的方式开始,再用令人扼腕叹息的方式结束。

觉得有兴趣的时候他以超过清华录取线7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觉得没意思他又毫不犹豫的退学跑到南方的酒吧里卖唱。

高晓松的远方当然不止是广州和深圳,他围着大半个地球到处跑。如今他的护照可能已不止48页,他带的钱不多,但总有办法生存。

在欧洲,他花光了钱在街头卖艺,却遇到了一位和他志向相投的朋友,两个人从毕达哥拉斯聊到了柏拉图,从柴可夫斯基聊到托尔斯泰。

在饥肠辘辘的晚上,那位朋友带着他到家里,让妈妈给他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宴,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晓松的家庭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浪世家”,妹妹也是一个无房主义者,她曾一个骑摩托穿越非洲,和当地的部落酋长一起喝酒,给村子里的人当导游,连见多识广的高晓松知道之后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而晓松的母亲更是一年当中都见不到几次人影,她永远背着包走在路上,仿佛她的流浪生涯永远都没有尽头。

晓松从小就被妈妈教育,不要被所谓的财产所困住。要多看看妈妈和妹妹,我们走遍了全世界,在路上才是最幸福的。

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如果没有钱,那就读诗,弹琴,赚了一点钱就继续走,后来的晓松越是年长,仿佛越能体会到妈妈的那番话。

如今的晓松不仅是别人的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于女儿Zoe他似乎早已经有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

他用一种平和的心和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女儿生活,参与她的成长,这就是他眼中最好的教育。

晓松曾在微博上晒了一张女儿的照片,她一脸幸福的地举着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小卡片,这是她的“一大步”,因为这预示着她获得了参与家庭事务的投票权。

强大的基因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女儿从小就和别人孩子不一样,她似乎能更早的了解家庭与社会的人情世故,这点像极了那个八面玲珑的父亲。

她会懂得处理家庭纠纷,姥姥和姥爷吵架她总是能够出面帮忙调解,在邻居阿姨因失恋而痛哭的时候,她也能给小阿姨讲一些人生大道理,在惊愕的同时小阿姨被她的情绪所感染,立即被拉回到了欢乐而温馨的氛围当中。

从小继承了“流浪基因”的小Zoe坚持自己坐校车往返十里外的幼儿园,这种现象在同学中是不存在的。

正是因为众多超出她年龄的成熟让她破格被父亲晓松授予了“家庭民主权利”,此后她拥有了家庭事务投票权,她将成为家庭中拥有话语权的一份子。

和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式的孤注一掷不同,晓松反其道而行之:“一定要多学多干些没用的事。”他强调让孩子懂得如何面对失败,在不成功的情况下也能随遇而安。

对此,晓松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动物和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动物任何所作所为都有其目的,无非就是生存与繁殖。

而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如果孩子受到的教育是功利的,只学习那种应对考试的技能,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升学,从而将来毕业后能干那些和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背上几百万的贷款,买车买房,自己的下一代继续如此循环,周而复始,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

“而现实的情况就是,没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手段而真正成功了,成功是命,无法教育。”这是属于高晓松式的逻辑,我相信很多人并不赞同,但至少他有资格这样说,因为他自己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如何避免孩子沦丧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培养他们一身不被困难所击垮的承受能力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这么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是为了失败而耿耿于怀,也不该为了一点成功而洋洋自得,这就是教育的本质,那些“没用”的东西也就变得极其珍贵。孩子长大不会痛苦失落,那么就是做父母的最大成功。

就像王朔曾说过的那句话:“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鼓励、赞美,赋予她自信”,尽管晓松一直强调要“放养”自己的孩子,但是Zoe还是从小就体现出了她的多才多艺,她会学瑜伽、骑马、弹琴,但这没有一样是晓松强迫女儿去做的。

晓松只是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她,让她自己说出那句:“爸爸你做得这个事情挺有意思,我也想试试”。

他以引导和旁敲侧击的方式去影响她,而不是独断专横,自视为权威,结果却收效明显。

Zoe四岁生日那年,晓松发了一条微博:“亲爱的女儿生日快乐!感谢你看得起咱家,四年前赶来投胎,听说投胎的决定时间只有五秒钟,看来你心明眼亮有办法。我猜你一定是带着剧本来的,所以我们不会多打扰你,让你学这学那,或者不让你干这干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长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长大后的剧本里还有我们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晓松曾对“诗和远方”做出过解释,远方不是圣保罗,不是巴塞罗那,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不是法兰克福,不是格陵兰。

远方是我们内心的一块纯净之地,无论你在上面种什么,它只长一种东西,它只忠于你的内心。

当你和妻子坐在电视前看一场好久没看过的电影,当你和孩子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那便是对于内心那片纯净之地的开垦。

当你和爱人躺在床上在昏然的床头灯下说着早已难以启齿的情话,那便是最美的诗句。

说到这里,可能明眼人早已发现我们和高晓松最大的差距并不是金钱,而是理念,是感悟,到底是才华和理念造就了金钱与财富,还是金钱与财富成就了才华和理念,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解话题。

但是金钱和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可能通过努力去获得,去追赶,但是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那种目空一切的洒脱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因为生活中的有太多诱惑,在欲望面前,我们有太多的东西割舍不下。

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能拥有高晓松一样多的财富,你有勇气走出舒适区吗?你甘心舍弃现有的物质生活,背起行囊开启寻找内心那片纯净之地的旅途吗?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