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金溪竹桥古村 元末明初的村落 古朴悠悠 诗意的栖居 独具特色

金溪竹桥古村 元末明初的村落 古朴悠悠 诗意的栖居 独具特色

时间:2023-08-09 08:47:17

相关推荐

金溪竹桥古村 元末明初的村落 古朴悠悠 诗意的栖居 独具特色

江西抚州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距县城10公里,它是一个元末明初形成的村落,有109栋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保存良好。7月6日,该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7月22日,竹桥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月3日,竹桥古村被列入4A级景区。现村内约200户、800多人,除个别杂姓外,户主均为余姓。我曾先后四次,驱车与朋友前往此村采风探访。

作为一个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该村每个角落都有古迹。古井、古塘、古庙、古树、古宅、古祠堂、古门楼、古书院等随处可见。每一处古迹后面都有一段传奇。村中的祠堂5处,门楼4座,古井3口,古雕版印刷作坊2处,“天人本”路1条,从古村选址和营建均能体现该村追求崇尚“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坐落于总门楼前呈品字形排列的“品字三井”。分别由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建成。这三口外圆内方,像一枚铜钱古井。寓意提醒和告诫村中余姓子孙做人、为官、经商都要讲究品德,无论是为农、为商、为学,人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竹桥古村,让人最为称道的是“金溪书”的发祥地和主要承印地。明清时期,金溪县曾是江西雕版的印刷中心,“临川才子金溪书”是它的最真实写照。该村现保存雕版印刷作坊2处,古雕版遗刻颇多,现仍保存着完整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集注》雕版,可直接印刷装订线装古本,价值不菲。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养正山房”亦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乐游开眼界伴你天下行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竹桥历代建造的多处祠堂,最具影响力。现存有文隆公祠、步云公祠、镇川公祠、仲和公祠等5处,其中文隆公祠为家族总祠。

竹桥古村始建于元代。据悉:余文隆从火源(今陆坊乡上源)迁入此地定居,以祝贺乔迁而取名祝乔,后演变为竹桥。村中109栋明清建筑,至今大多有人居住,故保存完好。总门楼和上中下3个门楼矗立村中,村内7口水塘有水沟相通。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朴实典雅,厅堂宽敞,门窗雕花,极富江南民居特色。十家弄和八家弄建筑群组,并排建有4栋、3栋式样相同的住宅,都有耳门相通,下雨不受淋。

村中的文隆公祠建于明初,是为纪念开基祖余文隆建造的,为全村总祠。以株树立柱,红石为柱础。民间传说朱元璋立洪武年号,故当时流行株(朱)树为大柱,红(洪)色石磉。祠堂面宽15米,进深29米,建筑面积435平方米。由于该祠是全村总祠,村内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每年正月初二,全村各户头年有娶亲、添丁、嫁女的,都要携蜡烛、爆竹,带上果品香烟至文隆公祠登记上谱;头年有老人过世的,也要来祠堂登录“殇谱”。是日,村中“年长”(年纪最大)、“尊长”(辈分最高)、“学校”(知识分子)、知名人士等都来到祠堂,审核各房祠堂祭田、祭产的管理、收益情况,商讨族中公共事务。冬至,文隆公祠为所有男丁各发蛋1个,有学历者加份。各房祠堂视财力酌情向男丁发蛋,其中镇川公祠祠产丰厚,每人至少发蛋4个。

步云公祠,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为纪念余步云建造的。余步云(1676—175年),名庭选,号雪庵,直性耿介,古道照人。经商致富,有子4人,贤孝且善经商理财,尤以长子余企山极有才干,立业兴家,富甲一方。父殁后,兄弟集资放债生息,运作40余年,本息总计白银千余两。他们用这笔钱兴工创建步云公祠。祠堂面宽14米,进深23米。其左为书塾,额曰“怀仁书院”,四字书法精美,笔笔惊艳。祠堂两侧门楣上题额“居仁”“由义”,是儒家文化对社会底层的浸润与教化。

