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留住乡愁记忆 延续历史文脉!“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的人文名片越擦越亮

留住乡愁记忆 延续历史文脉!“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的人文名片越擦越亮

时间:2019-09-15 14:41:03

相关推荐

留住乡愁记忆 延续历史文脉!“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的人文名片越擦越亮

核心提示:

徜徉逢甲故里感悟先辈家国情怀,漫步晋元纪念馆缅怀先烈英雄事迹,品味三及第汤重温乡愁经典美食……在蕉岭,一串串文化符号,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美好记忆与期许。近年来,蕉岭县充分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坚持走打响“人文品牌”之路,不断放大名人效应,为城乡高质量发展培根铸魂。同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和传承好历史文化资源,深耕文旅融合,为城市发展赋能。“世界寿乡·富美蕉岭”的人文名片越擦越亮。

丘逢甲故居的保护开发工作一直在提升。(汪敬淼 摄)

深耕人文资源 打造精品游线

十月的寿乡,风光如画,风情如诗。在文福镇逢甲村,历经百年沧桑的丘逢甲故居静立其中,门前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丘逢甲故居又称培远堂,‘培远’二字取自故居正门两侧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的首字,寓意丘逢甲先生‘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的毕生心愿。”怀着崇敬的心情,记者随蕉岭县博物馆副馆长邓晓如一道探访培远堂。

步入故居正门,一尊丘逢甲铜像醒目地置于厅堂正中,四壁悬挂着丘逢甲及其故居的简介。中堂内还有数幅叙事图文,以及展柜展出的丘逢甲的珍贵遗物、文献、手稿等。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是我们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邓晓如透露,目前丘逢甲故居正在紧锣密鼓地重新布展,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充分借助专家“智囊团”力量,通过听取权威专家学者以及具有相应资质的保护与设计单位意见,围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展要求、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方向等,系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明确以名人故居品牌内核构建、展示手段多元化升级、科技信息集成赋能为主要手段,努力实现名人故居由过去传统单一维度平面展示向互动式、综合性、多元化展示的跃升,促成文物建筑与名人历史的高度融合,提升名人文化感染力。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近期,纪念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书游廊“中国仓海诗廊”建成开放,吸引了各界人士前往游览。众多文学爱好者念着廊内悬挂的《春愁》,追溯先辈过往,心绪难平。记者获悉,当前,蕉岭县正通过深耕名人文化资源,加强保护活化利用,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发展强势,推动“名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依托“仓海诗廊”载体,将丘逢甲故居、丘成桐祖居等串珠成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努力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胜地。

盘活名人故居 激发爱国情怀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歌词中的“谢团长”正是蕉岭“抗日三英杰”之一谢晋元。为纪念先烈,蕉岭县委、县政府先后筹措资金建设了晋元大道、晋元大桥、晋元中学、晋元纪念亭、谢晋元将军塑像等纪念性建筑。

谢晋元豪情策马、意气飞扬的雕像矗立在谢晋元纪念馆前的广场中央。(丘琼 摄)

日前,记者一行从晋元大道驱车来到新铺镇尖坑村,保存完好的谢晋元故居与其交相辉映的谢晋元纪念馆坐落其间。在故居前的小广场上,记者看到,一座谢晋元豪情策马、意气飞扬的雕像矗立广场中央,但见谢晋元目光炯炯、神色坚定,更显英勇无畏。穿过小广场,便是谢晋元纪念馆,里面陈列着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和珍藏的实物,一下子把记者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感受到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将军的风采。

