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王昌龄作出这首边塞诗 地位如何?称得上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王昌龄作出这首边塞诗 地位如何?称得上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时间:2018-09-02 12:00:24

相关推荐

王昌龄作出这首边塞诗 地位如何?称得上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吗?

本文乃贾宏涛说电视剧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出塞》是乐府“横吹曲辞”的曲调名。唐人七绝中有不少是乐府歌词,除“出塞”外,还有“燕歌行”“从军行”、“凉州词”等。唐代诗人常常用这些题目来吟咏边塞征戍生活。盛唐的诗人中,王昌龄以七言绝句著称于世,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现存的八十多首绝句中,以边塞生活为内容的诗,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这首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就是代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首诗工于发端。在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诗人抓住“月”和“关”这样最具有典型性的边塞景物,展现出:一派雄洋、开阔的景象,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天上缀着一轮寒月,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屹立于绵亘起伏的崇山酸岭中的关寨。诗中的月不是专属秦,关也不是只属汉。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此诗的注中说:“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就是说,月是曾照秦汉人的月;关还是秦汉人戍守过的关。备胡筑城起于秦汉,到唐朝已历千载,尽管人世沧桑,朝代频繁更迭,然而边患从未止息,一代代的戍边将士都在这一轮明月的照罐下,担负着同样的戍边重任,过着同样艰苦的边防生活。

诗人为我们展现的边塞景象,不禁使人产生了悠远的历史想象在月光下,关隘上,一些戍边战士抱着兵器,在寒风中抖索着,四野万籁俱寂,只有不时传来的边柝声,才打破了这一片寂静。这样的情景下,他们的心难道会同样宁静吗?诗中的景,是戍边士兵眼中的景,而正是这些景,触发了他们的心事和联想:告别了年迈的父母,抛下娇妻弱子,他们从万里迢迢的内地来到这荒凉的边塞,长年累月地戍守在这里。尽管此时与家人共此明月,却是天各一方,怎么不叫人发出“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感叹呢?诗中“人未还”几字,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而其中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内容啊!它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表现了对统治者丝毫不顾恤戍边士兵的抗议,反映出一种非战思想。

然而这些士兵又是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为了不让国土遭到侵略者的践踏,他们不能不成守在这里。唐朝的边患,虽不像汉初和后来的宋朝那么突出,但唐在开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受到突厥的成胁。在灭掉东突厥后,西北方的吐谷浑和吐蕃,相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唐的主要敌人,他们常常侵入内地进行骚扰抢劫。在开元年间,吐蕃还侵入黄河以西各地。唐的国力已非常强盛了,但为什么边患并没有完全止息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非其人。“但使龙城飞将在”,诗表达的情绪,至此一转,以描写士兵内心活动的方式,表达了希望有像汉代名将李广那样的将领,来止息胡人入侵的愿望,而弦外之音还在批评唐统治者用人不当,以致造成边患不息征人长期不得归还的后果。

这样的愿望和看法,不是诗人个人的,而是代表了众多的戍边士兵,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情绪。与王昌龄同时的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白《古风》中也吟道:“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他们的诗歌,唱出了当时人民的心声。和边疆各族的矛盾中,初唐时除进行必要的防御性自卫战,也采用安抚的办法。但随着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开元、天宝年间进行的战争,性质就多不如此了。如天宝时进攻吐蕃的“石堡城之役”,安禄山率三镇兵对契丹的进攻等,这些战争中,唐朝军队损失惨重。黩武性质的开边战争,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的兵士,因此他们是坚决反对的。

诗的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如果是自卫战,士兵们将以大无畏的精神给入侵者以沉重打击,“不教”二字更显示出这种果敢坚定的气概;但更进一层的意思却在,应把战争限制在反侵略的自卫战中,而不能越过“阴山”去进行开拓边土的战争。诗中所说的“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之北,安史之乱前并无胡人度过阴山大举南侵的事实。但我们对此句的理解不能胶柱鼓瑟,“阴山”一词应作修辞学上的借贷看,意即“边防线”。这样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不但有了可靠的根据,而且诗所包含的内容也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其他诗人的边塞诗相比,可看出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在于:长于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善于揭示成戍边士兵的内心世界,并由此反映更广阔、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他的边塞诗就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