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0-11-19 03:47:38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是个注重和谐、和睦的民族,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孔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的理论思考首先在于强调和睦相处,“和”的起点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為贵。其次,其强调只有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间、民族间、国家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人们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和谐,才能沟通,以善意回应善意,互利才能归于双方。再次,强调“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凡事必缘理而不径绝,“和”也是有原则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最后,在“不同”下求“和”道,即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

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固然有着众多原因,但不得不说“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在保持各民族丰富多样性的前提下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同样,“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汉族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汇融合,正是“和而不同”的精神,促进了今天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秦汉帝国建立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汉唐以后,与世界文化交流增多,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儒家的“和而不同”思想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为世界文化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和而不同”将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而不同”还将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坚持“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

(摘编自常亮《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文化“贵和”,中华民族注重和谐,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B.“和而不同”必须有“不同”的存在,因为“不同”,人们才需要交流、认同,“和”才具有真正的内涵和意义。

C. 以“中庸之道”来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能够化解矛盾,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

D.“和而不同”思想促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和而不同”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层次清晰。

B. 材料列举的《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

C. 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时先提出总论点,具体论证时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论证,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

D. 材料二既写了“和而不同”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意义,也写了其对国家、社会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密。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重要意义的一项是(3分)

A. 华夏文化不断吸收和同化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华夏文化又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从而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文化的融合。

B. 我国“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和而不同”思想的完美体现,香港、澳门回归后的良好发展也印证了“和而不同”思想的优越性。

C. 虽然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数次迁徙,但是中华文明依然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思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D. 在当今时代,如果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认识到“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性,并秉持这一思想,有利于解决民族矛盾和国际纷争。

4. 请简要概括“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4分)

5. 请结合材料,简述“和而不同”思想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沪上秋临

沈轶伦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是什么声音?

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地听。

轰隆隆一阵巨响,每过几分钟地底下就有地铁开过,地铁站里被这轰鸣声充斥。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脚步声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有节奏而清亮的声音持续传出来,唧唧唧唧——

不是机房的声音,不是广播里站务通知的声音,也不是站台里工作的机器人滚动巡逻的声音。那些声音孩子大约都熟悉。他辨认着陌生的“唧唧”声,茫然不解。父亲模样的人笑着说,有一只蟋蟀跑到地铁站来了,蟋蟀啊,知道吗?小孩摇头。

我也放慢脚步,侧耳倾听蟋蟀的鸣叫。这是夜晚将近九点的光景,我们在一座城市中最没有自然景致的地方,听到了纯属于自然的奏鸣曲。

无数人写过上海,写过这里繁华的商业、移民的奋斗,写过地面上人类建造起的漂亮建筑,写过屋檐下的历史和水泥森林见证过的人事变化。却很少有人写过上海的动物,这座城市除了有人居住,还切切实实有其他物种共存。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也一样生活在这片区城内。它们感知城市里时光流逝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对城市空间分布的认知或许也不一样。在大城市生活的它们和在乡间田头生活的亲戚有何异同?会面临适应都市生活的种种难题吗?会因为在上海扎根下来,而略感骄矜,同时也略带迷茫吗?

在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柴斯特住在康涅狄格州的乡村小溪边的树桩里,几个来野餐的人,在溪边敞开餐盒,柴斯特跳入餐盒想大快朵颐,不料来野餐的人正好收拾餐盒,之后走去坐车又转车,直到进了纽约曼哈顿区时代广场的地铁站,柴斯特才找到机会跃出餐盒,落到了在地铁站里开报摊的小男孩玛利欧手里。

一个“乡下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了这个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地方,真是无所适从。好在地铁站里的老居民——猫和老鼠,成为柴斯特的朋友。