“近年来,蕉岭县高度重视谢晋元故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通过融入客家元素,对周边民房外立面进行改造提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置工作人员,每年拨出专款定向管理,切实做好谢晋元故居的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和发展等工作,重点立足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把谢晋元将军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邓晓如告诉记者。在推进故居的保护修缮中,蕉岭县注重留住乡愁,涵养文脉,让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得到保护,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日前,‘梅州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名单公布,丘逢甲故居、谢晋元故居、丘成桐祖居等上榜。目前,我们正加速推动名人故居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旅游相融合,将爱国主义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资源,让游客在追忆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铭记前辈历史功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蕉岭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用好用活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名人文化资源,培育发展爱国游多种业态,打造更多更好体现文化内涵、爱国主义精神的旅游精品,让爱国游活起来、火起来。

传承非遗文化 留住乡愁记忆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

蕉岭作为一座充满着乡土情怀的城市,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每日清早,一碗热腾腾的三及第便开启了这座城市活力满满的一天。

慰藉乡愁的经典美食“蕉岭三及第”。(林文虎 摄)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便赋予这道普通的菜肴一个文雅的名字。我自祖上便开始研究制作古法三及第,到了我这一代,为适应市场化需求,我也进一步创新制作手艺。获评传承人称号后,前来向我请教技艺的人也很多。”蕉岭三及第传统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文雅表示,三及第这道平民化、民俗化的客家美食,已经在千千万万蕉岭人的家中生根开花,不少客居他乡的朋友也时常向他表达对三及第的思念。一碗三及第,既是美味食品,也是乡愁记忆。

蕉岭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更好宣传、推广蕉岭三及第,做好非遗文化传承,蕉岭县通过制订“蕉岭三及第”宣传小册子,创办“寻味蕉岭”专栏节目,打造“蕉岭县寻味美食旅游线路”,积极开展梅州市“蕉岭三及第”电视大赛、“蕉岭三及第”征文及短视频征集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打响“蕉岭三及第”美食文化品牌。

蕉岭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广华正聚精会神地编织着工艺品。(丘琼 摄)

竹编箬笠、竹编收纳盒……走进蕉岭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广华家中,各式竹编制品琳琅满目。“竹编这门手艺是祖辈传承下来的,经过创新,如今我已经掌握了上百种竹编工艺品的制作。二十多年前,在广交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上,我们的竹编制品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各种订单纷至沓来。”陈广华一边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竹编制品,一边兴奋地讲述起从前蕉岭竹编的“辉煌史”。

“虽然现在传承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我还是经常会拿起老物件练练手。听说县里每年会发放一笔专项补助资金给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的计划是利用这笔资金寻访更多传统竹编传承人,或者只要有人有心学习了解竹编技艺,我都会手把手指导。”在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的建议下,陈广华还考虑待条件成熟时,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更多的人介绍竹编技艺,让这门古老技艺继续发扬光大。说起未来,这位老人仍旧满怀憧憬。

记者手记

保护非遗,保护的不只是一碗汤一个篮

“自从蕉岭三及第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向我请教三及第制作方法的人越来越多。”“这门技艺如今难寻接班人!除我之外,会这门手艺的寥寥无几。”……连日来,在记者的走访中,来自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围绕自身经历及所传承项目近年来的变化敞开心扉谈情怀、忆过往,有人感慨万千,有人信心满怀。

岁月不居,文脉悠悠。这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的整体。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在采访中,记者对竹编工艺制成的收纳盒爱不释手,一度想购买下来。但买个竹编制品并不就是买了个非遗。传承人富有创造力的实践、独特的技艺、人们对这门技艺的审美和欣赏,构成了蕉岭竹编技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整体。精美的成品,是精湛技艺和审美意境的结晶。同样,吃个三及第也不是吃了个非遗。三及第本身不能独立地构成非遗。制作三及第的技艺是非遗,群众喜爱品尝约定俗成是非遗,三及第既是技艺的产物,也是分享习俗的媒介。保护非遗,不是保护一碗抚慰人心的热汤,而是保护制作和分享美食的文化传统。

当前,保护传承好非遗已然是文化创城的重要部分。我们应当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非遗文化利用水平,把非遗文化活用起来,延续历史文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来源:掌上梅州

编辑:钟琳瑜

审核:古文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