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古代燕国文化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古代燕国文化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时间:2019-02-19 01:48:31

相关推荐

古代燕国文化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燕国是先秦时期建国最早、存在最长久的诸侯国,燕国疆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燕域内形成的最稳定的文化元素,称为燕文化。燕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兴起于西周早期,在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时期出现断代,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中兴。

秦统一六国以后,燕国灭亡,但是燕文化并没有消失,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出各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津卫文化、畿辅文化。长期以来燕文化给世人的整体剪影是历史悠久的边缘文化、农牧并存的多元文化。

所以燕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其萌芽到繁荣的过程贯穿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的管控下,既有优秀结晶,也具有落后性因素。研究燕文化的原则是扬弃,目的是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负面因素为文化建设提供教训

燕文化的保守因素产生已久。在商朝时期就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拒绝周王室推翻商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姬哙闹出禅让的乌龙事件。在旧的社会体系能够维系的情况下,燕域百姓和统治者往往因循守旧、不思变革,当旧的事物不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产生了新事物时也是持观望态度,紧跟在北京的后面亦步亦趋。

保守思想是农耕文明的共有特征,也是长期专制统治的产物。保守者往往安于现状、消极怠慢、进取心不强。适当的保守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在前进的大潮中落后。

当前世界各国竞争激烈,国内地区之间、各行业之间竞争白热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流向集中,只有改革创新才是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法宝。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的一个经济增长极,经济圈内部各城市之间是一个合作与竞争的有机体。河北省紧邻北京政治中心和天津经济中心,河北要想在竞争中实现自身发展,必须打破封闭观念,抛弃保守思维,用新的视角审视区域地位。

燕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多民族、多种生产方式共存,在内部成份多样又广受外界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来讲,农耕文化也就是中原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向心力,维护了华夏文化的多样性。但就燕文化来讲,并不存在某一个十分具有向心力的文化。民心松散,凝心聚力不足是燕文化的最大缺点,这一点在今日河北并非没有影响。

例如其北部为草原区、南部为农耕区、西部为黄土高原区,百姓在谈论文化归属时也以最近的大文化类型为划分,比如康保人称自己为蒙元文化、阳原人称自己为山西晋文化、保定沧州地区称自己为中原文化、廊坊地区的人更以北京人自称,很少有人称本地区为河北文化或“冀”文化。

由于没有整体的河北文化意识,百姓的性格更多地被周边同化,冀北豪爽、冀南儒雅、环渤海地区的人官气浓厚。文化特性不明显导致文化向心力缺乏,文化向心力不强则很难齐心。

所谓心不齐则力不合。在现代化建设的当前时期,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源的流动性要求必须打破地区界限,合作交流才能出效率。为此必须加强河北省的文化建设,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打破原有的地缘限制,形成大河北的文化意识,也就是增强“冀文化”的认同感,打造河北的文化品牌。

二、积极因素是特色文化的肥沃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这粒种子,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生命力旺盛的一颗大树。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蕴含着华夏精神的要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淘炼,成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之一,指导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合、包容是燕文化的基本精神,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之间,追求的是消除对立,调节矛盾,达到和谐。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结晶,是我国解决国际问题的行为准则和模式,并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和广泛推广,这一精神的历史溯源和典型事例均发生在燕域。

釜山合符实现了不同部落的共存共生,是和合的根源事件。周、商、游牧文化共同在燕文化中存在,是和合的典型成果。辽在幽云地区实行的“藩汉分治”,是求同存异的初步尝试。金朝入主中原后,看到压迫与掠夺的不可行性,进而力推金人汉化,得到了官僚和百姓的支持,是求同存异的另一探索。

这些探索和努力,均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多样矛盾,北京和天津之间存在着争夺人才资源的矛盾。

北京与河北之间存在着资源分配与利益协调的矛盾,各地区内部贫富差距明显,各行业之间竞争激烈等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解决与调节的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继承发扬燕文化中和谐包容、求同存异的精神,通过观念和谐、制度和谐、利益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

燕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精神,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燕地作为中原民族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缓冲带,常常为了维护农耕文化的有序发展而做出巨大的牺牲。守卫中原文化与京都文化的压力,促使燕域人民形成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保护着北京这一政治文化中心,历经千年坎坷而不衰减。

为了更好地完成守护北京的任务,燕域人民不仅奉献出大量的机会与资源,更是淘汰了感性、浪漫的情怀,形成了沉着、从容的品质。民族历史关头,燕域儿女最先举旗呐喊,传播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撕开社会黑暗的幕布,为华夏儿女带来黎明。

这些无一不是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财富。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机遇、多元化多层次文化的冲击,我国急需建立一套被人们接受的文化体系。燕文化正是这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大力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教育方向,集体主义是具体行为要求,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前提。

只有人人树立了奉献精神,才能坚持集体主义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这才是真正的爱国。燕文化忠义爱国的传统甚为鲜明。“见义勇为”、“舍生取义”、“为国献身”等关乎个人生命权利的英勇行为和高尚的爱国品质得到充分诠释。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用在于可以给人以动力,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目标是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问题。

完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才建设。燕文化是重视人才建设的良好素材,历史上的燕国并不是人才大国,燕域也不是人才生产主要区域,但燕国是极其重视人才的国家,燕域也是各个朝代人才前往流向的主要地区。

燕昭王为了实现燕国的强大,礼贤下士,修筑黄金台,于是各地人才争相投奔,最终实现了燕国的殷富;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于水火“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对于荆轲更是敬为上宾、优礼接待。

汉朝初立时期,燕人韩婴走在董仲舒前列,成为第一批走上朝堂的大儒,被拜为博士辅佐常山国王,并创立了《韩诗》,烽火多发时期,燕地是东北部的主要战争地,在这里聚集了大量边塞诗人,产生了例如《登幽州台歌》这样悠久流传的诗歌。

到了近代,燕地更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曾有历史上著名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北洋学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当代京津冀地区更是全国教育资源的主要集聚地。

燕域这种具有历史持续性的人才观,对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无论是加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还是对现代企事业的发展,均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燕文化是京津冀文化认同的母体文化资源

文化协调社会群体内部各要素和全体成员行为,使其相互适应于和谐一致的状态是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是社会集团稳定、有序的最重要前提。

燕文化的包容精神有利于各地区生产资料的互通、流动,燕文化的研究课题有利于京津冀地区学术领域的交流沟通。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是我国目前提出的具有整合性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北京、天津、河北的政治、经济、自然资源等优势,消除三个行政区划的隔阂,促成合作,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但是三地区由于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异质性不断增强,分化程度越来越明显,先后形成了京都文化、津卫文化和冀文化三种文化体系。

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发挥总领、协调作用,保证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顺利运行。燕文化正是肩负这一整合功能的文化体系。社会互动是发生在至少两个独立个体之间,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双方相互间采取的一种行为模式。社会互动能否进行,不仅要有主观需求,还需要具备客观条件。

这一系列客观条件包括物质、精神、制度和符号四个方面。交通、通讯工具等必需品属于物质层面;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共同准则,是社会互动精神条件。

而文化资本是社会学领域常用的概念,是指文化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经过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使用而形成的价值量增加。传统文化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源,不仅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发挥社会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具备很强生产能力的资源。

四、总结

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途径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市场相结合。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开展对燕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扬工作,既能极大地丰富中华文明宝库,又必将推动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传承和发展燕文化,丰富光辉灿烂的冀文化,有助于形成独树一帜的河北精神,增强河北省发展的凝聚力,提升文化影响力。燕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建筑、遗址等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河北省的旅游业、服务业有积极的贡献作用。总之加大发展燕文化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有深厚的价值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