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藏在福建大山里的原生态古村落 世代崇文重教 被誉为最美古村

藏在福建大山里的原生态古村落 世代崇文重教 被誉为最美古村

时间:2022-09-05 01:19:48

相关推荐

藏在福建大山里的原生态古村落 世代崇文重教 被誉为最美古村

福建培田古村落,位于连城县西南部宣和乡境内,始建于南宋,明清时期是连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驿站。

这个曾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特色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国字号”荣誉的小村庄,近年来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声名鹊起。

“培田”寓意以田地养育子孙,靠教育培养后代,暗合古代中国耕读为本的教育文化。一个美好的名字,让这片水土孕育了无数英才。

培田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既以儒家思想为源,又与客家文化相融,以书院教育、祖训家规、楹联匾额、建筑艺术等形式传承耕读文化。

拥有800年历史的培田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7万平方米。

一座巍峨的石牌坊屹立于村口,石牌楼上赫然镌刻着光绪皇帝御赐的“恩荣”二字。这座“恩荣牌坊”,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光绪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一座忠正牌坊。官宦商贾后裔,世代耕读结合,书香熏陶,温文尔雅是培田村民的标签。

崇文重教

培田先祖秉承“清白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田历史上有过18个书院、私塾和学堂,最繁荣的时候,有“三家一店铺,一人一丈街,十户一书院”之说。

培田的18个书院、私塾和学堂

在这18个书院、私塾和学堂中最为著名的是南山书院。当时的南山书院已是长汀、连城甚至闽西一带办学的典范,许多外乡学子慕名而来,一些名流高士都以上过南山书院的讲台为荣。明清以来,举人吴茂林、福州才子邱振芳、翰林曾瑞春等一批名士都曾执教于此,因而此书院有“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之美誉。清朝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参观培田书院群落后大为惊叹,挥毫题下“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

南山书院创建五百多年来,明清科举时代先后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至五品者有5人,最高者官至三品,且大都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佼佼者有明朝的吴石泉、清代的吴茂林。

“紫阳” 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名号,培田紫阳书院之名便由来于此。该书院修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六百年。门外有古时半月荷塘,别致的小门楼上方写有“紫阳书院”四个大字。紫阳书院作为培田村书院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彰显了培田吴氏家族的立家之基和培田村整体浓厚的人文气质。

明清时期培田经济、文化繁荣,人际交往广泛,当时的培田虽然身处的大环境是封建社会,但吴氏宗族非常重视女眷文化及女红教育,给予了女性最大程度的开放。培田村内的容膝居是专门提供给培田女性学习生活礼仪、婚育知识和女红的场所。让人震撼的是当时镌于容膝居天井照壁前的“可谈风月”四个大墨字,即是说,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女子可读书学习,也可闲谈风月,足见当时培田的开放程度。

培田不仅有众多学习场所,更有专门资助读书人进京赶考的公益机构和完整的对于学生学习的奖励机制,用于鼓励村民走进学堂。在当时的文化人和商贾的倡导下,培田出现了许多公益机构,如专门用于收养被遗弃的女婴的拯婴社。公益机构与学堂相辅相成,为培田的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培田古街中段,有一座不甚起眼的数椽瓦屋,大门上书一联,横批:“锄经别墅”,联曰:“半亩砚田余菽粟;数椽瓦屋课桑麻”。别墅在古代亦称别业、别馆,指住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第二居所,类似于“职业教育学院”,是学习耕作、种植技艺的启蒙理论和实践教育场所。

培田的教育超出了古时候“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范围,思维更广阔、更开放,有守成,更有开拓进取,士农工商,皆有鼓励,培田《公益社章程》第一条也明确提出“振兴实业”,理由为“迩来饥馑荐臻,半由实业不兴”,“本社拟设一劝农工所,督率子弟务农兴工”。二者皆强调在当时条件下农、工、商、贾必须勤勉奋斗,图谋生存发展。

“衍庆堂”等祠堂的白壁上均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这既是儒家传统的社会准则和社会规范,又是客家宗祠内常见的装点之笔,更是用以彰显乡风、教化子孙后代心存正气的一种承载:“忠”是赤诚无私,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孝”是尊敬、奉养父母;“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廉是一种操守,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廉不仅是为官者的廉洁奉公,也是为民者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等德行;“节”是操守节气,凡人处世,当养洁然正气、高风亮节。