玛利欧安排柴斯特住进了一只火柴盒,或许仅仅是因为饥饿,它啃了玛利欧一家辛苦积攒的存款——纸的味道多么像家乡的草叶。

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用自己唯一的特长——奏乐,来弥补玛利欧一家。它在时代广场开了一个演奏会——它摩擦翅膀,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演奏了意大利歌剧,演奏了它在报摊收音机里听到的大家爱听的美国歌曲。它的音乐会吸引了地铁站里的人们,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也稍稍弥补了它啃掉的玛利欧一家的金钱损失。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停在那里,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在音乐持续的这几分钟里,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只见偏西的太阳照在那些人的身上,微风吹拂着他们,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

可当触手可及的出名的诱惑和金钱——这些城里人最在意的东西,接踵而至时,真心爱蟋蟀的小男孩,最先察觉到蟋蟀的不快乐,这位演奏家不仅因为频繁的演出而感到疲倦,也因为秋天的到来感到疲倦。看到纽约的第一片落叶旋然而下,柴斯特告诉猫和老鼠,它想家了,想念乡下的土拨鼠和兔子,想念小溪和柳树。

猫和老鼠帮助新朋友坐上了返回康涅狄格州的列车。小说的最后,送走朋友而久久没有入睡的老鼠对猫说:“也许明年夏天我们可以到乡下去,到康涅狄格州的乡下去。”

在大学上儿童文学选修课的时候,老师读到这段,解释说,蟋蟀难以过冬,柴斯特从看到报纸上的日期显示九月开始,自知寿数将尽,它想要落叶归根。但作者不忍将死亡展现在儿童文学里,因此让蟋蟀坐车回乡,这是最完美的安排。

在上海的这个夜晚,地铁站里的这对父子在听到蟋蟀鸣叫时,各自又会想到什么呢?

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小男孩应该和玛利欧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昆虫。而那父亲呢,若是这城市的老居民,或许会记得小时候放学后和伙伴在上海石库门弄堂的花圃里捉蟋蟀的往事,那时候上海还不是这种高楼密布的场所;若他是这城市的新移民,此刻会不会也有一点思乡呢?像柴斯特思念土拨鼠和兔子、小溪和柳树一样,他会不会牵着儿子的手,想念童年故土风物呢?

柴斯特这样向猫和老鼠解释:“我只是有点儿九月的忧郁。快到秋季了,这正是康涅狄格州最美的时候。所有的树都在改变颜色,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一望无际。只有天边偶尔会出现烧树叶时升起的缕缕轻烟。这时,南瓜也快要收获了。”

几天后,我还是在夜晚的同一时间经过这个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空荡荡的站台,空无一人,唯有鸣叫声持续发出,一切像一个梦一样。这是属于蟋蟀一个“人”的演奏会。而循着长长的扶手電梯来到地面,夜晚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城市的老居民来说,蟋蟀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一些人的童年,而对于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蟋蟀代表着故土、亲人以及他们生活的过往。

B. 柴斯特描述的康涅狄格州秋天辽阔、浪漫、宁静、平和,而大都市的生活局促、单调、喧嚣,字里行间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

C. 文章结尾写几天后经过地铁站台,那只蟋蟀依旧在鸣叫,但站台空无一人,含蓄地说明大自然的美妙是永恒的,告诉人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

D. 文章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文中的蟋蟀象征那些由家乡来到大城市中拼搏奋斗、想要在城市中扎根的外来人员,意蕴丰富,具有现实意义。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在描写蟋蟀的声音之前,先写了地铁轰隆隆的巨响、站台人流的脚步声,这与地铁站平静后有节奏而清亮的蟋蟀声形成了对比。

B. 文章起笔用“你听,是什么声音?”“不是……不是……也不是……的声音”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所要描写的对象。

C.“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柴斯特决定在时代广场“开一个演奏会”,拟人化的手法既表现了柴斯特的可爱,又表现了演技的高超。

