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烧纸钱”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

“烧纸钱”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

时间:2021-04-24 06:39:51

相关推荐

“烧纸钱”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

文/新晔

近日,山西省司法行政网发布了《山西省殡葬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草案》),其中“禁止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规定引发舆论争议。

争议主要在于“封建迷信”与“民俗文化”的界定。那么“烧纸钱”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民俗文化”?从百度百科上可以看到,“封建迷信”是指盲目沉迷地信仰和崇拜倾向于某人物或邪门说法;而“民俗文化”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其次,再了解一下,人们为什么要“烧纸钱”?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已有相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正因传统史料内容,有观点认为,为死者烧纸送钱,送盘缠,是源自佛家的生死轮回说,让人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属于“封建迷信”。但更多的人,特别是接受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观念教育的人们,他们为什么也要“烧纸钱”呢?因为,斯人已逝,徒留未亡人悲痛,祭祀时“烧纸钱”只是他们聊解相思的一种方式而已。而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烧纸钱”活动也在这两个节日最为盛行。

中国传统节日伴生的民俗文化是丰富的、浪漫的。春节“守岁”、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无一不在表达着人们对家国天下的理解与认同,承载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描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递的仅仅是祭祀、纸钱吗?不!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爱国情怀,是向死而生的气魄,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或许有些行为会造成污染、浪费、攀比,但禁止“烧纸钱”这样的规定能引起舆论争议,值得反思。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需要制定法规的政府方再细致了解、调查研究,听到民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烧纸钱”背后的精神意义。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这样“一刀切”禁止不仅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也会斩断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记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如果,仅仅只看到过年是打年兽,清明是祭先人,端午是祭屈原,七夕是拜星星,中秋是拜月亮,都是封建迷信,那就为别人的不战而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好在这次只是征求意见稿,希望发布方能透过近百万的网友回复中找到管理的方向,寻到两全之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