步云公祠保存完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竹桥人纷纷起来闹革命,成立“乡革命委员会”。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在该村步云公祠接见“乡革命委员会”成员,并将自己老家左源(离竹桥2公里)的房屋土地分给贫苦农民。1933年1月底,赣东北红军主力红十一军军长周建屏(竹桥邻村左源人)和政委邵式平率军进入金溪县。周建屏回到老家,就住在步云公祠,在这里召开过群众大会,并将自己的房屋和几十亩田产分给本村贫苦农民。

镇川公祠,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为余汇青建造的。镇川公祠两边建有裙屋,祠堂对面墙上嵌着一块由清代四库全书副总裁曹秀先题额的“对云”石刻。赐福庙中还立着一块康熙六十年(17)立的石碑,上面记载有李知县处理该村与邻村争水的判词。

余汇青 (1735—1830年),字汉阳,号镇川,余步云之孙,经商湖南常德市安乡县,富甲一方。祠堂面宽21米,进深31米,面积约650平方米。大门砖雕石刻精美,文臣武将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其代表人物是清道光年间的余钟祥。余钟祥幼时家里穷,后被一老板收留,成了老板的女婿并接下家业。有一年,他大量收购滞销的灯芯草并将其囤积起来。过了一两年,皇上举行打蘸仪式需要大量灯芯草点灯,余钟祥将囤积的灯芯草销售一空,赚得第一桶金后,在湖南某市创建一条商业街,在金溪县浒湾镇书铺街创办余大文堂刻书房,雕版印刷各种书籍,自办发行,全国销售。还在竹桥村建起十家弄和镇川公祠。

“文化大革命”中,竹桥村民怕祠堂遭红卫兵和造反派破“四旧”而毁坏,用石灰砂浆糊盖起来,保护至今。祠前青石铺院,两边建有裙屋,3栋一排,连成一体,内有大小10个天井,其结构之复杂可见一斑。祠堂两侧门楣题额“培兰”“植桂”,寓意培植人才,里面是延师教子的家塾。1941年春金溪县立初级中学曾迁至此地办学。中学搬走后,村里一直在这里办小学,直到20世纪末。镇川公祠前一块空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对面一门洞开,直达花园,门楣上石刻“对云”二字,上下落款为“乾隆丁丑年”“曹秀先书”,起首随形章“赐书堂”,落款两个篆章“秀先之印”“地山”。

曹秀先(1703—1784年),字恒所,号地山,江西南昌新建人,进士,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裁。当年曹秀先在家守孝,余氏与曹交情颇深,所以求得题字‘对云’二字,寓意‘对我生青云”,希冀培育人才。

仲和公祠,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为祭祀余仲和建造的。余仲和(1352—1435年),为余文隆之孙。仲和公祠结构宏大,宽敞气派,面宽15米,进深39米,建筑面积585平方米,充分显示了道光时期余氏子孙富甲一方的雄厚财力,祠侧为养正山房。

养正山房前面已提到,它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进门便是一个大的庭院,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嘉时期摆放书籍的架子和刻版,在“文革”时期,焚烧于尽。据悉:康乾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卖书做生意,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收罗古籍,兼理金溪嘉会试馆中。后来余仰峰又回乡自开印书房,“刊书牌置局于里门,昼则躬耕于南亩,暮则肆力于书局。以刻书鬻书为业”。竹桥人开金溪雕版印书之先河,养正山房即为其遗存之一。

走在竹桥古村蜿蜒的小巷里,看着雕梁画栋的古宅里的人家,古朴的风格,独具特色,让人有一种回走到600年前的感觉。这里虽没有太多现代建筑,或许不够繁华,或许这里的巷道太窄,可这里却可以找到一种温和友善、温暖与人文的关怀。

竹桥古村就是这样遗世而独立,超脱与旷达,这里的宁静与安详的生活,是人们遗失了正在寻觅很久的东西。如果您也想寻找那份独特的感觉,就请来竹桥古村走一走,会让您受益和享受一番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