D. 康涅狄格州的秋季是最美的时候,而上海的秋天已经降临,夜风中却带着凉意,作者通过类比,突出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凸显了主旨。

8.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 本文记上海地铁里的蟋蟀,却花费大量笔墨写《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始兴忠武王憺字僧达。武帝起兵,憺为相国从事中郎,与南平王伟留守。天监元年,封始兴郡王。时军旅之后,公私匮乏,憺厉精为政,广辟屯田,减省力役,存问兵死之家,供其穷困,人甚安之。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六年,州大水,江溢堤坏,憺亲率将吏,冒雨赋丈尺筑之,而雨甚水壮,众皆恐,或请避焉。憺曰:“王尊尚欲身塞河堤,我独何心以免?”乃登堤叹息,终日辍膳。邴洲在南岸,数百家见水长惊走,登屋缘树。憺募人救之,一口赏一万。估客数十人应募,洲人皆以免,吏人叹服,咸称神勇。又分遣诸郡遭水死者给棺槥,失田者与粮种。七年,慈母陈太妃薨,水浆不入口六日,居丧过礼,武帝优诏勉之,使摄州任。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九年,拜益州刺史。旧守宰丞尉岁时乞丐,躬历村里,百姓苦之,习以为常。憺至州,停断严切,百姓以苏。又兴学校,祭汉蜀郡太守文翁,由是人多向方者。十四年,迁荆州刺史。同母兄安成王秀将之雍州,薨于道。憺闻丧自投于地,席稿哭泣,不饮不食者数日,倾财产赙送,部伍大小皆取足焉,天下称其悌。十八年,征为侍中。薨,二宫悲惜,舆驾临幸者七焉。赠司徒,谥曰忠武。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

(节选自《南史·萧憺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

B. 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

C. 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

D. 是冬/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憺性好谦/降意接士/常与宾客连榻坐/时论称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留守,古代帝王离开京城时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平时在陪都也有大臣留守。

B. 屯田,汉代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饷或税粮由政府或个人组织经营的集体耕作制度。

C. 席稿,坐卧在稿席上,是古人居丧的一种礼节。稿,用禾秆编成的席。

D. 舆驾,帝后乘坐的车,亦借指帝后。驾,古代车乘总称,亦指帝王的车,也借指帝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项是(3分)

A. 萧憺精心为政,百姓安定。萧憺被封为始兴郡王时,天下处于战争后,国家、个人物资困乏,萧憺提振精神处理政事,百姓十分安定。

B. 萧憺积极防汛,毫不惧怕。州中发大水,大堤多处损毁,萧憺亲自率领将士官吏修筑大堤,因雨大水多,有人请求退避,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

C. 萧憺关心民生,注重教化。担任益州刺史时,萧憺严禁官吏过年时向百姓讨钱,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积极兴办学校,有好多人向正直的人学习。

D. 萧憺孝悌双全,居丧过礼。母亲陈太妃去世时,萧憺六天没喝一口水;兄长萧秀去世时,萧憺好几天不饮不食,倾尽财产帮助办理丧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憺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于俄顷。

(2)憺有惠西土,荆州人闻薨,皆哭于巷,嫁娶有吉日,移以避哀。

14. 文中多次提到萧憺“不思饮食”,分别表现了萧憺的哪些品质?(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闻灵皎师中自信州归越以诗招之

林 逋

天师苍翠横金锡,地藏清凉掩竹扉。

千里白云随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

诗寻静语应无极,琴弄寒声转入微。

我亦孤山有泉石,肯来松下共忘机?

【注释】灵皎师:僧人,诗人的朋友。天师:对僧道的尊称,此处应指庙宇。金锡:锡杖。孤山:杭州孤山,位于西湖风景区旁,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用词灵动,以“横”和“掩”将竹林的苍翠繁茂和居室的清凉幽静描绘得极富画面感。

B. 诗歌语言清新雅致,格调高远,意象优美,令人忘俗,营造了一种静谧深幽的气氛。

C. 颈联具有哲理意味,描述了诗和琴在静谧的环境中所达到的境界,理趣相融。

D. 尾联点题,诗人邀请友人共享美景并劝其忘却机心,表现诗人的超然和自足。

16. 诗歌颔联富有艺术魅力,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清风拂面、江水平静的景象,体现了苏轼怡然自得的心境。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一句写弹奏前试弹校音的动作,“____________”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的不同动作。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又冷又硬的被子以及小孩蹬破被子表现诗人生活条件的艰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怅惘: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一时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粉丝,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企业献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这伙人竟然将毒品藏在自己的体内,真是太“聪明”了!

