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农民出身 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 双状元却仕途坎坷 惨遭妒才被杀

农民出身 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 双状元却仕途坎坷 惨遭妒才被杀

时间:2023-08-28 19:56:35

相关推荐

农民出身 才华横溢的边塞诗人 双状元却仕途坎坷 惨遭妒才被杀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你知道它的作者是哪位诗人吗?

他就是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然而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一生仕途不顺,命运多舛,最终还被人嫉妒才能所杀害。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8年,这一年,武则天刚改年号为【圣历】。出生地不详,一说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注:当时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西很多人都到长安一带定居)。出身贫寒,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

二十三岁之前,一直在农村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不顾轩冕,只看青山,夕阳为伴,孤鹤为伍。他在《灞上闲居》一诗中这样描述那些日子。

《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穷则思变,作为一个有文化的青年,风华正茂,王昌龄开始向往农村外面的世界。

唐玄宗开元八年(7),二十三岁的王昌龄,正式走出农村。但不知是是何原因,竟然是去嵩山学道。边修道,边读书,过上了修心养性的生活。

《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三年之后,二十六岁他(7)结束修道,走出嵩山,客居河东并州、潞州。

彼时的大唐,国力尤为强盛,对外战争基本都是大获全胜,版图不断扩张,那个时候唐人都极具民族自豪感,整体精神状态都是斗志昂扬充满自信,年轻人渴望从军。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很多文人墨客也掀起了“从军热”,如此时王维、王之涣等人纷纷赶赴西北边塞,以求边功。

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王昌龄的目光也投向了西域大漠。二十七岁(724年)的他,赴河陇,出玉门关,至大漠,抵戈壁。在西北边塞,他所面对的是一派与中原完全不同的景象:荒凉大漠,漫漫黄沙,阴山明月、幽怨羌笛、城头烽火、战士血泪…心之所动,才气上涌,写就了《从军行》七首,《出塞》两首,《塞下曲》四首等不朽诗篇,从而奠定了他作为边塞诗词一代宗师的地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边塞体验了2年多,王昌龄二十九岁回到长安,俗话说【三十而立】,当岁月不再年轻,此时的他也不得不为将来考虑,准备踏踏实实地谋个前程。开元十五年(727年),三十岁的王昌龄参加科考,一举考中进士及第,被授予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

王昌龄可能还在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却因【不护细行】(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可能是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等得罪了官僚),被贬为龙标尉,在偏远地方当个县尉,掌管一县治安。世称“王龙标”。

【注】 龙标: 湖南省怀化市一带,唐时甚为偏僻。

《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此时王昌龄的心态还是好的,随遇而安,在龙标的日子过得倒也潇潇洒洒。在龙标,王昌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正直廉洁、颇有政绩的地方官。《黔阳县志》记载:他洞悉民情,“爱民如子”,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为政以宽”,因此,人民赞颂他道:“龙标入城而鳞起,沅潕夹流而镜清。”

王昌龄在龙标这个偏远地区一呆就是三年。毕竟是科考状元,呆在这种地方,心有不甘。三十四岁的王昌龄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参加了“博学宏词”科举考试。博学宏词科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那一年的普通的科举考试状元是王维,而王昌龄是博学宏词科的魁首。

科举双学位并未给王昌龄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是改任河南汜水县尉。不过汜水要比龙标好的多,最起码位居中原,离东京洛阳又很近。

然而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被改任为江宁丞,从一个县尉升了个县丞,负责江宁县的文员及库管工作。那时的江宁可没现在这么好,所以看似升职,实乃是明升暗降。这让王昌龄很是郁闷,对自己的仕途已经开始灰心,迟迟不肯动身去上任,一拖再拖,然后走走停停,一年后才到江宁,上任后却不闻政事,终日里不是钓鱼就是喝酒。面对各种谤议,他的一首诗可以表明当时王昌龄的心境。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因事获罪,被贬至岭南。

到刚到岭南还没有几天,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到了朝廷大赦天下,王昌龄又被召回去了。他依旧不改往日,一路上走走停停,这年秋冬走到了湖南岳阳,遇见了大诗人李白,两个人一见如故,在洞庭湖畔喝了个昏天暗地。又走了一些日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到了湖北襄阳,恰好听说孟浩然隐居在此,就前去探望。两人开怀畅饮,吃河鲜,连续几天,害得孟浩然背后的毒疮复发,没多久就去世了,这让王昌龄很是内疚自责。到长安不久又被派往江宁当县丞去了。到天宝七年(748),五十一岁的王昌龄在江宁当县丞前后共八年了。不理政事,到处游山玩水,他这种消极怠工的抵抗方式很容易授人以柄,这年又被贬去当龙标尉了,这一干又是好几年。

天宝十五年、唐肃宗至德元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756年),五十九岁的王昌龄离开龙标,辞官返乡,打算回老家颐养天年。一路上又是走走停停,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爆发一年有余, 六十岁的王昌龄途径安徽亳州,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他的才能,将他残忍杀害。虽然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后来将闾丘晓仗杀,但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纵观王昌龄的经历,可谓是仕途坎坷。《唐才子传》中说他“不拘小节,诽议沸腾”,大概是由于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不会卑颜屈膝,犯了官场大忌的缘故吧。但这并不代表王昌龄没有朋友,相反他的人缘特别好,与赫赫有名的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也许他们才是同一类人吧。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