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云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诗性文化解读:吴侬软语

“云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诗性文化解读:吴侬软语

时间:2018-08-22 08:55:30

相关推荐

“云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诗性文化解读: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在古代也称吴音,在近代以来的白话中则叫江浙话或江南话。总之,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一个最富有诗意的“地方语音”,也是那种最能勾起人们想象力和无限乡愁的动人的话语。

我最初对吴方言魅力的全部好感,是因为读了辛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想一想那种茅檐低小、溪流淙淙的江南农村风光,这声音就如同自己的祖父祖母一样的亲切与温润。但由于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生活在说话声音冲冲的中原,所以对吴侬软语也就逐渐淡忘了下来。人生的遗忘有时就像一个沉沉的梦境,所以在我从湛江到吴地谋食几年之后,那种早年留在心头的梦寐般的江南声音仍一直沉睡着,直到有一天偶然读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吴音,自古称为“吴侬软语”,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尤其是姑娘们讲话时的发音一波三折,珠圆玉润。据外地人说,即使她话已讲完,而仍有余音袅袅之感。因此流传着“宁可与苏州人相骂,不愿与宁波人讲话”的说法。(尤玉琪《三生花草梦苏州》)

于是才怀着满心的歉意,重新思念起那飘忽的、语速快快的,好像疾走的少女面影一样的、一不留神就会永远从眼前消失的吴侬软语,才想到要翻翻自己并不熟悉的文献和书籍,以便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下这种美丽的声音的来龙去脉。

而稍一涉猎这方面的知识,原来想象中的许多东西马上都被解构了。首先,对吴方言最初的一个感觉是它应该很小,分布有限,就像每天都在说着它的苏州一带的女子一样,而稍微了解了一点方言知识后,就知道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按照传统的分类框架,中国语言地图主要分作北方、吴、湘、客、赣、闽、粤七区,这感觉就好像是战国七雄一样,谁敢说吴方言是个弱小的语言共同体呢?即使在中华书局版《汉语方言大辞典》的18分区法,即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官话、徽语、吴语、湘语、赣语、客话、粤语、闽语、平话中,它的一席之地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则是有点像传统地理叙事中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吴方言分布范围的广泛和使用人口的众多,也是令人有些吃惊的。有方言学者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数字统计,从各县市总人口中减去非吴语乡镇的人口,最后得到的吴语人口数字为:江苏23市县约2万平方公里,人口1677万;上海市的各市辖区及10县6300平方公里,人口1185万;浙江74市县,9.1万平方公里,人口3657万;江西5市县,5400平方公里,人口185万;福建一县,浦城北部2300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皖南14市县1.3万平方公里,人口261万。吴语全部分布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992万。而据詹伯慧的《吴方言》统计,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两个数据应该是相差不大的。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地区,应该是吴方言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最好证明。

再次则是所谓的源远流长。从《吴方言》一文中,大约可以找出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原始吴语系由古楚语分化而来;二是自汉代以来的人口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吴方言的传播;三是六朝晋宋之“江东”方言与吴方言的产生和形成关系最密切;四是在有唐一代吴语的地位逐渐巩固下来;五是今天吴语方言南北各片的基本状况在宋代已经很巩固了。由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吴方言发展的结论,即吴语的祖语上限可以追溯到汉以至东楚时代,中间经过在南朝以降脱离江东方言的独立发展过程,而其形成的下限至少应该不晚于唐代。而宋代的吴语分布与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如果由此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在江南的某个小镇,还可以重新听到当年辛弃疾十分欣赏的吴音,这真是一种十分美妙的感受呀。

文摘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