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背影》因交规被删 鲁迅文章大幅减少 教育不该“一刀切”

《背影》因交规被删 鲁迅文章大幅减少 教育不该“一刀切”

时间:2022-05-23 15:36:25

相关推荐

《背影》因交规被删 鲁迅文章大幅减少 教育不该“一刀切”

文|立言教语

说起童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忆载体。

有的人是玻璃球,有的人是毽子,有的人是游戏机……

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上学时光,想必绝大多数人都记忆犹新。

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班里几十号同学,每天都在一起上课,比如语文课上学的课文,很多人到现在都记得。

可是这些让我们学习到珍贵情感,了解到一代人生活状态的课文,随着社会的发展,课文内容的改革也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同的专家会有不同的改编意见,相比较当初上学,原本很多耳熟能详的课文因为种种原因已经被删除或者在被删除的“路上”。

在删除原有的文章基础上,自然也会引入一些新的作品。

不过新引入的作品,专家有专家的考虑,曾经学习课文,一路走来的80后、90后也会有自己的意见。

正是不同观点的碰撞,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那么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文究竟发生了哪些典型的变化呢?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这篇文章讲述了朱自清父亲对朱自清浓浓亲情的故事,朱自清用自己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无数人。

正是这样一篇影响深远,被人熟知的作品,曾经一直都是语文课本中必学的课文。

然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丁启阵教授,就赞同删除《背影》这篇课文。

因为丁教授认为:这篇文章描述的朱自清的父亲翻越栏杆买橘子的过程违反了交通规则,容易给孩子造成不良引导。

除此之外,丁教授还点评朱自清的散文不过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小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境界不高。

而实际上,在当时那个年代,交通规则并不完善,而且路上车辆不多。

文章更多的是想表达一位老父亲对自己儿子的爱。

也正是这样朴实、真切的情感,才是学生们应该去了解和感受,并懂得父母的不容易,这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意义所在。

将关注点放在“翻越栏杆”,并因此就将这篇文章删除,其实有些“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任何脱离背景扣导向,其实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真的觉得“翻越栏杆”会对当代学生产生不良导向,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文章的相应位置进行注明时代背景,请勿模仿等等。

因为所谓的违反交规(当时那个年代很多人这样做,交规也不完善)就删除课文,其实有失偏颇。

鲁迅,原名周树人,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因此在当初的语文课本里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比如我们熟悉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等等。

然而哪怕是鲁迅,相比较当初他的文章在语文课本里的地位,如今他的文章数量已经被大幅削减。

不同的文章原因或许不同,不过其中有一个很相似的原因就是:

不少专家觉得鲁迅的文章大多晦涩难懂,用词、内容深意方面难以被当下的学生所理解。

所以鲁迅的文章,在语文课本里越来越少,其实真的是当下的学生难以理解吗?

说起来,得益于当下生活条件的提高,如今的孩子相比较以前的孩子,营养等方面要好上很多,智力上也有一定的提升。

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文章内容,其实并非太困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鲁迅作为文学大家,他的作品针砭时弊,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状况,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其实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所著的战斗文学。

魏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这篇文章中向无数的中华儿女宣扬了那些战士的顽强抗战,当下人们的和平幸福生活,都是无数战士用生命换来的。

正是这样一篇作品,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感恩革命先烈,珍惜当下生活。

然而正是这样一篇文章,却也遭到了删除,理由主要以下三方面。

过于煽情;过于血腥;个人英雄主义明显,不符合当下观念。

不过相比较与《背影》以及鲁迅的作品从语文课本里直接删除,并且没了后续;《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被删除后,还有了替代作品。

它就是《爱迪生救妈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爱迪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镜子来救妈妈的故事,主旨上是一篇宣扬正能量的文章。

但是作为一篇西方名人故事,随着当下课本中外国文章越来越多,一位清华教授都觉得这是“崇洋媚外”。

不少人就觉得,哪怕真要替换,难道中国就没有相关故事了吗?

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自然是教书育人。

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在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语文这门课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课本中课文的选择要尤其慎重。

近些年有些课文的删除、增加,专家都有自己的考虑,但是对于部分文章的“一刀切”就真的是对的吗?

自然不是。

对于那些看起来不适用于当下,存在争议的文章,其实它本质想要传递的情感,要远远利大于弊,不然当初也不会被选入课本。

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孔孟之道时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而孔孟之道自然有它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当下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用在课文的选择上,那就是: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保留其本质的正能量情感表达,对于不适用于当下的内容进行部分删减或者背景说明,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刀切”直接完全剔除整篇文章或某位文学家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太过理想的处理办法。

回避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育同样如此。

课文的改革应该进行,但是请“柔和”一些!

本文内容【立言教语】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和分享,请勿抄袭或搬运,为你讲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帮助的教育话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