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再谈中考作文:用什么写作方法 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再谈中考作文:用什么写作方法 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时间:2023-08-26 19:09:51

相关推荐

再谈中考作文:用什么写作方法 才能打动阅卷老师

写作文,除了保证体裁的选择,避免“文不对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有力度的论据支撑文篇的中心论点。论据从哪里来?在于平时素材的积累,在于对平时生活的感悟。(接本月日的上篇:《浅谈作文:考试时,哪类体裁更容易得高分 好的文体,好的论据,得分不愁》)只有这样,才能思路“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3、定素材:结合试卷中所给材料,从多角度分析寻找合适的素材,力求反映当下正能量;为了多角度阐述文章中心,可以选择多个素材,但不可花样百出,素材量不超过三个,最好的效果是一个详尽,顺势提出作者的观点,另一个简略,用于对前一个视角的补充。

素材应当摒弃大众观点和“羊群效应”, 选择事例突出“小中见大”,在“以小升华中心”。又要蕴涵时代气息。虽不求以奇取胜,但千篇一律的素材,“同样的爸爸妈妈老师”,难免阅卷老师心生厌烦。

所以,素材是行文的关键,是文章中论据的文字表现,求新颖,求视角,但不可投机取巧,所取视角更不可违背当下社会意愿,“观点”错误,后果严重。也不可把角度看得“高大上”,超出自身能够驾驭的写作水准,造成“雷大雨点小”,反而落了下乘。

4、定架构:正式考试,因为时间、心理、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能完全打出草稿,在誊写清楚不容易,所以,不仅要注意字迹、字数,更要注意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安排。避免行文中颠三倒四,行文后涂改删抹,影响卷面得分,也影响阅卷效果。

5、定论据:写文章,论点要清晰,主题须明确,正确反映“围绕什么写”,而论据则是为论点提供“理论支持”。论据,可以是一件事,可以是一段话,但首要“真实”, 苏轼曾言:“不要为情而造文,构思要自然而然”,也从侧面说明论据要贴实生活,不可矫揉造作。

论据的表达方式,亦是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从论点中出发,回到论点当中”,用论据充分反映论点,“从一管窥全豹”,用脱俗的眼光看待问题,不冒进、不偏颇,与论点相得益彰。需要注意的是,论据的观点要新颖,但不可违背社会底限和社会道德。

论据是论点的展开部分,因此,切忌与文章表述部分矛盾、重复、脱节,而是要充分与题目相呼应、与论点相照应。有些文笔出众的学生,会在文章的开头,以“题记”的形式,写出一句名人名言,做为论据的补充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作文方法。

论据可以一正一反,但所有的证据、论证,都要围绕文章中心展开,突出重点,尤其是在反论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与现时意义发生冲突。在规定范围内行文,事件内容、论据要合情合理,尽可能免打“悲情牌”。

6、定细节:再好的文章,也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文中内容的反映,也从的作者视角表达喜乐厌憎。但是,描写切勿沉重,主张叙事主张简练,景物抒情映衬心声,议论逐步深入。

例如,有考生在《发生离不开用心观察》中写道:“白墙黑瓦,绿苔青石,门前红福,檐下木椅,看见了墙边的几棵绿草,看见了屋前叼烟袋的老人。仅此而已?不,还有更多暮春景致,那不是“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萧瑟,而是春生万物,奋起勃发的生机。”

用流畅的语言,回环呼应,层层展开,在人们眼前构勒出沐浴在春雨中的小镇古巷,优美的文字体现出考生深厚的写作功底和语言把控能力。

7、定结尾:前后呼应,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一波三折对学生的文字把握要求极高,非写作功底扎实、文笔水平高者不要随意碰触;即便要写出转折,写“柳暗”到“花明”,盘旋跌宕。例如前文所述《发生离不开用心观察》,文章的结尾“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用心观察世界的美,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其中的点点哲思,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呼应主题,回归题目,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确是考场不多见的佳作。

有时,为了进一步彰显中心,会结尾前一段进行中心内容的升华,进一步论述中心。这是文章华彩迸发的部分,也是作者进一步阐明观点和感情部分。继续以《发生离不开用心观察》为例,在结尾前,考生用“买菜老奶奶脸上因笑容而细滋漫长的沟壑里,是对平凡充实生活的无限满足与欢愉;卖鱼老爷爷背上粒粒晶莹的盐花中,是对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快乐与骄傲。用心观察那生活中的丝丝缕缕,便可以发现人性最真的美好与生活的滋味。人生匆忙,不过弹指一挥间。那么多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如何发现?学会用心观察吧。”将论点推向高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写出好作文,需要平时“动笔勤练”和“素材积累”。借用一段典言结尾:北宋作家欧阳修论作文时,提到写文章的诀窍是“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说白了,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动笔。(谢谢您的本次阅读,敬请继续关注作者“观海松说教育”。如果您有更好建议,敬请评论分享。)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