B. 如今大力提倡“光盘行动”,你却还在乱扔食品,太不识时务了!

C.“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是古代文学以动衬静的典范。

D. 中铁电气化局接触网工在60米的高空作業,被誉为高铁“蜘蛛侠”。

19. 运用排比可以增强气势,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 如果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作“为什么,我们收获了很多,内心却很空虚”,你觉得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但环顾我们身边,很多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流行,这与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铺张浪费如果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受到很大伤害。当此之时,我们必须强化“浪费可耻”的意识刻不容缓。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实现了“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环绕火星获得成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由地火转移阶段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天问一号”环绕器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然后再经过多次轨道调整,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开展预选着陆区探测,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开展巡视探测。火星制动捕获的机会是唯一的,关系着整个工程任务的成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仲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请运用以上所给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以新华中学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在高考“百日冲刺宣誓大会”上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遵从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加因果。C项,“从而实现目标和利益的一致”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用中庸之道来防止……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D项,“是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因”错,文章只是说“‘和而不同思想也是作为……的文化动因”。

2.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的观点倾向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列举《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的例子,只是为了证明“和”的本义并非绝对的同一,不是“为了证明‘和,强调和睦相处”。

3.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即“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而不同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话可分两层意思,“中国文化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是第一层,讲的是具体行为或称为现象,之后的内容讲的是意义。A选项只取其前半部分,删去后半部分,属于断章取义,因此A选项是不属于“和而不同”重要意义的一项。

4. 凡事以和为贵,强调和睦相处;“和”要以“不同”为前提,始终保持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和”的本义不是绝对的同一,“和”也要讲原则;“和”要用中庸之道防止冲突和斗争激化。(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并辩证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是要概括“和”的内涵,而不是“和而不同”;其次,找到答题区间,再对相关信息进行简要概括。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第1段。

5. “和而不同”思想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而不同”思想是汉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动因;“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国家、民族、宗教、文明之间的关系;“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本题全面考查中心内容,要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作答,以防遗漏。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以概括出要点;根据材料二第2段,可以概括出要点。

6.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暗示出作者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错误。文章并没有表现出对城乡生活不同的情感倾向,从文章整体看,作者并没有厚此薄彼,只是想提醒现代人别忘了自然。

7.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类比”说法错误,这里运用的是衬托手法,而不是类比。

8.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沉醉于蟋蟀柴斯特演奏的音乐之中的情形,突出了柴斯特奏乐技能之高,也暗示了自然对城市里的人的吸引力。(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傍晚的草原”比喻安静的时代广场,以“高高的野草”比喻城市里的人们,将时代广场与草原联系起来,达成一种奇妙的效果,表现了在自然音乐下人们的祥和、安静。(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要指出其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表达技巧看,“就好像连呼吸都停止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安静的时代广场就像傍晚的草原”“仿佛他们只是长得高高的野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9. 在内容上,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故事更完整,形象更丰满,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主题上,《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寄托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醒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反思城市生活,关注自然。在构思上,形成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的效果,使行文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构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内容、主题、构思等角度考虑。从内容上看,《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构成文章的重要内容,与地铁里蟋蟀的故事互相补充,使故事更加完整,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上看,《時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寄托了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突出主旨;从构思上看,《时代广场的蟋蟀》里蟋蟀的故事与现实地铁里蟋蟀的描写相交织,产生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的效果,使行文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10.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有两处断点不同。一处是“诏征以本号还朝人歌曰”,“还”是“回到”的意思,“朝”是“朝廷”的意思,“还朝”意为“回到朝廷”,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另一处是“赴人急如水火”,“急”是“危难”的意思,是“赴”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C。

11. 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个人组织经营”错误。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12. 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萧憺严厉批评了他们”错误,萧憺是用王尊的事例来表明自己绝不躲避,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们。