继述堂,自1884年始建,历十一年建成,大门门额题的“三台拱瑞”四个大字,已经挂了数百余年。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房主吴昌同父子诰封“奉直大夫”“昭武大夫”,故又称“大夫第”。门楼门额横刻“三台拱瑞”,指地处山川环绕的祥瑞之地;门联石刻“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和“门外有山堪架笔,庭中无处不堆书”,抒发屋主耕读传家的志向。

敦朴堂,堂名意取敦厚朴实,勤劳节约。堂前是半圆形的卵石地面,比起街路、院内都低矮得多,每逢雨季这半圆形的卵石盆内便会积满雨水,就像个聚宝盆,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敦朴堂的另外一大特色是这里保留有雕版印刷书坊,雕版印刷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墙题联“勿忘三命”“以勖二南”,厅中悬挂诸多书画作品,浓郁的书卷气息烘托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家风家训

培田古村落的楹联牌匾,包含丰富的家风家训等内容,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世重博施轻财仗义;家承至德睦族敦亲”“草庐传正学,绮里著清声”……一方方楹联匾额、一处处华美雕饰,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

培田人将吴氏家训族规之要义,如仁、义、崇、勉、勤、慎、谨、睦、敬、孝、和、美等,渗透到俯拾皆是的诗词楹联中。

吴氏家训摘选:

【敬祖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矧乃祖宗,人所托始。沂流穷源,虽远尤迩。春露秋霜,庶其毖祀。

【孝父母】父兮母兮,恩深靡底。椎牛祭墓,何如负米。毋贻亲忧、毋辱亲体。大孝小孝,备载于礼。

【勉读书】士为民首,读书最高。希贤希圣,作国俊髦。扬名显亲,恩宠恩褒。各宜努力,毋惮勤劳。

【勤生业】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农工商贾,勉励乃事。酒食游戏,终亦自累。

【崇节俭】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慎乃俭德,家国理一。一念骄奢,遂生淫佚。转眼空虚,言之可栗。

【戒贪饕】生财有道,切勿强求。莫为莫致,听其自然。一萌贪念,遂丛众衍。败廉丧耻,罔或不颠。

培田民风淳朴有“上导于风,下成于俗”的漫长过程,从《家训十六则》到《家法十条》《族规十则》再到《公益社章程》,培田吴氏不断完善家训族规,兴养立教、耕读传家,打造出吴氏家族的精神血脉,使善行忠义之心薪火相传,代代不息。

除了各具丰富历史的建筑物外,还有一条千米古街,它的精致美丽让人思绪万千。古街地面上密密匝匝的鹅卵石铺,就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行走其中,感受时光的印刻。

耕读传家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一直以来是培田的传统。据统计,民国时期培田有4名学生赴日法求学(其中吴逎青与周恩来同窗),有5人于黄埔军校进修学习。解放至今,共培养博士、硕士、工程师以及大中专毕业生数百人。

如今,培田书画之风犹存。78岁的吴瑞生常去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写字画画,书画社有12位成员,其中最年长者已有94岁。

培田中心小学也有其传承的学校精神,即校训——“耕读传家,德行天下”。“耕读传家”指的是既学做人,又学谋生;“德行天下”指的是对人对事,都要有道德之心,以兼容之心诠释坚持内涵。校训深深砥砺一代代学子人格品行。

在培田中心小学,学习培田村的家风家训是孩子们开学的第一课。这些记载于《培田吴氏族谱》中的行为准则,在培田村家传户诵数百年,“兴养立教”正是家训之精髓。

“敬祖宗、孝父母、勤功业、勉读书……”短短数十字,却有万钧之力,孩子们口中读的是家训,耳边回响的却是祖祖辈辈连城人以德化人、以教育人的信念。

培田在保护、开发、利用古村落中,秉承文化兴村理念,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资源,传承客家“孝悌为本,耕读传家”的传统和“业继治平”“开拓进取”的精神,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耕者有其田,农民有其节。”培田春耕节拥有深厚的客家耕读文化传统,从起,培田恢复和创新春耕节传统庆典活动,立足乡土、面向世界,连续举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城乡民众来此犁田开垦,参加割油菜、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以不同的亮点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四海宾朋体验原汁原味的乡土耕作方式,领略客家耕读文化的深邃,感受培田的无穷魅力。

落日余晖下的村庄,显得宁静而从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句所描述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弥漫在培田小山村中。

在闲适的假期,走进培田这个静美的古村落,真切感受培田村数百年来的"耕读为本"的客家精神,寻找那些独具匠心的建筑,欣赏颇有特色的千米古街风景,感受穿越千年的淳朴民风。

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编辑: 林文圣 审核:詹林星 监制:傅文源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