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学习的好帮手!
1000字范文 > 惹争议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鲁迅能打几分?

惹争议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鲁迅能打几分?

时间:2022-09-07 16:39:19

相关推荐

惹争议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鲁迅能打几分?

近期一篇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在网上引起一波又一波的热议,该满分作文由阅卷组几位老师共同评分,且得到阅卷老师的高度评价,但为何并不能服众?

让我们先来看看该作文是哪种风格吧,以下是文章的开头片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细品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有三大特点:

1. 能用复杂生僻词,就不用简洁的常用词。

2. 哲学家文学家的名头和作品概念,一定要见缝插针地植入。

3. 有着极其浓重的“翻译风格”。由于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由其他语言转译为中文形成类似风格,该文风看起来就更有所谓的“学术感”。

已有研究哲学文学的专业人士指出文中一些概念与语句是错用了,但假设这些名人语句都用对了,它又是否能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呢?

如果让大文豪鲁迅来为它评分,估计39分也就到头了——39分也是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的分数。

鲁迅曾经在《南腔北调集》中写过,有人向他打听作文的秘诀。他带着反讽意味地提到这种现象:有的人作文,要“通篇都有来历”,文章是他写的,但又全都不算他写的,文内言之无物。

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随处可见的名人语录很少真正推动论述,隐藏在繁琐语句之下的文章观点比较平庸、简单;另一方面,名人语录占据篇幅已经超过正常比例,正是鲁迅说的“通篇”。

除此之外,鲁迅还提到另一现象:修辞两大“秘诀”,是“一要朦胧,二要难懂”。你知道可以用简洁词句表达,但一定要翻译一遍,写成晦涩难懂的词句:“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具体怎么执行呢?鲁迅讽刺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

当然,如今哲学著作文摘也与生词古句有同等功力:用古词典故易显迂腐老套,但用上哲学概念,就显得很前卫、有思想。

鲁迅还自嘲,自己正是因为无法这样做文章,所以才“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为什么此类文章容易让人有一种“写得很好”的错觉呢?鲁迅总结了两点。

1. 能力不行不要紧,“遮丑”是一大法宝。这样写作,虽然不能真的让文章变优秀,但的确可以掩饰空洞、平庸的缺陷。

2. 人们总是会对这种“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很厉害)的文章有一种莫名的敬意。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崇拜“苦”和“难”:一个地方难以到达,就是高级的地方;一件事难做,做到了就更可贵。但文章真的是越难写、越难读,就越好吗?

说到底,作文已经不是作文,而是在玩“障眼法”了。

虽然我们不能以文学的标准去苛求一篇高中生的应试作文,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毕竟是中国语言文学门类下的大考,而非哲学考试问答题,更不是学术写作训练课的期末作业。所以这篇作文取得满分,的确很难服众。

“满”意味着没有大缺憾,但此文却有一块很重的硬伤。与这件事相关的一些文本,除了能体现出学生的稚嫩之外,也更加显现出老师们亟需提升的文学水准。除此之外,应试作文教育方式与分数评定标准也亟需再次被审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