13.(1)萧憺从年轻时就开始担任要职,劝解人心,诉讼的人都站立着等待批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断。

(2)萧憺对西土的百姓有恩惠,荆州百姓听说他去世,都在街巷中哭泣,出嫁娶妻选有吉日的,也改换(时间)来避开哀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辨析特殊句式,翻译时务求做到准确、规范。(1)关键词“居”“符教”“俄顷”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关键词“薨”“移”各1分,特殊句式“有惠西土”1分,句子大意1分。

14. 州中发大水,他整日不吃饭,表现他忠于朝廷;母亲去世,他六天没喝一口水,表现他孝敬父母;兄长去世,他几天不吃不喝,表现他敬爱兄长。(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找出文中所写的萧憺“不思饮食”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提炼出其中表现的“忠”“孝”“悌”三种品质,进而归纳概括要点。每个要点都由“内容+品质”组成,务求规范。

15. 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劝其忘却机心”说法有误,此诗是作者写给僧人朋友的诗,意在邀请友人与自己小聚,在清幽的环境中共同忘却机心,并不是“劝”友人忘却机心。

16. 化静为动。白云、明月本是静止的景物,但“随野步”“上秋衣”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画面生动。对仗工整。“千里”对“一湖”,“白云”对“明月”,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意境闲适。描摹了山中白天和晚上的景致,画面清丽,透露出闲适悠然的心境。(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分三步进行:先明确诗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再结合诗句中的相关词语作具体分析,最后简析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的情感,务必做到步骤齐全,答题规范。

17.(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

(3)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再结合篇名进行对应联想。(1)从关键词“清风拂面、江水平静”可推知答案;(2)根据句中的“试弹校音的动作”“弹奏琵琶过程中的不同动作”可推知答案;(3)根据关键词“又冷又硬的被子”“小孩蹬破被子”可推知答案。易错字:(1)清;(2)拨、捻;(3)衾、恶。

18.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引号与B项中的引号都表示强调。A项中的引号表示反语,C项中的引号表示引用,D项中的引号表示特殊称谓。

19.“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并列使用,形成排比,(2分)层层递进,揭示了利己主义的严重危害,气势逼人,催人警醒。(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找到运用排比修辞的句子,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构成排比的三个分句,按照逻辑顺序,分别从“责任”“道德”“灵魂”的角度逐层深入,深刻揭示利己主义的危害,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

20.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1分)“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两句形成极大的反差,在强烈的对比中,让人明白被利益羁绊的恶果,发人深省;(2分)“满当当”“空荡荡”运用叠词,读来铿锵悦耳,耐人回味。(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肯定的句子在遣词、句式、音韵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中,原文的句子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它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二是叠词的运用,就此作简要分析即可。

21.(1)语句:修改为:勤俭节约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2)语句:修改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3)语句:修改为:如果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4)语句:修改为:我们必须强化“浪费可耻”的意识;或:强化“浪费可耻”的意识刻不容缓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提升”与“发展”“进步”搭配不当,将“提升”改为“推动”;“流行”不合语境,改为“盛行”;关联词位置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铺张浪费”之前;句式杂糅,可改为“我们必须强化……意识”或“强化……刻不容缓”。

22. 2月10日19時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近火捕获制动获得成功;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随后择机实施火星着陆;火星捕获制动关系着整个工程任务的成败。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报道一般包括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意义、价值、影响等信息。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先梳理出这些内容,然后从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概括,不可有遗漏。另外,字数必须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必须运用题目所提供的三则材料,这是第一指令任务。同时,这三则材料也是立意的依据。三则材料共同指向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分别侧重于品德修养、志向抱负、注重实践(劳动意识)。根据这三则材料,可以围绕修养高尚的品德、树立远大的志向、空想不如实干等角度立意行文。第二指令任务是文体限制,必须写成发言稿,文章要符合格式要求,突出文体特征。第三指令任务是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写作,要表明身份,表达得体,注意情境和措辞语气。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